郭亞麗,賈晶晶,郭志芹
(1.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2.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痛風性關節炎指因尿酸鹽沉積在軟骨、骨質、關節囊、滑囊及其他組織中所致的病損及炎性反應,其發病與遺傳有一定關系,常見于40歲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以第1跖趾關節最為常見,其他較大關節也可發生,特別是踝部與足部關節[1]。痛風性關節炎病情遷延難愈,發病時伴有劇烈疼痛,部分患者徹夜無眠,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生命質量。為探討中藥外敷結合西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本研究選擇88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不同方案分組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88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男35例,女9例;年齡34~68歲,平均(54.9±5.37)歲;病程1~5 d,平均(2.5±0.29)d。觀察組男32例,女12例;年齡31~69歲,平均(55.1±5.03)歲;病程1~4 d,平均(2.4±0.17)d。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參照《痛風》中診斷標準制定[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年齡30~70歲,性別不限;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不愿參與本研究者;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心血管疾病、造血系統等疾病患者;精神障礙、老年癡呆、聾啞患者;哺乳期、妊娠期婦女;皮膚病、皮膚過敏患者。
2.1 對照組 給予秋水仙堿片治療。給予秋水仙堿片(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389)口服,首次劑量為每次1 mg,之后調整為每次0.5 mg,每日3次。治療3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外敷治療。秋水仙堿片用法及用量同對照組。中藥外敷藥物組方:大黃、黃柏、側柏葉、薄荷、生川烏、生草烏、生天南星、生半夏,按2∶1∶2∶1∶2∶2∶2∶2比例配制,將藥物研細末后加入蜂蜜,調成糊狀,平攤于棉紙上,外敷于患處,并用紗布包裹。每3 d換藥1次,3 d為1個療程。
治療期間,囑咐患者盡量臥床休息,堅持勞逸結合,多飲水,以低嘌呤飲食為主。當患者癥狀明顯緩解或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停止用藥。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癥狀積分評價包括關節疼痛、壓痛、急性紅腫、活動受限4個指標,每個指標采用3級評分法(1、2、3分)進行評價,4個指標得分之和為癥狀總積分。②臨床療效[3]。治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下降100%;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下降66%~99%;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癥狀總積分比治療前下降33%~65%;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不明顯,甚至有加重傾向,或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3%。治愈率、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觀察組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關節疼痛 關節壓痛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2.70±0.48 0.80±0.25△▲ 2.10±0.56 0.70±0.23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2.80±0.62 1.50±0.47△ 2.20±0.61 1.30±0.41△續表關節急性紅腫 關節活動障礙 總積分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1.80±0.58 0.40±0.12△▲ 1.40±0.46 0.20±0.05△▲ 8.40±1.73 2.10±0.67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1.90±0.57 1.00±0.31△ 1.50±0.52 0.60±0.18△ 8.30±1.74 4.20±1.37△
痛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升高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飲食習慣、氣壓突變、外傷、天氣變化等也可能誘發該病,該病具有家族傾向,但遺傳模式尚不清楚[4]。臨床一般將痛風性關節炎分為3期:①急性關節炎期:多于夜間突然發病,受累關節劇痛,伴有全身無力、頭痛、發熱等癥狀,一般持續3~11 d;暴食、過勞、著涼、飲酒、精神緊張等是常見誘因。②間歇期:數月或數年,隨著病情反復發作,病期延長,間期縮短,病變關節增多,逐漸演變成慢性關節炎。③慢性關節炎期:一般情況下,急性關節炎轉為慢性關節炎需11年左右,臨床以關節僵硬畸形、運動受限為主要表現,晚期可出現心肌梗死、高血壓、腎與腦動脈硬化等病證[5]。因此,臨床一旦確診,應盡早接受對癥治療,控制病情,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秋水仙堿通過結合中性粒細胞微管蛋白的亞單位,促使細胞膜功能發生變化,對中性粒細胞的趨化、黏附和吞噬功能產生抑制作用。同時,秋水仙堿可抑制磷脂酶A,減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釋放,對局部細胞產生白介素也有抑制作用,緩解關節局部疼痛、腫脹,抑制炎癥反應[6]。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口服秋水仙堿片后一般12~24 h便可起效,約90%患者服藥24~48 h后疼痛癥狀可消失[7]。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常用藥,但臨床研究發現,單獨用藥整體療效不夠理想。
痛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范疇,人體受到風寒濕熱之邪侵襲,或由于脾腎功能失調,痹阻經絡關節導致疾病。脾的健運功能失調,可造成濕濁內生;腎的排泄功能失調,可導致濕濁排泄量減少、緩慢。濕從熱化,加上濕熱內生,濕熱濁毒閉阻經絡,或因風寒之邪侵入經絡,久郁化熱,凝煉生痰,流竄并阻滯氣血,進而痹阻經絡,引起局部紅腫、發熱,伴有劇烈疼痛。痛風性關節炎的關鍵病機在于濕熱痹阻,中藥外敷療法中多種中藥聯合使用,共奏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濕通絡之功。其中側柏葉味苦、澀,性寒,歸肺、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化痰止咳之功;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大黃味苦,性寒,入胃、大腸、肝經,具有泄熱毒、破積滯、行瘀血的功效;生草烏味辛、苦,性熱,歸心、肝、腎、脾經,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作用;生天南星味苦、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作用;生川烏味辛、苦,性熱,歸心、肝、腎、脾經,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作用;生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作用,外用可消腫止痛;薄荷味辛,性涼,入肺、肝經,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中藥外敷可減少內服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局部用藥能直接作用于患處,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柏具有抗痛風的功效;生川烏、生草烏主要成分包括次烏頭堿、烏頭堿及中烏頭堿等多種生物堿,烏頭總堿具有抑制非免疫及免疫性炎癥的作用,且鎮痛效果佳;大黃的主要成分為大黃素,對巨噬細胞脂類炎性介質活化過程具有抑制作用,達到抗炎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藥外敷結合西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有助于改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癥狀,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