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江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110200)
跟骨關節內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約占跟骨骨折的75%,其致傷原因主要為高空墜落、交通事故時產生軸向應力導致跟骨塌陷、骨質缺損[1]。由于跟骨周圍骨性結構關系復雜,關節內骨折的表現形式也不同,傳統的手術保守治療常遺留后遺癥。隨著影像學、內固定、微創等技術的發展,臨床采取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顯著,切開復位內固定加植骨術治療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有效減少甚至避免并發癥的發生[2]。本研究在切開復位內固定加植骨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基礎上,探究聯合中藥分期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沈陽市遼中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6例須手術治療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8例。觀察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21~60歲;受傷至手術的時間為1~14 d;單側骨折21例,雙側骨折7例;損傷原因:高處墜落20例,交通事故3例,重物砸傷5例;合并軟組織損傷22例,外踝骨折2例。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20~60歲;受傷至手術的時間為1~13 d;單側骨折22例,雙側骨折6例;損傷原因:高處墜落21例,交通事故3例,重物砸傷4例;合并軟組織損傷24例,外踝骨折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有明確的新鮮跟骨骨折臨床表現;符合切開復位內固定加植骨術的手術指征;患者自愿配合治療,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有肝、腎功能不全或精神疾病者;發生開放性跟骨骨折、病理性跟骨骨折者。
2.1 術前準備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常規CT檢查,明確跟骨關節內骨折情況,評定損傷癥狀分級;完善各項常規生化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足部腫脹者,應用冰袋冷敷、消腫藥物等減輕腫脹,以達到手術條件。
2.2 手術治療 兩組患者均采用硬外膜麻醉,單側跟骨骨折患者取健側臥位,雙側跟骨骨折患者取俯臥位。患肢上止血帶,常規消毒手術野,鋪巾,采取L形切口,從切口遠端開始,自距骨前外側向后上方延長到外踝后1 cm處,后下方延長到外踝下方2 cm處,切口長度控制為7 cm左右。逐層切開皮膚直至骨膜,骨膜下向兩側剝離,形成全厚皮瓣并牽開,跖屈內翻足便可暴露距下關節。于跟骨后結節打入1根斯氏針,在突骨折塊中心位置,以距骨下關節面為模板,復位跟骨前部、體部骨折,糾正足部Gissane角、Bohler角。注意盡量解剖復位跟骨距下關節面,確保恢復正常跟骨高度[3]。同時利用跟骨軟組織合頁作用,通過內翻跟骨體,完成矯正跟骨側方移位。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判斷是否向跟骨內關節的骨缺損內植入同種異體骨植骨。解剖復位后,用數枚克氏針對跟骨前部的骨折進行加強固定;最后復位固定跟骨外側壁。除去多余克氏針,逐層關閉切口,沖洗、包扎傷口,放置引流條,并使用石膏固定足部。
2.3 術后治療 ①對照組:采取常規術后治療,包括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適當抬高患肢,予以消腫藥物減輕傷口腫脹;創面采用烤燈理療,促進切口愈合;術后48 h內拔出引流條,創口定期換藥;術后2~3周拆線,疼痛緩解后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并逐漸增加強度。共干預4周。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取中醫分期辨證施治。早期(術后1~7 d)予以活血化瘀湯口服,處方:炮山甲9 g,紅花9 g,黃柏9 g,當歸9 g,桃仁9 g,木通9 g,甘草片6 g,生地黃9 g,赤芍9 g,防風9 g。中期(術后8~21 d)疏通經絡,給予新傷續斷湯口服,處方:當歸尾12 g,自然銅12 g,丹參12 g,桑枝12 g,骨碎補12 g,續斷片10 g,土鱉蟲6 g,澤蘭6 g,延胡索6 g,桃仁6 g,醋乳香3 g,醋沒藥3 g。口服藥物水煎煮,取汁約300 mL,分早晚溫服。晚期(術后>21 d)中藥熏洗,熏洗方:五加皮12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杜仲12 g,海桐皮12 g,獨活12 g,牛膝10 g,木瓜10 g,桂枝10 g,生草烏6 g,艾葉15 g,蒲公英10 g,每日1劑,早晚各熏洗1次,每次20 min,熏洗4周。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Bohler角、Gissane角及足部疼痛發生率。足部功能評定:優是指腫脹及疼痛消失,行走步態正常,工作及生活不受影響;良是指行走步態基本正常,伴隨輕微疼痛,工作及生活基本不受影響;可是指跟骨復查X線畸形,足底出現骨贅和足墊且損傷嚴重,行走時出現疼痛且有輕微跛行步態,生活受到限制;差是指術后感染、骨缺損、關節僵直且殘疾。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疼痛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疼痛發生率顯著降低,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術后4周疼痛發生情況比較(例)
(2)足部Bohler角、Gissane角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Bohler角、Gissane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ohler角、Gissane角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治療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較(°,±s)

表2 兩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治療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Bohler角Gissane角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8 12.65±1.25 32.00±3.44△▲ 86.25±3.85 132.32±5.08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8 12.85±1.58 23.25±1.27△ 86.58±3.58 121.84±2.16△
(3)足部功能評定情況比較 對照組優12例,良10例,可5例,差1例,優良率為78.57%。觀察組優18例,良8例,可2例,優良率為92.86%。
臨床治療跟骨骨折有多種方法,如傳統非手術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目前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和外科手術技術的提高,跟骨關節內骨折趨向于采用手術治療[4]。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加植骨術治療時,通常行L型切口,可有效保護患者骨膜。同時采用克氏針固定以支撐患者復位后的關節面,避免骨折塊出現移位,對復位后的跟骨起到較好的固定作用,顯著提高治療效果[5-6]。
中醫認為,治療骨折要內外兼治,筋骨并重。骨折早期因血管組織損傷,導致血液瘀滯,阻滯氣血津液的運行,出現腫痛,中醫辨證屬氣滯血瘀型。《靈樞·賊風》中記載:“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凡跌打損傷墮墜之證,惡血留內,則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蓋肝主血也,故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于肝。”若跌打損傷,必傷血氣,血瘀積聚致脈道壅塞,津液滯留于肌膚之間,肢體疼痛腫脹;肝藏血,故無論何經之傷,治法皆不離肝。本次研究中,患者術后早期予以活血化瘀湯輔助治療,諸藥合用具有行氣血、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減輕患者術后創傷面腫痛,有利于骨折的后期愈合,改善跟骨關節功能[7];在骨折中期,患者瘀血未盡,新骨未生,應用新傷續斷湯和營止痛,接骨續筋,方中丹參、澤蘭、桃仁、沒藥、土鱉蟲、當歸尾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代謝產物(或壞死組織)的有效清除創造有利的環境[8];續斷、桑枝、骨碎補接骨續筋,有利于吸收或機化骨折后產生的血腫,更快增生出新的軟骨組織[9]。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加植骨術配合中藥分期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可顯著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率,取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