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
(山西省芮城縣人民醫院,山西 運城044600)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MALT)淋巴瘤的致病因素,90%~98%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幽門螺桿菌檢測為陽性。大多數胃癌的發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病風險[1]。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病是由于胃黏膜攻擊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黏膜自我消化所致[2],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十分必要。臨床傳統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方法主要為聯合應用多種抗菌藥物,但由于抗菌藥物的濫用,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不斷升高,導致治療效果不斷下降。研究發現,益生菌能改善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并能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減少治療時相關性胃腸道不良反應[3]。本研究探討了酪酸梭菌活菌膠囊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芮城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28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4例。對照組男40例,女24例;年齡21~79歲,平均(52.35±5.42)歲;胃潰瘍17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2例,慢性胃炎20例,胃癌15例。觀察組男38例,女26例;年齡23~77歲,平均(52.43±5.11)歲;胃潰瘍1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3例,慢性胃炎20例,胃癌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內科學》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4]:中上腹痛、上腹部不適、反酸、惡心、厭食、腹脹、出現黑便等;多與進食密切相關;胃鏡下胃、十二指腸黏膜改變;良惡性潰瘍及胃癌有病理診斷;14C呼氣試驗陽性。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其他原因導致胃部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禁忌證者;伴有其他臟器嚴重疾病或特殊體質者;依從性差或不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采用四聯療法治療。即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枸櫞酸鉍鉀顆粒、阿莫西林膠囊及克拉霉素片聯合治療,具體如下: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20)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枸櫞酸鉍鉀顆粒(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00086)口服,每次20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膠囊(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263)口服,每次1 00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片(江西匯仁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13)口服,每次500 mg,每日2次;連續治療2周。對存在活動性潰瘍患者,繼續服用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每次20 mg,每日2次。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治療4周;胃潰瘍患者治療6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酪酸梭菌活菌膠囊治療。四聯療法同對照組;酪酸梭菌活菌膠囊(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40084)口服,每次1 260 mg,每日2次,使用時需要與抗生素口服間隔2 h以上。連續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①治療結束后1個月復查14C呼氣試驗,觀察兩組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試驗準備:采用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尿素14C呼氣試驗藥盒(每粒含14C-尿素0.75 uCi)、幽門螺桿菌檢測儀及呼氣卡。檢查方法:檢查前受檢者必須停用質子泵抑制劑2周,停用抗生素和鉍劑30 d。受檢者應空腹進行檢查,若有進食則在進食2 h后進行檢查。檢查前,受檢者需要漱口,使用20 m L涼水服用1粒14C-尿素膠囊(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021),靜坐休息25 min,25 min后受檢者對準吹氣口處吹氣,吹氣時注意力度適中,中途可以換氣,注意不能倒吸,吹氣2~3 min,待二氧化碳氣卡指示窗口內指示劑由橙色變為黃色時停止吹氣;將集氣卡放置在測量盤上,使用測量儀器進行測量。14C DMP值≥100時提示陽性。②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14C呼氣試驗結果如下:對照組14C呼氣試驗陽性16例,陰性48例,根除率為75.00%(48/64);觀察組14C呼氣試驗陽性6例,陰性58例,根除率為90.63%(58/64)。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幽門螺桿菌從口腔進入人體后會特異性地定植于胃黏膜上皮,定植后機體難以自發清除,從而導致多種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胃MALT淋巴瘤、消化性潰瘍等,幽門螺桿菌也是胃癌的致病原因之一。臨床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時常采用三聯療法,但隨著抗生素的濫用,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導致三聯療法治療效果不佳,且不良反應較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高治療效果,以鉍劑為基礎的四聯療法再次受到臨床重視[5-6]。研究發現,在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采用四聯療法治療的基礎上增加益生菌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7]。酪酸梭菌活菌屬于益生菌,具有調節機體腸道微生態平衡的作用,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的增殖,根除幽門螺桿菌,緩解各種臨床癥狀。另外,增加益生菌治療還可發揮預防菌群失調和修復破損黏膜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采用酪酸梭菌活菌膠囊聯合四聯療法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