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洋,高永友
(廣東省陽江市中醫醫院,廣東 陽江529500)
重癥監護病房(ICU)是急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場所,ICU的救治往往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當患者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時,呼吸系統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下常采用呼吸機進行治療,確保患者呼吸順暢[1]。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易出現下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加重患者病情,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本文探討了使用呼吸機與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陽江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80例ICU患者,根據患者病情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27例)。觀察組男34例,女19例;年齡2~73歲,平均(56.5±12.8)歲。對照組男21例,女6例;年齡1~71歲,平均(58.2±13.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
1.2 診斷標準 參照《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診斷標準[2];患者使用呼吸機時間低于48 h,并在此期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均為ICU患者;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病歷資料不完整者;未能滿足1年觀察期者;有精神性疾病或服用類似藥物者;有肺部腫瘤、肺結核等肺部相關疾病者。
80例患者均填寫《ICU患者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登記表》。當患者發生感染后,醫護人員采用一次性痰液收集器收集痰液并立刻送檢驗科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由主管醫師進行醫院感染診斷,填寫相關《醫院感染病例調查表》等資料。醫護人員統計兩組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情況,重點分析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歷資料,對其機械通氣時間、基礎疾病數目、插管方式和病原菌等進行統計。
3.1 觀察指標 下呼吸道感染標準:機械通氣后胸部X線顯示出現新浸潤的陰影區域;白細胞計數顯著提高(>10×109/L);患者出現以下癥狀:肺部啰音、炎性支氣管分泌物及肺實變,從患者痰中發現病原菌[3]。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下呼吸道感染21例,發生率為39.6%;對照組發生下呼吸道感染4例,發生率為14.8%。兩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機械通氣時間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2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隨著帶機時間的延長,感染例數逐漸增多,下呼吸道感染與機械通氣時間呈正相關。見表1。

表1 觀察組患者不同機械通氣時間下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例)
(3)基礎疾病數量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關系 基礎疾病數量越多,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率越高。基礎疾病數量為4種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于基礎疾病數量為1種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基礎疾病數量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關系(例)
(4)插管方式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關系 經口腔或鼻腔插管患者,其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為28.13%,低于氣管切開插管患者的5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患者插管方式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關系(例)
(5)病原菌分別情況 2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共分離出病原菌67株,其中革蘭氏陰性菌41株,占61.19%;革蘭氏陽性菌16株,占23.88%;真菌10株,占14.93%。
下呼吸道感染是機械通氣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致死率為52.00%~68.00%。研究顯示,侵入性操作是ICU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呼吸機的使用增加了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4]。機械通氣抑制了患者下呼吸道纖毛系統的工作,使纖毛運動能力受阻,變弱或消失,呼吸道變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入。患者長時間處于臥床或昏迷狀態,吞咽等生理反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痰液、血液及胃內容物不易排出甚至誤吸,易于病原菌繁殖而導致下呼吸道感染[5]。本研究中,觀察組2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16例發生在機械通氣>7 d,說明機械通氣時間長是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影響因素。ICU住院患者常伴有多種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等,這類基礎疾病會使患者抵抗病原菌入侵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合并肺部疾病,氣管防御功能下降,自潔能力差,更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6]。本研究結果顯示,基礎疾病越多,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越高。氣管插管也是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氣管插管后細菌容易附著在導管上,易于增長繁殖,氣管插管操作可能損傷氣道黏膜上皮,導致黏膜上皮細胞纖毛運動功能下降,上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病原菌易于侵入,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7]。氣管切開損傷氣道并破壞上呼吸道對空氣的過濾、加溫、加濕功能,使并發的下呼吸道感染難以治愈[8]。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口腔或鼻腔插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為28.13%,氣管切開插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為57.14%;病原菌中,革蘭氏陰性菌占比例較高,與廣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濫用有關,建議臨床合理用藥。同時,檢測中應注意對真菌的檢測,防止真菌感染。
綜上所述,呼吸機的使用會增加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且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臨床中應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