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鳳,常連選,晉紅賓
(河南省淇縣人民醫院,河南 鶴壁456750)
腦梗死是由腦部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使腦部血供不足導致腦組織壞死的疾病,致死及致殘率較高[1]。腦梗死發病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頸動脈為腦部主要供血動脈之一,該血管粥樣病變形成的斑塊脫落或破損是腦梗死急性發病的常見誘因。臨床常用丁苯酞治療輕中度缺血性腦梗死,而瑞舒伐他汀為臨床常用調脂藥,本研究旨在探究兩藥聯用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頸動脈斑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淇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治療的95例腦梗死患者,采用擲幣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7例)和聯合組(48例)。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齡(59.16±4.62)歲;平均發病時間(12.72±3.14)h。聯合組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齡(59.38±4.81)歲;平均發病時間(12.94±3.08)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均經腦CT或MRI檢查確診[2],且頸動脈存在不穩定斑塊;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有其他重要器官障礙和藥物禁忌者。
兩組均給予常規活血化瘀、降壓等治療。
2.1 對照組 于每晚口服瑞舒伐他汀鈣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70),每次10 mg,每日1次。連續治療2周。
2.2 聯合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思必普藥業與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每次200 mg,每日3次。連續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及頸動脈斑塊情況,治療前后使用彩超對兩組患者頸總動脈處斑塊數量、內膜中層厚度(IMT)及最大斑塊面積進行檢測。
3.2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分,評分0~42分,分數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明顯改善:NIHSS評分為0分或降低≥4分;改善:NIHSS評分降低1~3分;進展:NIHSS評分升高1~3分;惡化:死亡或NIHSS評分升高≥4分[3]。總有效率為明顯改善率與改善率之和。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明顯改善11例,改善32例,總有效率為89.58%;對照組明顯改善8例,改善26例,總有效率為72.3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頸動脈斑塊情況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IMT、最大斑塊面積及斑塊數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斑塊數量(個) IMT(mm) 最大斑塊面積(mm2)聯合組 48 治療前1.81±0.34 1.83±0.52 21.27±3.61 48 治療后 1.24±0.23▲ 1.16±0.39▲ 17.54±2.23▲對照組 47 治療前 1.77±0.36 1.86±0.49 21.24±3.63 47 治療后1.68±0.39 1.75±0.46 20.92±2.83
血脂升高可導致患者血液黏度增大,進而使腦部動脈硬化的進程加快,血清中膽固醇水平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與患者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粥樣硬化可直接累及椎基底動脈、頸動脈及主動脈等,該處發生粥樣改變并隨著其進展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樣斑塊,在炎癥及氧化應激伴發過程中,斑塊發生破裂或脫落進入血管,并隨血液進入腦部,在末梢血管或小血管等處造成堵塞或狹窄,從而引發腦梗死[4]。瑞舒伐他汀是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 A)還原酶競爭性、抑制性抑制藥,該酶為HMG-Co A向甲基戊酸轉化的限速酶,而后者為膽固醇的前體,因此阻斷該轉化過程有利于降低人體內膽固醇水平,還可增強肝細胞表面的LDL受體數量,使機體對其分解與攝取過程增強,同時對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肝臟中的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進而使機體LDL及VLDL數量減少。瑞舒伐他汀還可阻斷類戊二烯產物的合成,減少血管平滑肌的分化增殖,促進受損細胞的程序化凋亡,達到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效果。丁苯酞可增加腦梗死患者缺血區毛細血管的分布,改善缺血區微血管供血,降低氧化自由基濃度,減少氧化應激反應,進而改善腦梗死癥狀[5]。本研究結果表明,聯合組治療后最大斑塊面積、IMT及斑塊數量均低于對照組,可能是因為瑞舒伐他汀在穩定斑塊的同時,丁苯酞可改善缺血區的血供,兩者聯合應用能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瑞舒伐他汀聯合丁苯酞治療可改善腦梗死患者缺血區供血和頸部動脈粥樣斑塊狀態,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