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丹丹

說到“龍江兩棵”,在業界是聞名遐邇的品牌,提起趙忠忱,那也是遠近知曉的名人。每當講起他自強不息的創業故事,無不為人交口稱贊,大伙都豎起大拇指。他的人生經歷起起伏伏,他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他隨和沉穩、勤奮務實,沒有架子更沒派頭,他說自己就是個農民,用這雙勤奮的“泥腿子”一步一個腳印,硬蹚出這條開荒路。
趙忠忱,黨員,是一名“70后”,泰來農場職工,農業專業科班出身,會“農”還管“水”。回顧他走的創業這條道,了解的人都不禁感慨出兩個字:坎坷。20年間,他有著下崗、自主創業、競聘、再上崗的曲折經歷,可無論如何,他都沒有離開過農業這片廣闊的天地。
泰來農場原名兩棵農場,位于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水稻種植面積近5萬畝,全部采用江水自流灌溉,稻米質量極佳。趙忠忱看著泰來這塊稻米寶地“豐產不豐收”“好米沒有好價錢”,心情十分復雜。這時候,一顆種子漸漸地在他心底生根發芽,他想:為何不依靠地緣優勢,推廣科學技術,打造屬于兩棵自己的品牌呢?讓職工群眾變“種得好”為“賣得好”。
于是,他決定成立合作社,以新型農業經濟組織為依托,集結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來創造更大的價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要成立合作社組織,必須有資金,有基地,有合伙人,可是,水稻種植戶大多持保守的思想,“持糧觀望”,沒人,沒錢。這扯不扯,可咋整?趙忠忱沒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天天來到田間跑地頭,跟種植戶們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講道理,終于有幾戶種植戶被他執著的精神所打動,愿意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答應組建合作社。
2015年,趙忠忱的農業合作社成立了。前期缺乏資金,缺少運營經驗,他找各種機會進行融資,探索各種途徑補位,在困難中前行,在實踐中摸索,他覺得,一定要利用泰來農場的水土和自然優勢打造自己的品牌,他想讓大城市的人們都知曉“兩棵”這個地方,吃上兩棵的米,想讓職工群眾的錢袋子都鼓起來,他不服輸地進行了更高設想——擴大自己的基地,創建自己的品牌,建立標準化的體系。
抱成團,就能干成事。幾番耕耘,幾番收獲,這一切的支撐都是源于敢拼敢闖的韌勁兒和長勁兒。2016年秋,趙忠忱開著皮卡,帶著幾個農民和他的“龍江兩棵”品牌開荒米,參加了哈爾濱綠色國際博覽會。博覽會上,“龍江兩棵”開荒米以良好的食味、優異的品質獲得了極大的矚目,創出了自己的影響力,他的創業歷程和事跡登上了今日頭條和網易國際新聞,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讓所有人知道了他的品牌創業夢和職工共富夢,也讓“龍江兩棵”成為了自主創業響當當的品牌。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趙忠忱始終心懷感恩,因為他知道是農場這片土地滋養了他,是職工群眾的熱情激勵著他,他的一顆心要全心全意回報這片熱土和這里樸實的人們,他要帶動大家一起共同致富。
現如今,農業合作社由最初的 7戶種植戶、500畝種植基地發展到現在的200戶、10000畝種植基地的規模,提供了就業崗位30余個,帶動了就業人口200余人。在水稻種植上,選擇14片葉稻花香品種,為充分利用積溫優勢,采取了超早育秧技術,并一律施用有機肥,無論苗床還是本田,全程標準化管理,10000畝水稻種植基地獲得了有機認證,全程質量可追溯,專業的品牌團隊打造,專業的品牌策劃讓“龍江兩棵”逐漸進軍了北上廣深的高端米市場。
拼搏打開新天地,夢想開始新征程。趙忠忱實現了他的品牌夢,“龍江兩棵”現擁有了“開荒米”和“開荒糧”兩個子品牌,包括大米、小米、綠豆、黑豆等7類高端產品,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和網站,采取門店和“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逐步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現在,“龍江兩棵”正在爭取進一步擴大水稻生產基地,為水稻退出糧食保護價提供保障,也讓全場的水稻種植戶共享品牌發展的果實。
人如其名,創業的成功并沒有讓趙忠忱驕傲,更沒有讓他浮躁,他心懷坦蕩,心里有的始終是對職工群眾的一片忠誠和熱忱,是作為一名黨員一心回報職工的執拗勁兒。他說他要用自己這雙“泥腿子”為水稻種植戶們蹚出一條開荒的路、致富的路,前路肯定充滿困難,但是他不怕,他會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