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安先鋒

“鐵軍,輕傷不下戰場;只因,此心安處是故鄉!扶貧先扶志,你為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一塊基石;輸血變造血,你為集體經濟發展豎起了一面旗幟。安鐵軍——心牽貧困戶,情系大河西!”2018年7月1日,在漠河市“尋找我身邊的好黨員”表彰大會上,伴隨著飽含深情的頒獎詞,一位“外鄉人”正在接受漠河市委的表彰。他,就是大興安嶺地委派駐漠河市大河西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安鐵軍。
昔日外來客,今日村里人。2016年6月初,地處祖國最北、溫度最低的漠河,最后一嶺殘雪漸漸消融,紫色的達子香悄悄綻放。大興安嶺地委選派的4名正科級干部、漠河市委選派的3名財政干部,分別進駐漠河市兩個省級貧困村——大河西村和北紅村。
一輪定點駐村扶貧的號角,伴隨著溫潤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北極的山山水水!
北紅村,坐標為北緯53度33分,東經123度17分,地理位置比聲名在外的北極村(北緯53度29分,東經122度 21分)更北一些,是一個未被開發過的原始村莊。6月靜寂的清晨,村里幾十年沒動靜的“大喇叭”哇啦啦地響起來了!寫著“北紅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的紅旗呼啦啦地升起來了!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施福來帶領兩名隊員先掃完了村里的主街,然后才拿著工作隊聯系卡挨家挨戶去認門。不到三天,村里茶余飯后話題都是“咱村來了3個會算賬的年輕人!”
大河西村,離縣城400多里地,是漠河位置最偏遠、交通最不便的一個村。坐了一夜的火車,再倒4個多小時的大客車,4名地委派下來的科級干部放下了行李,卻感覺肩頭越來越沉。“升旗!就地安營扎寨,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孫志勇向隊員發出了“動員令”!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攻堅“六個精準”要求,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機關干部的素質特長和幫扶部門的行業優勢,“一人一計”挖窮因,根據貧困人口的教育程度、年齡結構、身體狀況、自救能力等建立臺賬,做到了致貧原因清、收入來源清、脫貧對策清、幫扶責任清。“一戶一策”結窮親。開展慰問活動200余次,捐資捐物10萬余元。“一村一品”拔窮根。北紅村推出“古村落生態游”“俄羅斯民族風情游”兩大品牌,超市、酒吧、面包房、家庭賓館紛紛開業;大河西村籌建“古城島全麥加工基地”龍頭企業,延長了山特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黑小麥、藍莓果、小魚干、笨榨豆油第一次走出大山,擺到了農博會、哈洽會的展臺,推到了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
如今,村民每天都習慣抬頭看看工作隊的鮮紅隊旗。茶余飯后也有了新話題:“快聽,咱屯兒也響起了轟隆隆的機械聲;快看,咱村又刷爆了游客的朋友圈……”
“地區來醫療專家了,在家炕頭就能看病了!”2017年9月,大河西村駐村工作隊組織扶貧義診的消息剛在“情系大河西”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村民們就紛紛奔走相告。
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村民極少外出,有的老人甚至一輩子沒出過村子。很多人保健意識淡漠,小病拖成大病。工作隊協調大興安嶺地區多家醫療機構的知名專家進村義診,僅兩天就接待群眾問診389人次,205位患病村民接受了專業治療,累計免收檢查和治療費用1.1萬元。
“花小錢治大病,不花錢也要給貧困戶看病”。在全市人口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北紅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施福來也在為因病致貧的貧困戶東奔西走:多年行動不便的沈士軍更換了雙側股骨頭,趙海波的骨髓免費移植配型;張鎖義的免費白內障手術……這些壓在貧困戶心頭的愁云,被工作隊和幫扶單位的真情一點一點地驅散。
翻開工作隊的民情日記,筆跡有些凌亂,有的只是只言片語,但背后的故事卻是千言萬語說不完。
貧困戶李寶山家的房子年久失修,風大透風,雨天漏雨。作為幫扶單位的漠河市財政局向社會發起募捐,籌資出力,為貧困戶李寶山家蓋了一幢全新的磚房。2018年國慶節,工作隊幫助李寶山喜遷新居。
貧困戶李桂英,多年苦于沒有致富門路。工作隊多次幫她分析旅游行情,籌建了東北民俗主題家庭賓館,并教會她網上接單,旅游旺季“一床難求”。工作隊還幫助15家有創業想法的貧困戶辦理貸款73萬元。如今,僅有153戶的北紅村已發展家庭賓館68戶,各類經營戶69家,年均收入7萬元以上。
屋子暖了,人心熱了;腰包鼓了,心氣高了。村民有個大事小情都愿意跟工作隊念叨。工作隊真正成了“咱們屯里的人”老人家里的體力活,他們全包;貧困戶外出,他們私家車代跑;村民急病住院,他們陪護。他們把更多的關愛帶給了村里,卻把牽掛留給了家人。大河西村第一書記孫志勇駐村以來很少回家,妻子只好帶著放暑假的兒子,驅車860里遍布“胳膊肘彎”的山路來“探班”;隊員安鐵軍患急性胃出血住院,出院后依然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北紅村第一書記施福來,妻子懷孕他無暇照顧,孩子生完第二天,他匆匆看了一眼就又回了村……
“駐村扶貧,使命光榮;鄉村振興,任重道遠。工作隊要沉下身、靜下心,用扎扎實實的好作風、實實在在的好業績帶出一屆兩委班子、發展一批農村黨員、完善一套民主制度、辦成一輪惠民實事、落實一個產業項目,讓村民心里記住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2018年 6月30日,大興安嶺地委委員、組織部部長王利文深入大河西村慰問工作隊時如是說。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漠河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扶貧一線,傾情慰問,現場辦公,為貧困村及駐村干部解決實際問題。足額落實農村黨建經費、工作隊經費和隊員人身保險。尤其針對漠河冬季漫長的實際,為工作隊駐地統一安裝了一氧化碳報警器,保障了隊員人身安全。
“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2018年 7月1日,大河西村的父子黨員,夫妻黨員正在家門口掛著“我做好黨員、走在群眾前”的公示牌前錄制“快閃”。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這已是漠河黨員群眾耳熟能詳的紅色誓言。
鄉村振興,黨建護航。市委把“自強、感恩、文明”扶志教育作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思想基礎。北紅村工作隊引領黨員開展了“設崗定責·志愿奉獻”“為國戍邊·為民服務”等主題教育活動。大河西村駐村工作隊設計了“講文明·除陋習·倡新風”大河西印象掛歷,舉辦了“攜手老鄉·圓夢小康”聯歡會、“教育扶貧·志愿暖冬”公益冬令營、“喜迎國慶,扶志健身”徒步賽、“傳承好家風·評選好婆媳”等系列活動,教育引導貧困群眾知黨恩、跟黨走,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產業興,百業旺。駐村工作隊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環節。大河西村工作隊全力助推古城島全麥加工基地建設,多次請行業專家現場指導,使企業一次性通過技術審查。聯系幫扶單位為企業免費提供檢測服務,減免相關費用1.2萬元。加工基地現已實現收入20萬元。在龍頭企業牽動下,黨員牽頭成立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100萬元,種植黑小麥、大豆8432畝,帶動村民全面增收。
扶貧先扶志,輸血變造血。如今,大河西村和北紅村集體收入分別實現21.6萬元和10.1萬元。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率、貧困人口精準退出率、貧困村退出準確率均達到100%。
一縷春日暖陽,照亮了神州北極,溫潤著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