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是香菇

《我的青春都是你》改編自網絡小說《北大差生》,是一部融合校園、青春、愛情類型元素的影片。從小說到電影,發生了重大改變,電影進行了高度符號化和氛圍感的處理。
影片保留了小說中男女主角的基本人設和情感關系,具體的情節、細節可以說是重新創作。符號化的處理圍繞“青春”展開,而氛圍感體現在“浪漫”上面。比如戲里出現的可愛的女孩、帥氣的男神、“撕下畫皮”的女神、不離不棄的癡情,浪漫的場景,溫柔的相擁,很多細節處理得不錯?!胺彩窃谔摌嬛袕垞P的,都是在現實中缺失的”(梁曉聲),這種電影必須要造一場美夢,讓耽于美夢的人沉醉。
影片講一段發生在校園里的青春懵懂愛情,但是與社會現實的距離有點遠了,這是一段實打實的“甜哥哥蜜姐姐”的青春愛情。即便在“甜哥蜜姐”眼中,世界就這么簡單,但不意味著創作本身可以這么單純?!吧蛋滋稹钡牟畹扰鷳饎倥?,贏得男神的愛情,是因為男女主幼時的“友好交往”埋下了伏筆,以及男神堅持了正確的價值觀(女主是善良、勇敢和真實的)。雖然這個基本邏輯很瓷實,但藝術呈現不足以打動觀眾。
教授與摩托車手的關系,成為編導無法解決的一個漏洞,這一定會觸及教授與教育的困境,以及大學校園的管理漏洞。而科學理性與情感沖動的關系處理得如此模糊,首先是無視大學教學科研的基本真實,其次是為了表現女主的可愛善良而“強說愁苦”。這些地方可以晃暈花季少女,卻難以說服一個成年人。前面提到宮崎駿的創作有一個厚實的文化根基,即對于人性和社會的認知以及價值觀念。如果這種東西薄弱,影片難免平凡或者庸俗。除了文化根基,宮崎駿在藝術創意上又如此富有想象力,即便過去了十多年,再看《千與千尋》,依然覺得畫面瑰麗,那些神明鬼怪形象還是魅影幢幢。
當然,《我的青春都是你》也確實發揮了自身創作優勢,而這也是國產片在表現校園青春愛情時越發成熟的地方。比如表現高考生的學習壓力、師生關系、懵懂愛情,呈現年輕人語言行動的浮夸、幽默,細節中的小機靈還挺多,對耍帥、賣呆萌、造浪漫也熟門熟路。面朝大海,仰望藍天,大筆寫下“我的青春都是你”,那種氛圍感也能讓浪蕩職場多年的觀眾摸著青春的小尾巴,泛濫一下懷舊之感。但因為淡化故事人物的原生土壤、與現實社會的距離拉得遠點兒,這段校園愛情就像夏日里的一支甜筒。作家阿城說過這樣的觀點,一部作品如果只是幾個聰明的腦袋在吵架,看著有趣熱鬧,這還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
有人說,兒童片要的不是幼稚,而是童真;那么,青春片要的更不能是幼稚,而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