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飛 王中戰 紀文艷 褚平 唐田
中國自1978年開始實施計劃免疫以來,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兒童免疫規劃成績顯著[1]。近年來,部分疫苗可預防傳染病在成人群體中出現了發病上升的趨勢[2,3]。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我國成人疫苗接種門診的建設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北京市亦沒有針對成人疫苗接種門診的規范化建設標準。于2018年6月,調查北京市預防接種門診(以下簡稱接種門診)開展成人疫苗的接種意愿及影響因素,為科學、規范建設成人疫苗接種門診提供依據。
1.1調查對象 北京市轄區內接種門診負責人(私立、外籍門診除外)。文中的接種門診是指為轄區內兒童提供疫苗接種服務,負責完成轄區內第一類疫苗的接種任務的門診。北京市接種門診的設置標準中,根據房屋、人員配置等的不同,依次分為A級門診、AA級門診、AAA級門診。
1.2調查內容 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預防接種門診情況、成人疫苗接種情況及成人接種門診開展意愿。
1.3抽樣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根據北京市的功能分區分成三層,隨機抽取7個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臺區、房山區、通州區、大興區作為區級調查點,調查各區內所有的接種門診。
1.4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現場調查,并填寫問卷《北京市預防接種門診成人疫苗接種意愿調查表》,包括門診級別、人員經費來源、二類疫苗是否對收入有變化、門診最大服務半徑、門診服務人口數、是否愿意開展成人門診等。區疾控中心對各區問卷進行審核。
1.5統計學方法 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共調查7個區188家接種門診的負責人。年齡范圍為27~67歲,平均年齡(40.65±0.56)歲,中位數為40歲。其中,男性50名,女性138名,男∶女=1∶2.76。從文化程度看,47名(25.00%)為專科學歷,121名(64.36%)為本科學歷,20名(10.64%)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從工作時間來看,0~1年1人(0.53%),2~3年4人(2.13%),4~5年9人(4.79%),6~10年33人(17.55%),10年以上141人(75%)。從擔任負責人年限看,年限<2年52人(27.66%),2~5年44人(23.40%),>5年92人(48.94%)。從職稱分布看,初級職稱56人(29.79%),中級職稱99人(52.66%),高級職稱33人(17.55%)。
2.2接種門診基本情況 188家接種門診中A級門診97家(51.60%),AA級61家(32.45%),AAA級30家(15.96%)。119家(63.30%)接種門診中的人員經費為全額撥款。135家(71.81%)中二類疫苗的收入對個人收入無影響(表1)。
2.3接種門診服務情況 門診服務最大服務半徑為0~44 km(有的接種門診只針對單位內部的人員提供服務,因此服務半徑為0 km),平均半徑為4.84 km,中位數為4 km。門診所負責區域人口共1 403.3萬人,平均7.46萬人,兒童接種每周平均2.87個門診日。免疫規劃預防接種門診科室工作人員平均12.71人,從事預防接種相關工作人員數(包括計免專職、兼職人員)總數為1 747人,平均9.29人/門診。預防接種人員配置與服務人口之比為1.25/萬。兒童、成人疫苗都接種的門診共180家(95.74%,表2)。

表1 預防接種門診基本情況

表2 接種門診基本服務情況
2.4成人疫苗接種開展情況 開展成人疫苗接種的180家預防接種門診中,56.67%的門診將接種日設置在兒童門診日的當天,92.22%門診平均每門診日接種成人疫苗針次<50,92.22%在兒童接種室進行接種 (表3)。
2.5成人自費疫苗接種開展意愿 在被調查的門診負責人中,102名(54.26%)接種門診負責人認為現有工作人員不能承擔成人接種服務;148名(78.72%)認為將成人們診設在全科比較合理,8名(4.26%)認為應設在內科,32名(17.02%)認為應設在其他科室;146名(77.66%)認為接種服務模式應為全科醫生開處方、注射室接種;91名(48.40%)負責人不愿意在保健科開展成人門診接種工作,65名(34.57%)愿意開展,32名(17.02%)表示無所謂(表4)。

表3 成人疫苗接種開展情況
2.6成人自費疫苗開展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是否愿意接種為應變量,以人員經費來源、工作經費來源、收入變化、接種針次為自變量,分別進行單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人員經費來源、工作經費來源、單位支持與否是影響開展意愿的因素。將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所在單位的態度是影響因素,單位支持的開展意愿明顯高于單位不支持的意愿(表5)。

表4 不愿意開展成人接種門診的原因

表5 成人自費疫苗開展愿意的多因素分析
注:*為參考組。
3.1北京市自2004年開始啟動接種門診的規范化建設以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門診服務環境、服務水平和服務滿意度有了很大的提升[4,5]。北京市A級及以上門診已達到100%。但是,免疫規劃預防接種門診還存在不足,此次調查顯示,北京市預防接種人員配置與轄區內總服務人口之比,低于深圳市2011年1.70/萬和廣東省2012年1.36/萬的比例[6,7]。預防接種人員配比是根據需要服務的兒童數量確定的,隨著免疫規劃工作的深入,受種人群年齡范圍不斷擴大,從最初的僅為0~6歲兒童服務,發展為現階段為全年齡段人群,免疫規劃疫苗種類及二類疫苗的接種需求不斷增加服務,應當合并兒童與成人的服務量重新確定合適人員配比,有助于提高成人接種意愿,以保障免疫規劃工作健康長效發展。
3.2北京市除狂犬疫苗外,其他成人自費疫苗接種服務主要由接種門診提供。當前的接種模式為受種人員提供便利,但也造成每個接種門診的成人疫苗日接種量少。接種門診中成人接種與兒童接種時間一致的占56.67%,同時接種既會給工作人員增加工作量,又會降低受種人員的滿意度。在規范化門診的建設下,兒童接種硬件條件以及功能分區較完善,成人接種借用現有的條件可在最大化利用資源的前提下為受種者和接種者提供好的環境,但需要合理安排接種時間,既往調查表明,兒童/成人錯時接種會增加工作人員的滿意度[8]。
3.3調查顯示,54.26%的接種門診負責人認為科室現有工作人員不能承擔成人接種服務,48.40%的負責人不愿意將成人門診設在保健科。一方面部分單位為全額撥款,工作人員無創收壓力,也降低了部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第二類疫苗實行零差率,無財政補貼,再加上部分單位重醫輕防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接種門診的健康發展。78.72%的負責人認為成人疫苗接種設置在全科較合理,77.66%的負責人贊同全科醫生開處方、注射室接種模式。寧波市部分地區成人疫苗接種采用全科醫生的接種模式,由內科或全科門診來承擔疫苗接種的預檢、告知、疫苗處方,由接種門診或注射室承擔疫苗接種和留觀工作[9]。
成人預防接種門診的規范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應在完善工作規范、保障充足人力資源和優化激勵措施的前提下,適時推廣不同的接種方式,滿足接種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成人疫苗的接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