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茜 王靚潔 王煥新 王秀云 陳奧 吳宇
2004年北京市開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隨著《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公布[1],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工作進一步規范。現對2006-2018年北京市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分析,明確事件原因及分布特點,為有效預防和處置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科學依據。
1.1資料來源及分類 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參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分級分類[1-3]。
1.2統計學方法 應用WPS office和SPSS 22.0對數據進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和卡方檢驗等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情況 2006-2018年,昌平區共報告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42起,病例506例,波及46 245例,罹患率1.09%;其中一般級24起(占57.14%),無重大和特別重大事件報告。所有事件中,甲類傳染病事件7起(均為霍亂)。病種主要為甲型H1N1流感、水痘和霍亂等。報告死亡病例5例,病死率最高的是流行性腎綜合征出血熱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表1)。

表1 2006-2018年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病種報告情況
2.2分布特征


表2 2006-2018年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情況

圖1 2006-2018年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月分布特征
2.2.2地區分布: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多分布于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沿線的街鎮,與海淀、朝陽兩區接壤的回龍觀鎮、東小口鎮及學校密集的城北街道報告事件最多。3個街鎮報告傳染病事件24起(24/42)。延壽、百善、小湯山、流村、興壽、十三陵等6個鎮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2.2.3傳播途徑:呼吸道傳染病突發事件報告最多(29/42),其次是腸道傳染病(10/42)、動物源性及蟲媒傳染病(3/42),無經血與性傳播傳染病所致突發事件報告;不同傳播途徑所致的事件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9,P<0.05)。
2.2.4高發場所:學校是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主要場所。2006-2018年,共報告學校傳染病事件20起,其中一般級15起,未分級5 起。學校傳染病突發事件呈現學期分布的特點,3-6月報告12起(12/20),9-12月報告8起(8/20),寒暑假無事件報告。學校傳染病事件報告最多的病種是水痘,其次為手足口病(表3)。

表3 2006-2018年昌平區學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情況
3.12006-2018年昌平區報告傳染病突發事件、罹患率,在北京各區中處于較高水平,但低于全國其他地區[4-7],在此期間昌平區傳染病突發事件報告數無明顯下降趨勢,但疫情規模總體較小,以一般級和未分級為主。受區內流動人口較多的影響,該區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具有病種多樣、區外輸入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特點,因此,仍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重點。建議進一步加強疫情監測,增強各級醫療機構報告意識,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同時積極開展相關技術培訓和演練, 切實提高應急處置的核心能力。
3.2學校是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發場所,這與其他省市研究結果一致[7-11]。本次報告的20起學校傳染病事件中10起由水痘流行所致。學校水痘疫情頻繁發生可能與水痘疫苗接種后抗體保護持久性較差等原因有關[12,13],也可能與學校易感人群密集、學生密切接觸程度高有關。因此,針對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可控傳染病,學生群體的查漏補種及傳染病宣教工作仍需加強。
綜上,通過分析昌平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及分布情況,初步明確了傳染病突發事件的來源、組成、流行特征及地理分布特點,建議將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作為昌平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制工作重點。同時,鑒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中數據的局限性,此次研究未能對突發事件中性別、年齡、職業分布等人口學特征進行分析,有待今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