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周瑩
隨著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注重預防急慢性疾病的背景下,傷害已逐漸成為一個越來越緊迫、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傷害每年可導致全球500多萬人死亡和更多人殘疾,為大多數國家居民的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傷害導致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l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損失達到各類疾病總損失的12.4%[2]。根據衛生部2007年數據,我國每年各類傷害發生達到2億人次,因傷害死亡人數約為70~75萬,占到了總死亡人數的9%左右,是繼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臟病之后的第5位死亡原因[3]。傷害流行病學關于傷害的研究多為發病率,現將此項研究簡化,以死亡作為傷害的唯一終點分類[4],分析北京市東城區傷害死亡水平及特征,為傷害預防和控制提供參考。
1.1資料來源 2014-2016年人口資料來源于北京區域統計年鑒,由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編寫。2014-2016年死亡數據是東城區現住居民全人口死亡報告登記資料。該地區為國家級監測點,死因報告登記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信息系統中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每年進行全區的漏報調查、公安及民政數據補漏,死亡醫學證明書信息由專業直報人員審核,按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0)統一分類編碼處理后,錄入數據庫,可以保證全人口總體的死因數據完整與準確。
1.2研究方法 將年齡組分為0歲~、15歲~、40歲~和≥65歲。傷害性質或醫學情況分類和傷害原因分類依據《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0)》分類標準,然后進行分性別、分年齡段對傷害死因進行研究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在Excel 2010中完成。統計指標中,死亡率=死亡人數/年平均常住人口數×100 000/10萬,按照慣例,全人群稱為粗死亡率,其他分類稱為死亡率,死因研究也常將死亡率作為比較指標;百分比=該原因死亡人數/該分析中全部死亡人數×100%。用百分比描述該疾病在全死因中所占比重,用死亡率、死因順位描述各疾病的死亡情況,用死亡率的高低比較差異。全人口死因為總體,非抽樣樣本,故不需要進行統計學參數估計檢驗,男女兩群體用卡方檢驗做率的統計學檢驗。
2.1傷害死因分布 2014-2016年,東城區因傷害死亡人數511人,年平均常住人口為90.50萬人(男性44.20萬人,女性46.30萬人),年平均死亡率為56.46/10萬。其中,男性因傷害死亡245人,占男性全部死亡人數的2.58%,粗死亡率為55.43/10萬,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跌倒和交通傷害。女性因傷害死亡266人,占女性全部死亡人數的3.27%,粗死亡率為57.45/10萬,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跌倒和交通傷害。雖然分性別死亡率不同,但傷害死亡原因的前10位順位完全相同,燙傷和戰傷致死只出現在女性,而操勞過度只出現在男性。不容忽視的重要差別和提示是,雖然男女順位相同,但是男性交通傷害死亡率高于女性,且相差較大(χ2=7.615,P=0.006),女生跌倒傷害死亡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55,P=0.005,表1)。
2.2人群分布 0歲~組、15歲~組、40歲~組和≥

表1 2014-2016年東城區分性別傷害死因順位
65歲組傷害死亡率分別為0.69/10萬(7人)、2.65/10萬(27人)、9.71/10萬(99人)和37.09/10萬(378人),0歲~組主要以窒息為主,占該年齡段的57.14%,全部為女性,15歲~組主要以交通傷害為主,占該年齡段的37.04%,男性高于女性(χ2=4.053,P=0.044),40歲~組以交通傷害為主,占該年齡段的34.34%,男女死亡率相差不大(χ2=1.274,P=0.259),其次是跌倒,占該年齡段的27.27%,男性稍多(χ2=1.483,P=0.223),≥65歲年齡組傷害死亡主要原因為跌倒,占該年齡段的77.25%,以女性居多(χ2=7.081,P=0.008,表2)。
3.1我國的傷害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是交通傷害、自殺、跌倒、溺水和中毒[5],而東城區傷害死亡的首要死因為跌倒,傷害死亡原因順位與全國有所不同。2014-2016年,東城區年平均傷害次于循環系統、腫瘤、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之后,居全人群死因第五位,高于北京市其他區,比如海淀區的11.67/10萬和平谷區的44.29/10萬的水平[6-7],低于上海浦東新區

表2 2014-2016年東城區分年齡傷害死因順位
的60.60/10萬水平[8],因無全市數據及東城區歷史數據,無法了解處于全市水平及歷史變化趨勢。主要原因可能由于海淀新建城區及平谷郊區新設計設施較多,東城區為首都老城區,老年人及老舊住宅較多,建筑擁擠、地面不平整較易發生跌倒。與其他直轄市地區不同可能與東城區地處首都,社會環境、經濟狀況、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狀況以及相關學術研究和干預項目有關[9],提示應該優先制定針對跌倒及交通傷害的措施。
3.2調查發現,0歲~組傷害死亡主要以窒息為主,與北京市兒童青少年傷害原因調查中所提到的跌落為主要原因有所不同[9],主要原因可能是與年代及研究方式,例如調查目的、樣本選取及調查方法結局等不同有關,提示該年齡段人群也應注重防控窒息造成的傷害死亡,如減少兒童產品使用細小易窒息物體。15~64歲人群以交通傷害為主,≥65歲人群跌倒為主要傷害死亡原因,與國內相關研究一致[10]。建議在社區內增加扶手及軟質地面、老舊住宅樓加裝電梯、建立養老服務驛站等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
3.3傷害防控應關注男女差異,差異最大的是交通傷害。在相同死因順位下,男性交通傷害死亡率較女性高,可能與男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參與道路交通活動機會較多及更富于冒險有關[11],增強道路交通安全意識、加強交通管理、改善交通標志標線和設施多認為是有效措施[12]。相同死因順位下,跌倒的女性傷害死亡率高于男性,主要原因除了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及自理能力下降等因素外,還可能與老年女性平均壽命高于男性、參與社區及家務活動機會多、雌性激素減退導致的骨骼等機能下降以及較樂于鄰居間拜訪等性別因素有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