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不久前,除了英國、丹麥和馬耳他之外的25個歐盟成員國剛剛簽署了名為“永久結構性合作”的防務合作機制,其中一所由希臘牽頭、設立在塞浦路斯的歐盟情報學校,備受矚目。
“抱團取暖”是迫于美國壓力嗎?
關于歐盟為什么成立間諜學校,英國《衛報》認為,此舉措發生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分別呼吁建立歐洲軍隊之后的大背景下,說明隨著特朗普政府對北約盟國不友好的加劇,歐盟各國在防務政策和態度上正在發生轉變。
而在此之前,英國曾一度反對建立間諜學校的想法,認為此舉會削弱由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組成的國際情報分享組織“五眼聯盟”。不過,現在英國已經準備脫歐,其意見或可被忽略。更何況,希臘和塞浦路斯對俄羅斯比較友好,由其主導經營間諜學校,可能會扭轉歐盟與俄羅斯情報機構的“敵對”傳統。
不管出于哪種考慮,歐盟此舉都統一指向各成員國之間“抱團取暖”的意愿越來越強烈。事實上,在美國不斷打破世界多邊格局且強壓北約盟國多交“保護費”的背景下,歐盟成員國的合作逐漸走向防務甚至是情報領域,并非一日而成,而是自1909年成立英國軍情六處開始,隨著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層層遞進的。
世界最悠久情報機構英國軍情六處,其成立初衷是為應對德國崛起的挑戰。但兩次世界大戰后,冷戰鐵幕令歐洲成為美蘇對峙的情報重災區,基于防范遏制蘇聯的戰略共識,西歐與美國的情報部門達成一致,英美兩國秘密簽訂《英美通信協定》建立情報共享機制,并加入了美國領導的“五眼聯盟”。
9·11事件后,西方國家情報工作重心轉向反恐,但由于恐怖主義的跨國流動性、網絡化招募和本土化策劃等特征,以及2004年馬德里遭遇恐襲的影響,各自為政的歐盟開始呼吁成立一個類似于美國中情局的機構來加強情報分享。由于當時情報信息最敏感也最核心,歐盟各國往往只在有利于國家利益時,才愿意有限交換或偶爾合作,制度化機構遲遲建立不起來。雖說2010年12月歐盟有了歐盟情報分析中心和歐盟軍事參謀局,但一個分析共同情報專屬于歐盟的情報機構,仍然空缺。
2004年馬德里恐怖襲擊
直到2013年斯諾登曝光美國“棱鏡計劃”對其歐洲盟國實施監聽,才真正促成歐美兩方的情報工作從合作走向分立。即便歐盟認為情報分享有利于阻止全球恐襲,但民眾呼吁建立一個泛歐情報合作機構的意愿愈發強烈,至此,歐盟自主安全防務合作提上了議事日程。直到受到英國脫歐和特朗普上臺后批評北約的刺激,歐盟決定簽署“永久結構性合作”,批準的16個歐盟防務項目除了情報學校,還涉及軍事基礎設施、海上軍事行動、無人機、網絡安全和空間防務合作等領域。
培養間諜是劍指中國嗎
歐盟間諜學校主要面向全歐盟招募學員,主要為成員國提供情報。雖然其培訓體系尚未公開,但在已有材料中,完全可以從以往英美間諜學校細節里窺探一二。
最初,英國間諜機關的招收對象大部分是出身上層社會、有一定經濟收入的年輕人,但2011年,英國政府放開了招募條件,聲稱任何人如果能解開網絡上一條含有密碼的信息,即可被聘用。聘用后的間諜們會被派往位于英格蘭福特蒙克頓的間諜學校,接受培訓課程。比如,如何快速將竊聽器安裝在會議室內不讓人發覺;易容課中,如何在短時間內重塑一個不同身份、地位、氣質懸殊的人;最后是畢業課,套出剛認識十分鐘的陌生人姓名、家庭住址、生日、財產狀況等。
而美國中央情報局下屬的肯特情報分析學校,主要招收對象為擁有豐富情報工作經驗的高學歷間諜人員。培訓課程從“欺騙他人的基本功”到“網絡對抗”,無所不包。在某一期訓練的最后一周,學校甚至安排了一場長達28小時不間斷的模擬演習,假想敵是基地組織。
當然,諜報機構在招募時,總有一個固定考核標準——被招募對象是否貪財。有人統計過冷戰期間發生在美國的139起間諜案,結果發現有55.4%的美國人是出于金錢充當間諜。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說:“我們首先應該考慮到,總有叛徒,總有間諜,也總是有人愿意叛國,每個人無一例外都有他的價格。”
不過,無論間諜學校用意何在,此舉動并非專門劍指中國。但也應看到,在西方輿論渲染美歐和中俄開展“新冷戰”的陰云下,歐盟指控中國在歐從事間諜活動,仍值得警惕。比如,歐洲質疑中國“16+1”機制和“一帶一路”倡議是分裂歐盟的工具;批評中歐經貿關系不對等開放,利用投資并購在先進技術上開展不公平競爭,試圖影響涉華議題立場等。這些對維護自身安全敏感的趨向,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中歐關系力量變化的分歧與競爭。
當然,也不排除在美國壓力下,部分歐盟國家對中國“欲加之罪”的指控,有借此向美國效忠、履行盟友“義務”的可能性。畢竟,歐盟的獨立防務能力建設道阻且長,歐盟國家仍然離不開美國的安全保護。
讓心靈相通
人類膚淺的智慧,經常會讓我們在事后捶胸頓足。沒有一件事情從頭到尾一無是處,同樣,也沒有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完美無缺。一個人在想不開的時候,是自我封閉了心靈之門。這種心靈之間缺乏溝通的情形,無法推動人們的相互協作與支持,最終只會導致人人都變成性格孤僻之人。不管是福是禍,任何時候都要以坦誠謙遜的態度讓心靈相通,讓思想相互碰撞,從而實現互幫互助。
——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