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問卷調查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德宏景頗族傳統體育進行研究。認為德宏景頗族傳統體育獨具特色其主要項目有景頗族刀術、景頗族健身操、扭棍、陀螺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德宏 景頗族 傳統體育
德宏景頗族傳統體育是隨著景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獨具地域性、民族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景頗族的文化特征、語言習俗、歲時節日、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緊密相連。既是景頗族民眾表達信任、愛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臺,更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獨具特色的景頗族刀術
在景頗族人民長期生活與勞作過程中,形成了多種類型的民族武術,其中刀術就是廣為流轉的主要項目之一。
景頗族非常喜歡刀,刀既可以作為生產生活的工具,又可以作為防身武器。刀術是景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以其剛健、有力的特點聞名于世。每年的正月十五,“目瑙縱歌”歡慶之時,在音樂的伴奏下,男性均會跳起刀舞。刀舞”是男性獨有的民間舞蹈,在景頗族語言中也叫做“恩吐拳”,“刀舞”是基于刀術與耍刀,效仿各種勞作過程中收割、播種、砍伐等動作構成的。景頗族男子表演刀舞時候一般手里都持有長刀、長矛等道具,這也表現了景頗族男子的彪悍勇猛。“刀舞”以參與人數為依據能夠分成兩類,一類是單人刀舞,一類是集體刀舞。單人刀舞(有單刀舞和雙刀舞之分)是娛樂性較強的民族體育舞蹈;集體刀舞是為宗教祭祀所用。流轉于景頗族民間的單人刀舞,肢體動作類型眾多,舞者在舞蹈的時候可依據自身的情感進行發揮,每個地方的舞蹈均有每個地區的風格。雙刀舞和單刀舞比較,在風格方面有諸多近似的地方,通常是體現景頗族群眾的堅強果敢、驍勇善戰、積極進取的精神。其顯著特征是動作幅度大、剛強有力,步伐矯健、節奏歡快并且不受時空約束,該民族體育舞蹈在當地民間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2]。
除景頗族刀舞之外,景頗刀術還可分成兩種類型,其一是“文蚌拳”,是一種花樣刀術,動作大方,姿態優雅,大多在節慶時表演用;其二是“彪贊拳”是具有顯著攻擊性的一種刀術。
刀術在景頗族的盛大節日“目瑙縱歌”盛會進行表演,參加的男子手持大刀,女人們揮動紅布或手絹,節奏整齊地踏著鼓聲、鑼聲繞著雄偉高聳的“目瑙示標”前進,這是群眾性的景頗刀術,可以表現戰爭場面,并可以表現豐收和節日的狂歡。在景頗族的生活風俗中,父輩或者長輩均要讓子女深刻掌握刀術。各個村莊部落中均有專門的拳師,也可以向拳師請教。在景頗族刀術中,主要有下述刀法:“三步砍豹”“五步跳”、單雙刀、“七步跳”“十字跳”等,大多是效仿勞作過程中的收割、播種、砍伐等動作,帶有濃重的生活意味。1在進行初步練習時,先使用削有尖頭的芭蕉桿往身上刺,水平較高的,芭蕉桿也無法接近。
景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擁有強大的發展潛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行政機構對全面推動武術運動發展持扶持態度,景頗族群眾對本民族武術運用的認識也證明,群眾期望增大武術活動的繼承與弘揚力度,這樣一方面能夠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還能夠推動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為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增添推動作用。
二、魅力十足的景頗族健身操
景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景頗族健身操主要采用原生態舞蹈的基本元素,融入現代健身操的編排手法創編而成。其動作舞步簡單易學,在景頗族古樸的韻律下,更加凸顯了民族健身操特有的運動感染力。
景頗族健身操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 根據景頗族人民日常勞動、生活、健身舞蹈等動作編排而成的健身操。首先是總體的風格特點表現為“粗獷樸實、內在深沉、剛柔相濟、柔韌有力”。其次景頗族健身操的胯部是擺胯式運動, 且為橫繞八字式擺胯。男性多以刀為道具, 女性多以扇子為道具, 形成景頗族健身操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形態。景頗族健身操中女性的動作與男性不同, 強調屈膝帶顫步, 動作的剛勁與膝蓋的顫動, 肩的前后擺動均要有力。尤其是女性因衣服肩部飾有銀泡, 甩動起來較之擰步幅度要大。其中,融入景頗族舞蹈中了揉肩、揉背和健美操基本步伐等動作。[]強調踢踏、腿部、腳部動作多的特色,胯、腰、肩向相反方向扭、斜、偏的典雅優美舞姿以及擰、傾的舞姿等景頗族特色舞蹈,又加之健美操節奏感強的音樂和全身運動融為一體的運動特點很適合在民族地區開展。
三、扭棍
“扭棍”也叫“扭杠”,平時生活中的比賽,往往用扁擔做比賽的“棍”,因此也稱為“扭扁擔”。5這項運動在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開展,并且規則也大同小異。在景頗族中開展的比較活躍,因為它使用的器械簡單,比賽時又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在景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竹桿是鄉民們必不可少的挑擔工具,因此做扁擔用的竹竿就是最方便的比賽器材,然后再尋找一小塊平地就可以開始比賽了。比賽時,參賽雙方分別站在棍的兩端,并用雙手緊緊握住棍端。較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比賽雙方朝相反的方向扭棍,能使對方的身體朝自己扭動的方向旋轉一圈者獲勝;另一種方法是,一方緊攥棍端而不動,另一方可隨意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扭棍,若是棍出現明顯轉動,則扭棍人勝,而握棍人負;若是棍未出現明顯轉動,則握棍人勝,而扭棍人負。雖然扭棍比賽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最主要是競技雙方腕力和臂力的較量。誰能用強大的腕力和臂力握住棍端,并把棍轉得令對手攥不住,那他就取得了競賽的勝利。
四、陀螺
陀螺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劉侗的詩歌《楊柳活》撰述:“楊柳兒活,鞭陀螺。”這個時期“陀螺”一詞,已經正式出現。在我國,由于民族和地區的不同,打陀螺也有不同的玩法和開展形式。有的地方是用鞭子連續抽打陀螺,使之在冰面或平滑的地面上不停地旋轉,以旋轉時間的長短來判定勝負;而有的地方則是比賽雙方的陀螺相互碰撞,把對方的陀螺撞倒的一方為勝,被撞倒的一方為負。
景頗族的陀螺是一種很大的陀螺,是陀螺中之王,直徑20厘米,其玩法也是比賽雙方的陀螺相互碰撞,把對方陀螺撞倒的一方為勝,被撞倒的一方為負。陀螺的傳統制作法:一般用直徑8至9厘米,高10至11厘米的硬質的木頭砍成平頭尖腳,砍成后,現在習慣還釘上一顆釘子在尖端,這樣旋轉起來平穩而時間會更長;制鞭一般都用筆直的小木棒,有拇指粗大小,長度一般以65厘米至66厘米為適中,頭端系上一根1.5~2公尺長的細麻繩,這樣就制作出一條完整的鞭子了。然后用麻繩綁緊陀螺,這樣就可以正式上場了。農村群眾比賽一般不分陀螺的大小、輕重和形狀,所以在賽場上你能目睹各式各樣的陀螺,有大的,有小的,有輕的,有重的,有細腰的,有頭尾皆尖的,有平頭尖腳的等等不一。
五、頂杠
頂杠是一項角力類項目,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開展。如:羌族稱為“推桿”、土家族稱為“抵杠”,黎族稱為“頂棍”,畬族稱為“抄杠”,而景頗族稱這項運動為“頂杠”。5雖然這項運動在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名稱,但其活動形式非常相似。頂杠,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和娛樂觀賞性,并且對場地和器械的要求比較簡單,不受時間、季節和地域環境的限制,因而便于開展和普及。
頂杠是比賽雙方腕力、握力、臂力和技巧的較量。比賽用的杠一般用較為堅實的竹竿或木桿,長約4米,直徑約為5厘米,并在杠上做出中點標記。選一塊平坦、防滑的空地作為比賽場地,場地中間畫一條中間線,距離中間線1米左右的兩側各畫一條標志線。比賽雙方各握杠的一端,并且使杠的中點標記處于場地中間線的正上方。準備姿勢(以右腿蹬地為例),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呈弓步;雙手持杠端于腹部,右手五指張開,掌心抵于杠端,便于發力頂杠,左手虎口張開,于右手的前方握杠,以調節發力的角度和維持身體平衡;上體前傾,壓低重心,眼睛注視前方。比賽開始后,雙方開始用力頂杠,用力順序由下至上,后腿用力蹬地,上體緊腰、頂腹、前傾,用力向前頂推。能使杠的中點標記越過對方場地標記線的一方為勝。這項運動雖然主要是腕力、握力和臂力的較量,卻也有一定的技巧,例如:壓低重心,左手上拉,右手下按,以使對方的重心被迫抬高,并達到破壞對方平衡的目的。另外,競賽雙方還要時刻注意對方的對抗情況和狀態,適時采用各種戰術。頂杠的戰術也非常豐富,有多種進攻戰術和防守戰術。
六、總結
德宏景頗族傳統體育歷史悠久,在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百花園中是一支絢麗多姿的一朵,通過對德宏景頗族傳統體育研究,從中發現德宏景頗族傳統體育項目較多,德宏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時間的生活、勞作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的傳統體育文化;景頗族傳統體育主要在宗教祭祀、節日慶典以及生活勞作中進行,充分體現了民間活動與景頗族傳統體育緊密相連。它不僅作為景頗族人民農忙之余的娛樂健身活動,也作為節慶活動中的表演或比賽項目,同時也是景頗族男女青年交往情感、強健體魄、展示勇敢的最佳良機。更是德宏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推進邊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云.德宏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概覽[M].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
[2]景頗族簡史編寫組.景頗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李向前.當代云南景頗族簡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2010.
[4]德宏州政協文史委.中國景頗族山官[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
[5]民族網.景頗族文化網[EB/OL].http://www.minzu56.net
作者簡介:徐艷艷(1986—),女, 黑龍江人,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助教。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