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安市作為西北內陸地區的重要城市,世界聞名的古都。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賦予了西安經濟發展的重大機會與機遇。西安市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城市,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具有顯著的經濟戰略價值。通過分析西安的比較優勢,研究如何逐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區域經濟中心,改革探索出一條適合西安自己發展的模式道路。
關鍵詞:一帶一路;比較優勢;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引言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礎上而倡導的一種合作理念。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出訪哈薩克斯坦時初次提出了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主要包括西北五省和西南四省,國外的連接范圍包括亞太經濟圈、歐洲經濟圈和相對落后的中亞、西亞乃至非洲地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所經過的地區不論是我國的西北內陸還是中亞、西亞等國土外圍地方,其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炭、石油、旅游及寶貴的土地資源,戰略能源位置極其重要,被稱為21世紀的新能源基地。但是絲綢之路所途經的西亞、中亞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生態環境差,因此,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實施的過程中會存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一帶一路”不是理論,不是機制,只是一種合作理念的倡導。基于當前國情、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以及國家之間的多邊貿易形勢而提出了“一帶一路”政策,目的在于挖掘內地的經濟發展潛力,擴大我國對外開放的區域范圍。而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迎來了又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
二、借助一帶一路發展區域經濟的優勢
(1)重要的地理位置優勢
1.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人們常說:深圳市彰顯的是中國二十年的發展,上海市顯現的是中國一百年發展歷程,北京市流露的是中國一千年的歷史征程,而西安市則代表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痕跡。西安地區作為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始地,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依舊有著無以替之的作用,古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起到的影響延伸至今時今日,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2.歐亞大陸橋的交通樞紐城市
西安地區又處于我國大地原點的臨近地帶,并且在我國的版圖上有著東聯西進、承北啟南的戰略地位,對于周邊城市都有很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是歐亞大陸橋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不僅可以依靠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優勢變成歐亞大陸橋經濟帶的樞紐,而且西安市地處西北內陸地區,同樣可以借助歐亞大陸橋的交通條件,在與西亞、北亞和歐洲各國的合作交往中發揮著東南沿海不可比擬的區位優勢。西安地區已經被國家列為新的一線城市,又把歐亞經濟合作會議的地址長期的置于西安,就是要西安擔負起與歐洲、西亞、中亞各國建立長久交流往來的重任。
3.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
在西北五省中,不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文化科教能力,西安市都是首屈一指的,整體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各省市,西安在西北地區的龍頭地位是毫無爭議的。西安不僅是世界文明古都、歷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是國務院批準確立的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14年1月6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西咸新區是我國第七個國家級新區,不僅為西安地區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機會,也間接帶動著西北地區城市的繁榮和發展。
(2)科教文化發達
西安是全國僅次于北京、上海的教育大市,教育師資力量雄厚,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者、教授,也有全國知名的大學。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國外學子到西安高校求學,西北大學中亞學院、絲綢之路研究院和西安外國語大學中亞學院相繼誕生,西安高校已經成為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國家留學生的首要選擇,目前已經有大約1200多名外國留學生在此學習和培訓,了解西安的民俗風情、學習中國的文化。2015年5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學組織成立了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120余所高校加入其中。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是社會性、公益性的高等教育平臺,以“共建教育平臺、推進區域開放發展”為主題,以培育具有全球眼界的精技術、深水平、優素質人才為旨,以貢獻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者地區為最終目的。
(3)政策優勢
西安2018落戶政策革新,吸引大量人口遷入西安。人口增加,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并增強了消費能力,推動了西安市經濟發展,同時依托本地教育資源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落戶西安,增強了西安的競爭力,也有利于西安銀行業、保險業等金融行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是建國以來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從1980的四個經濟特區,到1984年的14個沿海沿江城市,再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這些與外相接的城市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貌似國家實施改革開放針對的只是東南沿海城市,與內地城市特別是西北內陸地區毫無聯系。但是“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卻把對外窗口設置在了西北部乃至全國范圍,對于建立一個多方位、深層次、廣范圍的全國性對外開放格局具有重大的意義。西安市作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在推行國家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戰略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1)人員流失嚴重
雖然西安市是教育大市,知名高校林立,各種高素質人才遍布,但是相比與其它各市人才流失嚴重,尤其是流往北京、上海的人才。由于北京、上海的經濟、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都比較發達,更多的高端人才都愿意去此地發展,導致西安本地區的技術人才相對缺乏。
(2)生態環境令人堪憂
西安市是我國在西北地區重點開發和建設的地區,工業企業相對較多,如比亞迪汽車廠、西安船舶設備工業公司、國營陜西省紅旗化工廠等,這些工業企業所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影響著西安市的環境狀況,如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不僅影響人們的出行,而且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西安地區依據豐富的旅游資源、便利的運輸條件以及國家政策扶持,社會獲得了高速的發展,經濟獲得了持續的繁榮,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伴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造成的是資源浪費、污染生態的普遍現象。垃圾隨意堆放、私家車進入普通百姓家中等行為使得固體廢棄物、廢氣的排放量增加。
(3)金融產業不夠發達
西安金融產業不夠發達。首先,西安金融產業總量少。相對來說,西安銀行業與證券產業不發達,沒有自身的優勢,在上市公司方面,截至2017年,西安有33家上市公司,與中西部大城市相比,這個數量處于劣勢。其次,西安近幾個世紀以來,經濟金融上并沒有取得巨大發展。所以,西安金融產業基礎較為落后。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安經濟發展對策
(1)加大基礎建設投資力度
為了發展和建設西安基礎設施,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企業起支柱作用。從政府方面來說,一是稅收方面。我們國家的稅金是來之于民,服務于民,而基礎設施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因此,西安市政府要充分發揮稅款的作用,增強政府所得稅金對基礎設施開發的投資力度。二是政策支持方面。西安市政府是下屬區縣政府的領導機關,因此對于各區縣的發展建設要同等對待、一視同仁。因此,對于各區縣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給予政策支持,包括對下屬區縣的優惠政策扶持、資金支持、人員支持等。
從企業方面來說。一是資金支持。企業除了在生產和經營時按時納稅,保證本地區的財政收入外,還應當在基礎設施建設時給予資金支持,不僅為本地區的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而且還為本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二是人員支持。基礎設施的開發和構建歷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專業人員,西安本地區的企業尤其是建筑企業、電氣企業在基礎設施的構建過程中可以適當輸入技術人員,幫助指導或者解決相關方面的問題,有效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與效率,從而保證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為企業的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加大政府對企業創新的扶持
企業的壯大和發展,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無疑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對于一些私人企業或者小微企業來說,更是加重了負擔。這就要求我們加大政府對企業創新的扶持。主要通過資金的支持作用和政府政策的保障作用兩方面雙管齊下共同實施。
對于西安市相關企業創新的資金支持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是給予企業一定的產品創新的資金補貼。對于研發出新產品、新工藝的企業,不論是在研發經費還是后續的產品推廣方面,都要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用資金扶持提高產業創新意識,用資金鏈幫助產業開拓新產品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二是對于剛畢業的學生加入本地產業參與創新的給予資金獎勵。高校人才的知識水平會給企業的創新注入新鮮的血液,政府對其資金的鼓勵將會帶動高校畢業生的創新意識,使其積極參與到企業的產品創新進程中。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西安地區的企業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和挑戰,這就需要政府對企業給予相關方面的政策支持,促進產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革新新工藝,培育優良產品,增強市場占有率。西安市相關部門在對產業技術革新的扶持方面要從以下兩點來做:一是對于企業產品研發費用的資金借貸,政府需要降低資金借貸的利錢比率。同時,在稅收方面降低對企業的稅費征收,減少企業的資金投入,緩解企業的壓力,推動其產品研發的順利進行。二是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捍衛企業的無形資產。一些小企業對于自己的新產品、新技術缺乏保護的意識,甚至是沒有實力去保護自己的創新產品。因此,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不論是實物方面的創新還是服務等虛擬方面的創新都要給予一定的保護,對于盜竊、暴力強制奪取企業無形資產的行為進行法律制裁。
參考文獻
[1]焦鋒鋼.西安金融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J].知識經濟,2015(07):80+82
[2]田娜,張丹.西安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金融中心 的TOPSIS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6.29(02):68-71
[3]馬茹.我國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10)
[4]龍凱鋒.“一帶一路”,互利共贏的大戰略[J].金融經濟:市場版,2015(01)
[5]魏燕慎.亞洲增長三角經濟合作區研究[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19-24
作者簡介:陳嘉楠(1995年—),男,漢族,籍貫:陜西省西安市。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蘭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