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目標作為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基礎,一直是我國會計領域理論研究的熱點,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有待完善的突破點,現代公司的會計目標都偏向于“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向企業所有者披露相關財務信息,而忽視一些其他人士(如監管者以及投資者、貸款人和其他債權人之外的社會公眾)。因此會計目標所要解決的會計信息輸出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探討的基礎是:在公司利益相關者的理論之上,對我國的會計目標進行重新審視,指出受托責任觀是公司治理和公司財務報告的基礎,決策有用觀是受托責任觀發展到一個特定歷史橫截面上的輔助觀點。
關鍵詞:會計目標;利益相關者理論;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
2006年,我國新會計準則首次明確提出了我國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那么,誰是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對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先行財務報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這些問題都促使人們對我國的會計目標定位問題進行重新思考。
一、會計利益相關者相關的文獻資料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企業員工、債權人、供應商、零售商、消費者、競爭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會活動團體、媒體等等。“簡單地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看成一個整體來進行實證研究與應用推廣,幾乎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Freeman(1984)認為,利益相關者由于所擁有的資源不同,對企業產生不同影響。他從三個方面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細分:一是持有公司股票的一類人,如董事會成員、經理人員等,稱為所有權利益相關者;二是與公司有經濟往來的相關群體,如員工、債權人、內部服務機構、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地方社區、管理結構等稱為經濟依賴性利益相關者;三是與公司在社會利益上有關系的利益相關者,如政府機關、媒體以及特殊群體,成為利益相關者。
Fredrick(1988)從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產生影響的方式來劃分,將其分為直接的和間接的利益相關者。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就是直接與企業發生市場交易關系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股東、企業員工、債權人、供應商、零售商、消費商、競爭者等;間接的利益相關者是與企業發生非市場關系的利益相關者,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國政府、社會活動團體、媒體、一般公眾等。
Wheeler(1998)從相關群體是否具備社會性以及與企業的關系是否直接由真實的人來建立兩個角度,比較全面的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四類:一是主要的社會性利益相關者,他們具備社會性和直接參與性兩個特征;二是次要的社會利益相關者,他們通過社會性的活動與企業性成間接關系,如政府、社會團體、競爭對手等;三是主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者,他們對企業有直接的影響,但卻不作用于具體的人,如自然環境等;四是次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者,他們不與企業有直接的聯系,也不作用于具體的人,如環境壓力集團,動物利益集團,等等。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思想可知,企業在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應注重全部利益者的利益和需求,而不是只關心股東的利益。當企業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加以考慮,企業在發展進程中才能保持公平與效率相統一,進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一般而言,企業利益相關者以財務報告作為他們決策的依據,而會計目標又會影響企業所提供財務報告的側重點,也即會計目標會影響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決策。因此,思考會計目標的定位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構成以及充分考慮他們的不同需求。
二、會計目標定位的兩種觀點
目前來看,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關于財務報告表述的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由于會計目標引導和指引著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所以不同的財務報告目標決定著企業提供財務報告信息的側重點。
(1)受托責任觀
“受托責任觀”產生于較為簡單的經濟環境,委托代理的存在是受托責任觀的基石。把“受托責任觀”延伸到公司治理范圍,它是指資源管理者對資源所有者承擔的、所需交付的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管理和運用,實現讓資源增值的責任。它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一是受托關系是受托責任制產生的基礎;二是受托方有義務向委托方以恰當的方式或盡可能準確的方式如實反映和報告履行受托責任的過程及其結果;三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公司治理不斷豐富和擴大,公司的受托者還承擔向企業利益相關者報告社會責任情況的義務。
因此可以得出,在受托責任觀下,會計目標所提供的信息比較偏重可靠性和客觀性。
(2)決策有用觀
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發展,企業規模的擴張以及治理結構的復雜化,導致信息嚴重不對稱。在此背景之下“決策有用觀”逐漸占據了主流地位。在“決策有用觀”中,會計目標更傾向于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一是財務會計的目標等同于與財務報表的目標;二是財務報告應該提供一些與特定投資者的特定決策有關的信息;三是財務報告應該向現在的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經營融資方面的信息;四是現在的投資者、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職工、管理人員、董事、客戶、證券分析師、稅務部門、主管部門、立法機構、工會、新聞媒體等,根據他們對企業的經濟利害關系和需要了解企業的情況而做出各自的經濟決策,都是財務報告的使用者。
因此可以得出,在決策有用觀中,會計目標更傾向于相關性和有用性。
(3)對兩種觀點的評價
在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兩種觀點各有各的獨特之處,但是在不同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會計目標的界定也是伴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公司規模的變化而變化的。兩種觀點任何一方都難以全面真實有效反映出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進行重新探討,在哪種視角下的會計目標是比較有用的。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下對我國會計目標的重新定位
通過查閱會計利益相關者的一些文獻綜述,不難從中發現,公司利益參與者有許多。盡管有不同層次類型的劃分,但是企業的股東,債權人作為每個企業最基本的相關者,仍舊處于企業最重要的層面。他們是保持企業不斷持續經營的資金來源。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足夠的資金量支撐。而且對他們來說,真實可靠準確的會計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對會計目標進行界定時,首先考慮的應該就是企業的股東以及債權人;其次,員工(包括經營者和其他職工人員),作為企業的骨干人員,掌握企業的核心資源(技術、工藝、業務等),具有更便捷更直接的方式對企業的會計進行操作,與企業的經營息息相關,他們更能夠真實有效的反映企業受托履行情況;然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會計的作用也在不斷地擴大發展,政府不僅管理和約束企業,也保障和扶持企業的健康成長,但同時兩者都受到國家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作用的影響,國家作為企業的投資人和管理者,更關注企業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最后,其他的投資者,指除了上述以外的,以經營管理企業為主的投資人,他們則更愿意去關心與企業經營活動相關的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決策。
如果說會計目標是大海深處的一只航標,那么信息決策者便是出海者,“受托責任觀”作為導航儀指引出海者前進的方向,“決策有用觀”則作為風向儀提供給出海者所在的方向。導航儀為主,風向儀為輔,更有利于出海者抵達他們所想去的遠方。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杜興強.會計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66-168
[2]孫曉.利益相關者理論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09(02)
[3]梁爽.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的邏輯關系剖析[J].會計研究,2005(01)
[4]關翠.關于我國會計目標定位問題的思考[J].財會研究,2007(08)
[5]時軍.我國財務會計目標選擇研究[J].財會通訊,2011(11)
作者簡介:王貴玉(1996—),女,在讀研究生,蘭州財經大學,研究方向:注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