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倩 孫法芝 陳漢瑛
摘? 要:本文主要從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瓶頸進行分析,并進一步從政府扶持、科技創新、宣傳教育等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措施。
關鍵詞:海水淡化產業;瓶頸;對策
進入21世紀,由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危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發達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水淡化,大力發展本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在國家的推動下,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并不容樂觀,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只有突破瓶頸才能得到較快發展。
一、產業發展瓶頸
(1)成本瓶頸
目前,成本問題是影響海水淡化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即海水淡化水的價格難以彌補高額的成本投入。作為非常規水源,海水淡化并不像調水和自來水工程一樣享受國家的專項資金扶持,海水淡化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都會產生成本費用,所有的成本費用都會進行核算,并最終反映到淡化水的價格上。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水的價格在5-7元之間,不僅高于普通自來水價格,相對于國際上海水淡化成熟地區4-5元的成本也是較高的,進而出現了目前海水淡化項目普遍收益較低、盈利能力較弱的局面。
以反滲透海水淡化為例,其成本主要包括電力成本、蒸汽成本、藥劑成本、膜更換成本、管理費用、維護和折舊成本等,在這些成本當中,最主要的是海水淡化的成本是電耗、折舊和反滲透膜更換成本。從中分析可以得出我國海水淡化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1.電耗問題
海水淡化是以能源換水的技術,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成本是影響海水淡化的主要成本,在生產一噸水的成本當中,電耗成本要占到一半以上,約為52%。在當今電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海水淡化的成本難以大幅度下降。
2.設備制造及工程建設問題
海水淡化的成本當中,折舊費用占到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主要在于前期海水淡化設備的購置及項目工程的建設的投資,前期高額的投資成本最終反映到了折舊成本。我國雖已經掌握主要的海水淡化技術,但是具有自主產權的關鍵技術仍未實現較大突破,但是一些核心裝置組件仍嚴重依賴進口。其次,在工程設計建造上,具有承建大型海水淡化項目的企業較少,工程建設經驗不足,市場競爭力較低。
3.海水淡化產能閑置問題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海水淡化產業的重視,將其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地方層面也相繼出臺扶持產業發展的規劃、政策,推動海水淡化項目的建成投產,海水淡化產能由此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另一方面,海水淡化除了被用作一部分工業用水和海島居民用水外,目前由于各種限制不能大規模進入市政管網。產能閑置問題在國內海水淡化行業當中普遍存在,許多海水淡化工程的實際產量未能達到設計產能。天津北疆電廠的海水淡化項目有八成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大港發電廠的兩套裝置也僅有一套在運行。產能閑置就意味著企業資源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產生資源浪費,閑置的產能不僅不會產生收益,而且會增加企業運營的成本費用,加重企業的成本負擔,使得企業處于微盈利甚至虧損的狀態。
(2)環境瓶頸
海水淡化以海水為原料進行相關的工藝處理,環境問題也是海水淡化產業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首先,海水淡化過程中會產生含有重金屬成分較高的固體廢棄物,目前很多國家都是采取圍海填土的方式進行處理,給近岸地區造成較大的污染問題。其次,海水經過淡化會產生濃鹽水問題,大多采取直排入海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影響。另外,海水淡化過程中會使用多種生物化學藥劑,直接排海不僅會對水體造成污染,而且會使相關毒素通過食物鏈進行積累,并通過層層傳遞最終到達食物鏈的頂端,進入人體,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二、產業發展原則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思路。在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中,政府要從宏觀層面引導產業發展的方向,編制規劃,做好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要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要以企業為主體推動項目的建設,減少政府直接的行政干預,發揮經濟規律的自我調節作用,走市場化的運作發展道路。
第一,堅持創新性原則。以技術為引領,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創新是產業實現變革的先導,要重視創新,重視人才,構建海水淡化自主創新技術體系,依靠創新實現行業的進步發展。
第二,遵循經濟性的原則,盈利性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海水淡化企業若連年虧損,單純依靠財政補貼維持其生產運營,不僅會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而且會造成企業的依賴性,抑制行業的創新能力和進取精神。
第三,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海水淡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其從萌芽孕育到發展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要充分認識并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避免揠苗助長。
三、對策建議
(1)加強政府的規劃及扶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有效扶持和科學規劃,政府要加強對海水淡化產業的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并制定有利于其發展的產業扶持政策。加快淡化水進入市政管網的相關政策機制研究,將生活用海水淡化當作公益性事業進行扶持,加強輸水管網建設,做好配套保障措施。集中布局電力、化工、鋼鐵等高耗水企業,建設大型海水淡化項目,實現海水淡化水優先供給大工業用戶。由于電力、化工行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較大且較為穩定,集中供給大工業用戶不僅能夠降低輸水成本,而且對于優化地區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提質增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開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這也是我國海水淡化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要重視海水技術的技術研發,加強資金的扶持力度,建立海水淡化技術研發平臺。目前專門從事海水淡化方面的科研人員少之又少,要加強對人才的重視力度,培養海水淡化專業人才。要制定有效的科研人員激勵政策,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加強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使海水淡化創新成果能夠用于企業的生產,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
(3)加強濃海水的綜合利用。開展海水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借鑒天津北疆電廠的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將海水的副產品濃海水的處理與海洋化工產業進行有機結合,以濃海水為原料提取鎂、鉀、溴等化工產品,提高產業的附加值,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走集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4)積極拓寬淡化水的使用范圍。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海水淡化水不僅可以作為沿海地區和海島居民重要水源,還可進行跨省市輸送,將海水淡化水以通過輸水管道引入近海省市,拓展淡化水的使用范圍。借鑒淡化水使用較為成熟國家的發展思路,將海水淡化水可進一步用作景觀用水、消防用水、灌溉用水、地下水補給用水等,逐步拓寬淡化水的使用用途。
(5)加強海水淡化教育普及工作。目前海水淡化終端需求并打開的一方面原因在于民眾對海水淡化缺乏科學的認知,對海水淡化是否可以用于生產生活存在較大顧慮。要持續加強海水淡化的宣傳和教育普及工作,使群眾認識了解海水淡化水的生產技術及生產過程,消除對海水淡化水的安全疑慮,進一步解放思想,為海水淡化水的進一步大規模應用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結論
作為能夠有效解決人類水資源問題的有效方式,海水淡化不僅能為人類提供水資源保障,而且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海水淡化產業在未來發展中大有可為,必將是未來發展的朝陽行業。但是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不成熟,海水淡化的發展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問題。因此要加大對海水淡化產業的重視,政府、企業以及居民多方參與、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玉屏.我國現有技術條件下海水淡化成本構成分析[J].水利技術監督,2013.21(01):36-38
[2]劉冬林,王海鋒,龐靖鵬,張旺.進一步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制約因素和對策建議[J].水利發展研究,2012.12(04):20-23+27
[3]裴紹峰,劉海月,葉思源,袁紅明,徐剛,王麗莎.海水淡化:國際經驗與未來前景[J].生態經濟,2014.30(11):2-5
[4]蘭荔,蘇潤西,王欣源,王浩然.天津市海水淡化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12):4-5
作者簡介:孫倩倩(1995),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青島,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孫法芝(1994),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青島,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