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得到國家的合法化認同并納入金融監管,逐漸被大家認可并且廣泛使用。而大眾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接受和使用勢必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帶來很大的沖擊。本文通過分析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趨勢,說明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對于商業銀行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商業銀行
一、第三方支付的發展趨勢
(1)第三方支付業務規模爆發式增長: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達到154.9萬億元,同比增長44.3%,2018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達到230.4萬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將突破達到388.6萬億元。
(2)移動支付占比增加:在傳統業務中,銀行卡收單在第三方支付中占比最大,但隨著支付寶微信掃碼付款的普及,移動支付業務交易規模顯著性上漲,2016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58.5萬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381.9%。
二、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在互聯網金融發達,第三方支付平臺興起的今天,第三方支付平臺因為其方便快捷,手續費低,利息較高等優點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使商業銀行在其傳統業務:資產業務,負債業務與中間業務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1)對資產業務的影響
資產業務主要包括了現金資產業務,貸款業務,證券業務和其他業務等,而貸款業務又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盈利資產,是商業銀行的傳統核心業務。商業銀行主要注重大額貸款,因為在貸款業務之前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征信調查與還款能力分析,需要付出比較高的成本,螞蟻花唄和阿里小貸等憑借互聯網的力量在小額貸款與小微企業貸款市場占據了大部分份額。第三方支付平臺手續簡單,審批較快,能夠滿足小微企業的小額度貸款需求,并且大數據分析等能夠更方便快捷的分析用戶面貌,所需成本也較低。因而擠占了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市場份額。
(2)對負債業務的影響
商業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款的利差獲利,但是由于利率市
場化的推出,存貸款利差縮小,獲利空間被壓縮,加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存款利息高于商業銀行,公眾可能會更傾向于將存款存入第三方支付平臺。將閑散資金存入第三方支付平臺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并且同時擁有活期存款的優點,能夠隨時存取,流動性高,方便,靈活,快捷。近年來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數量增長率不高甚至出現存款數量減少現象,反觀第三方支付平臺,2015年余額寶規模為6207億元,增長率高達42%。2017年余額寶凈值已超過15800億元,分流了大量商業銀行活期存款。雖然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可以通過協定存款的方式存入商業銀行,但是協定存款利率高于活期存款利率,大大增加了獲取資金的成本,使商業銀行獲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帶來了經營管理上的挑戰。
(3)對中間業務的影響
中間業務體現了銀行的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務職能,是銀行利潤新的增長點。第三方支付通過網絡平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支付結算。并且沒有手續費或者手續費很低,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1.支付結算業務業務量減少。第三方支付平臺已經發展成為了相對獨立的支付結算體系,如規模較大的支付寶,其業務包括了轉賬匯款,跨境結算,生活繳費等各個方面,其豐富多樣的業務形式基本滿足了顧客的需求。并且第三方支付平臺基于網絡交易,不需要設置網點,節省了運營成本。相較于傳統的商業銀行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能夠以極低的手續費提供支付結算服務,分流了許多顧客,對支付結算業務造成沖擊。
2.信用卡業務大量減少。信用卡具有透支功能,能夠享受25-56天免息期,并且享有折扣優惠,能夠增加個人信用,受到用戶喜愛。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推出的花唄和京東白條等,使得商業銀行信用卡增發率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花唄能夠讓沒有穩定收入的群體有一個可以透支的額度,并且當今時代網購十分流行,花唄被越來越多的使用在網購當中,具有免息時間長并且能夠分期付款的優點,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
3.大量的沉淀資金還會增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線上購物沉淀資金是由于在第三方支付過程中買方支付貨款與賣方收到貨款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而停留在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的資金。如支付寶買家支付的貨款在轉移給商家之前,大概會在支付寶平臺上停留7天左右,相當于支付寶不用支付任何利息獲取了7天的存款。以延遲支付7天的時間計算,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的沉淀資金規模至少達1400億元。以往這些資金都是通過商業銀行賬戶劃撥,但是在支付寶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資金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削弱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流動性。
三、商業銀行對第三方支付影響的對策
(1)開展移動支付業務,加強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
隨著互聯網使用人數的快速增加,第三方移動支付的規模呈現著爆發式的增長,商業銀行的一些業務也遭受著移動支付的沖擊。商業銀行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開展自己的移動支付業務。商業銀行在過去的經營中,積累了龐大的客戶人群和建立了成熟的風險控制體系,為商業銀行開展自己的移動支付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商業銀行擁有著客戶和信用基礎,但是移動支付業務對商業銀行來說較為陌生。蘇東驍(2018)認為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并非完全是競爭關系。第三方支付交易后的資金是存入銀行的,所以商業銀行可以在托管業務這一方面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成本進行優惠。而第三方支付平臺擁有著商業銀行所不具備的大數據,商業銀行可以尋求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加強在大數據上的合作,如一些數據共享或者購買,互取所需,謀求雙贏。
(2)搭建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
商業銀行可以借鑒“支付寶”等,通過構建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而連接自己的移動支付平臺,增加自己的移動支付的使用范圍。商業銀行通過搭建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有很大益處。首先,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信息和交易情況收集一些相關的數據,通過消費者的需求、偏好進行分類,放進商業銀行的數據庫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商業銀行在大數據上的不足的情況,這樣,在銀行擁有自身對年來積累的內部數據和新收集的數據的基礎上,形成了極大的資源優勢。其次,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推出自己的移動支付手段,改變之前網銀支付手續繁瑣的情況,進一步擴大業務范圍和銀行支付的使用范圍。最后,商業銀行通過自身的電子商務平臺還可以減少投放廣告費用的成本。
(3)轉變服務理念,加強中間業務的發展
1.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用戶范圍廣泛,用戶使用規模已經達到8.9億人次,且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客戶關系較為親密,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沖擊下,商業銀行應該轉變服務理念,朝著“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的理念靠近,除了要繼續維系與銀行有重大往來的大客戶的關系,也要重視與小微型客戶的關系,通過客戶的資金實力,需求和偏好等劃分不同的客戶等級和范圍,為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加客戶黏度。
2.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對于傳統業務的沖擊,商業銀行應該重點關注中間業務的開拓。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是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最重要的是,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是一個突破口。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面臨著品種較少、結構單一、業務規模小的情形,并且相關方面的復合型人才也非常稀缺。商業銀行應該及時解決中間業務目前存在的問題,加大中間業務的創新和拓展,才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第三方支付所帶來的問題,增加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危懷安,李松濤.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監管影響因素及決策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34(08):59-63
[2]魏一鳴.第三方支付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水平的影響分析[D].浙江大學,2018
[3]蘇東驍.第三方支付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作者簡介:胡金月(1998-),女,漢,四川省樂山市,本科生在讀,財務與會計,江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