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國內企業生產經營對環境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覷,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仍然有待提升。本文以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為例,提出其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若干問題并剖析成因,然后就煤炭上市公司如何完善環境信息披露提出若干對策。
關鍵詞:煤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和國力不斷增強,已經度過了以犧牲生態環境謀求經濟發展的時期。如今,企業生產活動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仍然很嚴重,人們對企業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重視。煤炭行業作為重污染行業,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因此煤炭企業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就十分必要了。
一、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
(1)披露方法不統一。在所選取的山西煤炭樣本企業看,可發現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沒有統一標準,企業會自主選擇多種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式。以西山煤電為例,其選擇了社會責任報告、重要事項、財務報表附注等多種環境信息披露方式。多種披露方式混用,經常使公開的環境信息存在交叉重復。從信息使用者角度看,這會使收集難度增加,需要信息使用者花費大量時間從繁雜重復的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從企業角度看,重復性披露也會使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成本增加。
(2)披露的內容不全。我國有關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文件中關于強制披露的規定有限,而且對披露具體內容沒有詳細要求。這使企業更多披露對其有利的環境信息,且信息片面,缺乏公正性。另外,煤炭企業披露環境信息中,非財務定性信息占比較大,且描述較空泛,缺乏實質性內容;缺乏對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等財務類信息的描述,披露的環境信息價值不高。以潞安環能為例,其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更多集中在企業污染治理情況和防治污染的措施及環保項目投入等方面,對企業做得較差的地方極少涉及。在披露時,對企業環保支出描述較為詳細,但對可能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環境資產等要素涉及較少,披露內容不夠完備。
(3)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質量差。首先,可比性差。在披露占比較大的非財務環境信息時,不同企業披露內容大同小異,缺乏比較價值。在披露環境相關財務信息時,由于沒有具體要求,各企業所披露的財務信息有較大差異,不利于不同企業之間的比較。在進行企業內部比較時,在某些方面的信息披露上,會出現前面年份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后面年份不再披露的情況,從而導致無法判斷企業信息披露水平是否提高。其次,相關性差。以山西焦化為例,其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相對較詳細,但披露的更多集中在發生的各項環境支出上,但環境活動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對信息使用者而言,支出等歷史成本的披露所能起到的參考作用相對較小,而企業對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等很可能影響企業未來財務狀況的要素披露較少。
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成因
(1)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缺失。高質量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要求對環境會計要素進行準確地確認和計量,即要求為信息披露建立健全一個規范的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也缺乏相應的理論上的指導。
(2)政府監管不力。目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依據是已經發布的規范,但這些規范對強制披露內容的規定較少,且對需要披露的內容沒有詳細要求,這導致企業披露時過于隨意,大部分規范和文件中,極少披露被處罰的信息。
(3)企業披露意愿不強。首先,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成本大于收益。一是不按照要求披露的處罰成本較低。二是由于煤炭企業經營活動特點,其安全防治成本、污染治理成本極高。雖然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能給企業帶來長期利益,但短期內,企業防治環境污染成本遠遠大于其不披露或隨意披露的處罰成本。
三、山西煤炭上市公司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1)完善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和制度,這影響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目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強制內容較少,對大部分企業而言,要求其自覺披露。但國家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缺乏統一標準,使得披露較為隨意。因此應當完善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提升披露力度,讓企業能更全面、更高質量地披露,減少披露的隨意性。
(2)加強政府監管的力度。政府監管力度的缺乏是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目前,煤炭類企業以自愿披露為主,缺乏強制約束。為提高其信息披露質量,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嚴格的監管體系,對企業披露行為進行強力約束。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行政處罰力度。煤炭企業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受資金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政府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給該類企業一定支持。在保障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使企業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更好地披露。加大企業行政處罰力度,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為和環境信息披露行為進行強力約束,加大不按要求披露成本,使企業更加注重環保,引導其更好地披露。
(4)引入外部監督機制。首先,煤炭上市公司的每個項目都需要經過有資質的第三方調查并出具環境影響報告書;其次,對“三廢”排放過程,要委托專業監測機構實時監測排放情況,并出具檢測報告;另外,年報審計時,應將環境會計報告和環境管理報告納入審計范圍,作為年報附件一同披露;同時,積極發展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為社會公眾對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情況提供舉報渠道。
參考文獻
[1]沈洪濤,馮杰.輿論監督、政府監管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12(02):72-78
[2]鄭淑英.環境資源會計理論體系構建探討[J].財會通訊,2015(31):30-31
作者簡介:張愛軍(1969—),女,山東聊城人,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財預部,大學本科,研究方面為企業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