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H招股書一出,在市場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其受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在財務報表中顯示在2017年虧損438億。對于虧損主要取決于H對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處理上。時至今日,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逐漸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從H中學習經驗是必要的。
關鍵詞: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會計準則;其他綜合收益
對于H公司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該公司將其確定為了債券。并將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了當期損益。正是因為這樣的操作,導致了H集團在2017年虧損541億元。這樣一來,H并沒有任何的資金凈流出,同時并伴有營業收入等科目的大幅增加,財報中反而體現為虧損,這使得了財務報表失真。
一、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國際會計準則處理
在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中,對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性質認定是通過使用“固定對固定”的原則,即換出的金融工具和換入的金融工具的數量都是確定的。滿足這一原則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可將其認定為權益,而不滿足這一原則的將其認定為負債。關于優先股的定義,對其之后的計量有著不同的效果。計量為負債時,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同時應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并按照公允價值計入交易性金融負債,所產生的股利和利息應計入應付股利和應付利息;計為權益時,則對其后續的資產負債表報告日無需處理。
對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計量損益的認定,當企業經營偏好,估值日漸上升時,其利潤反而不能反映該情況,反而會出現財務報表虧損的情況。將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認定為債券時,其公允價值的變動將會在當期立即體現。凈利潤是權益凈增長的體現,而權益則是資產與負債二者之差,當公司估值過高,其被列入負債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市值將會大幅提升,從中直接影響公司利潤,如同H一樣。實則,H并沒有資金的凈流出,其經營良好,報表中的大幅虧損并不能代表經營情況,違反了“實際大于形式”的原則,從而導致信息的失真。
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處理
在財政部2014年頒布的《金融負債與權益工具的區分及相關的會計處理規定》中,規定了對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認定及計量。對于該類優先股的性質計量,符合以下規定之一的應將其計為金融負債。一是向其他方交付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合同義務;二是在潛在不利條件下,與其他方交換金融資產及金融負債的合同義務;三是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非衍生合同,且企業根據該合同將交付可變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四是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非衍生合同,但符合“固定對固定”原則的衍生工具除外。通過H集團的招股書可得知,其優先股持有者是可以按變動價轉換為普通股,那么依照中國會計準則,也應將該公司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計為負債。
對于該優先股的損益認定。若將其計為負債時,按照面值計入應付債券科目,對于利息支付或股息分配按照借款費用進行處理;將其計為權益時,對于利息支付或股息分配按照借款費用進行處理。根據各項規定顯示,在中國會計準則體系下,H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是按照攤余成本記錄,其變動損益是不會計入當期損益的,并不會反映在利潤表之上。
三、結論
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關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上的處理是有所差別的。首先。國際會計準則是以公允價值對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進行計量,而中國的會計準則是以攤余成本對其計量,以公允價值計量更能反映其公允性,更具客觀性,更能顯現真實價值;其次,二者對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屬權益還是負債的分類不同。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只有滿足“固定對固定”原則才可將其計為權益,在中國會計準則中,相較前者條件更為寬松,企業可按照自身情況與相關人所簽合同的具體條款進行分類,企業賦予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最后,二者的會計處理不一樣。國際會計準則中,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將會計入當期損益,而中國會計準則中則不會影響利潤表。截至當日,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日漸趨同。對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劃入優先股,必須滿足“固定對固定”的原理,不符合的均記為負債。本人認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財務報表的實質是體現企業各方面的經營等情況,而相關準則違背了“實質大于形式”的理念。對于H集團的巨大估值,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的持有人作為理性的投資人很難放棄該優先股轉換為B類股所帶來的巨大的收益。不僅如此,在H招股書中披露看出,各投資人并沒有贖回的打算,這也反映出這些優先股的實質上其實是股權,并不是形式上所指的負債。因此,將這些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定義為權益,其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更有利于體現出企業經營的實質,反映出企業經營等方面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李彤.我們“白話”了H招股說明書,發現它估值為何太高[N].棱鏡,2018.5-10
[2]曹國俊.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效果研究:綜述與啟示[J].會計之友,2014(26):15-18
作者簡介:孫靜,女,1995年5月-,漢族,在讀研究生,會計碩士,云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201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