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農業已經由高產量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長江經濟帶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本文對長江經濟帶農業自然條件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現階段長江經濟帶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管理肥料使用、加快綠色農業技術創新、長江經濟帶上下游協同治理、激發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等方面來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問題,以此為其他學者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入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策略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我國進入新時期的重要標志。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迫切追求的目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我國實施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新時代的居民對食物的追求從吃飽吃好逐漸轉向吃得健康吃得營養,這標志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著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對于長江經濟帶而言,推動長江經濟帶農業高質量發展就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農業生產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的支撐產業之一。當前,長江經濟帶農業的主要矛盾由農產品產量不足轉向結構性矛盾,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長江經濟帶面臨生態環境的威脅與挑戰,居民消費需求的轉變和不斷升級,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必須堅持農業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長江經濟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視農業面源污染,推進綠色興農、質量興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本文首先對長江經濟帶農業發展現狀進行理論分析,闡述長江經濟帶自然環境以及農業發展所需資源條件情況。然后,分析當前長江經濟帶農業發展面臨的面源污染、產業發展粗放化、市場競爭力等問題。
二、長江經濟帶農業發展現狀
(1)自然資源與氣候優勢
長江經濟帶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個省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該區域占地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約6億人口,分別約占全國的21%和40%,間接體現了長江經濟帶在在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該地區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地區地域廣闊,地貌種類豐富,囊括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平原五大基本地形,因此長江經濟帶絕大部分地區是適合農業產業的發展。這些豐沃的生態環境條件造就了“天府之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魚米之鄉”、“黃金水道”等等美名,使得長江經濟帶擁有多個著名的農業基地、生態文化勝地和經濟中心城市。
(2)農業發展主要特征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長江經濟帶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穩定增長。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長江經濟帶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上升,但占全國的比重逐年下降。這表明盡管長江經濟帶糧食的產量逐年增長,但并不能達到全國的增長水平,即長江經濟帶糧食的相對產量逐年下。農業生產效率下降會致使長江經濟帶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與挑戰。從非糧食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長情況來看,長江經濟帶非糧食主要農產品占全國非糧食主要農產品產量比重逐年增長。總體看來,在農業生方面,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發展區域之一。
三、長江經濟帶農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為提高長江經濟帶的農業發展,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要的措施,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的持續增長,長江經濟帶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目前正面臨農業由快速增量階段向高質優質階段轉型,在次過程中,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1)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多次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工業、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生產所需的化肥、農藥、廢料、農用薄膜等使用量不斷增加,致使農業面源污染范圍擴大,對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九省二市”的農用化肥使用量持續增加,洱海流域和滇池流域受農業面源污染影響十分嚴重,水質遭到污染惡化,河流、湖泊營養物質負荷增大,是造成洱海氮磷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化肥使用量的大幅增長源于長江經濟帶各地農業生產種植結構的調整,越來越多種植者將土地用于栽種經濟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而這些作物的生長需要更多的化肥、農藥和農用薄膜,從而導致化肥的平均使用量增加。
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大量排放,農田化肥、農藥、殘膜的大量使用,農作物廢料、畜禽糞便的不合理處置,造成農村河流湖泊水質惡化,農業土壤酸化等等,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耕地質量的下降,會造成部分地區水土流失、黑土層變薄、土壤營養成分大量丟失,有害物質增加,不利于農產品生長,農產品質量受到影響,威脅著農業發展。
(2)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化
長江經濟帶的農業持續處于弱勢地位,農產品產量增長速度慢,農業發展緩慢,周期較長且投入大,并不能在經濟效應上帶來明顯的效果。但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的發展保障了長江經濟帶整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穩定性。當前長江經濟帶各個地區多以工業發展為重點推動經濟發展,缺乏在農業發展上的經濟合作,長江經濟帶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成為其農業綠色發展的一大阻礙。
為響應“綠色發展”理念,盡管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范圍逐年擴增,但與總體相比較,綠色農業規模仍然偏小且生產基地較分散,綠色農業發展的成本較高,沒有形成集約化的規模經營。現階段長江經濟帶綠色農業企業規模較小、生產基地較為分散、產品產量相對較低、科技含量低,無法為長江經濟帶帶來一定的農業品牌效應,綠色農業企業創收能力較弱。另一方面,長江經濟帶綠色農產品多是初級加工,產業鏈較短,農產品的附加值低。產業鏈的不完整,后續的加工、銷售、流通環節不夠成熟,不能形成一體化市場。
(3)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低
當今世界,我國是農業大國,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整體規模大但不強,農產品種類繁多但優質產品少,缺乏國際影響力、競爭力。隨著我國國際貿易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進口不斷增加,自產農產品過剩,庫存堆積。從綠色理念方面看,我國長江經濟帶農業農產品品牌不具有國際影響力,無法為我國農產品帶來品牌效應;居民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更加重視農產品是否綠色有機、是否健康營養、是否安全有保障;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不完善;綠色農業產業規模小且分散等等是造成長江經濟帶農業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的重要原因。
長江經濟帶部分企業和大部分農民對農產品品牌的認知僅在于其經濟價值,重視注冊商標但忽視產品的創新研發。當前,長江經濟帶農產品商標注冊較多,但是較少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多數品牌缺乏差異性和獨特性,品牌效應較低且局限于某區域范圍,不能發揮引領作用。
四、結論
經過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得出現階段存在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化、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低等等問題。進一步地,在此基礎上,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對策研究。經過對有關文獻研究成果的分析,為促進長江江經濟帶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管理肥料使用、加快綠色農業技術創新、長江經濟帶上下游協同治理、激發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等方面來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問題;從促進綠色農業發展規模化、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方面解決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化的問題;從加快培育綠色農產品、鼓勵并推廣農產品凈菜供應和冷鏈運輸、著力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的市場安全保障體系等方面來解決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低問題。
參考文獻
[1]吳傳清主編.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報告(201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陳文勝,楊順順.農業面源污染的測算與防治——以湖南省為例[J].系統工程,2015(6)
[3]陸大道.建設經濟帶是經濟發展布局的最佳選擇: 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J].地理科學,2014.34(7):769- 772.
[4]虞孝感,王合生,朱英明.長江經濟帶農業發展的態勢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8.19(5):299-302.
作者簡介:項莉峽(1996—),女,碩士在讀,重慶工商大學,400067,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