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的壯族文化中,原生態民歌是不可忽略的特色組成部分,在近年來伴隨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也在不斷進行著轉型和創新,讓民族特色文化散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本文也將以此作為探討的切入角度,著重分析壯族原生態民歌的幾次重要轉型經歷以及其與現代流行音樂的具體融合模式,希望能夠促進該領域的不斷創新和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壯族原生態民歌;轉型;融合;流行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民歌是我國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帶動著原生態民歌不斷進行創新和融合發展,呈現出更多的藝術作品。因此,本文將著重闡述我國桂東南的壯族傳統民歌的轉型,并且具體研究將壯族傳統民歌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融合的方式,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激發更多關心這一領域人們的思考和探索,能夠切實促進該領域的變革和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不可忽略的價值。
一、關于壯族原生態民歌的轉型發展歷程
(一)第一次轉型發展
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第一次轉型發展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早期階段,標志性的作品是膾炙人口、廣為傳播的壯族民族歌劇《劉三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作品的內容方面,第一次通過將壯族的傳統民歌進行改編、二次創作加工等方式,讓傳統民歌、山歌與歌劇進行了融合,也正是該作品的帶動,讓壯族原生態民歌得到了創新性發展,在該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插曲也得到了較廣的傳唱度,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現在仍然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在該時期內,廣大的音樂工作者對壯族傳統的原生態民歌開始進行積極的二次創作、加工,并且充分融合了壯族人民本身的民族特性、精神和民族審美觀等,讓壯族民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也是一次勇敢的創新歷程,可以說,該時期是壯族民歌得到大力發展的時期,也是壯族原生態民歌得到革新創作的重要時期。
(二)第二次轉型發展
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第二次轉型發展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階段,該時期的社會背景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改革開放的到來讓社會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讓港臺區域的流行音樂大量涌入內地,也促使廣大的普通民眾對于我國的傳統民族歌曲出現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角度。在該時期內,我國壯族的原生態民歌與現代元素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碰撞和融合創作,其中代表性的音樂家為范西姆,他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壯族傳統民歌,并且將它們進行改變、融合創作,并且將創作傳統民歌改編的作品帶上了國際性的表演舞臺,著名的作品有《壯鄉情》,曾經在南寧舉辦的國際民族音樂節上進行表演,依托于獨特的編曲、演繹風格得到業內外的廣泛好評,也成為該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該時期內,流行元素的加入極大程度促進了壯族傳統民歌的更新和變革,讓壯族傳統民歌成為家喻戶曉的天籟音樂,走出過去單一審美的禁錮,成為能夠登上更大舞臺、更受歡迎的歌曲形式之一。
(三)第三次轉型發展
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第三次轉型發展發生在21世紀以后,也正是在21世紀后,我國對于傳統的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開始注重保留、傳承,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開始側重傳統文化保護領域的財政支出,政策上也加大了保護力度和保護倡導。在我國權威官方的“青歌賽”比賽過程中,破例加入了一種新的“唱法”,即為“原生態唱法”,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對原生態民歌的重視程度。在地方之中,對于原生態傳統民歌的保護、發揚也出現了較多的行動,包括非遺文化的申報,廣大音樂從業人員對原生態民歌的推廣和傳承,都讓壯族民歌開始頻繁地展現在全國民眾面前,讓更多的人開始認識民歌、喜歡民歌,也讓更多的人開始致力于進行壯族傳統民歌的改編、創作和發揚。在該時期,也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優秀作品,比如《木棉樹下兩相依》以及《尖尖謠》等。
二、關于壯族原生態民歌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方式
(一)利用壯族原生態民歌中的“嘹”“啰”,與流行音樂進行融合
在壯族的原生態民歌中,“嘹”和“啰”是兩種較為典型的演唱方式,其中壯族“嘹歌”的命名就是因為民歌在進行結尾處理時往往會將“嘹”作為一種拖腔,而“啰”也是壯族原生態民歌在演唱過程中常出現的襯詞。基于此種情況,將壯族原生態民歌與現代流行音樂的融合,可以首先考慮注重壯族原生態民歌中的典型特色因素,比如說前面提到的“嘹”和“啰”,將其利用在現代流行音樂中,進而形成一種傳統與現代音樂藝術的碰撞,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通過對壯族原生態民歌的典型特征進行抓取,也有利于推廣壯族原生態音樂,推廣壯族的民族特色文化,衍生出更加具有生命力、傳唱度的作品,也讓壯族原生態民歌本身更具有活力。充分體現了壯族原生態民歌本身的“淳樸本真”和“創新精神”。目前,已經有部分樂隊在此方面進行了積極地嘗試和努力,較為知名的樂隊有“哈嘹樂隊”,作品具有優秀的國際化風格,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流行元素進行了貼合的使用。
(二)將壯族原生態民歌的“旋律”“歌詞”與流行音樂進行融合
為了能夠符合現代社會中音樂的發展趨勢,壯族原生態民歌需要與流行音樂進行結合、融合,將壯族原生態音樂進行流行化發展,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民族化處理,也能夠讓流行音樂更具有文化底蘊和內涵,提高流行音樂的欣賞價值。在具體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將壯族原生態民歌中的經典“旋律”“歌詞”等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融合,在秉承著“原創”的原則下,積極利用壯族原生態民歌中的美妙旋律,讓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進行碰撞,實現優秀的二次創作。此種融合方式,也能夠讓聽眾更好地體會壯族本身的文化、壯族民族的情懷和精神,尤其是在壯語歌詞的引導下,作品內容的情境更容易渲染、情感傳播也更加順暢。比如說《母親的祈禱》就是該方面的典型作品,該曲子在演唱的過程中均為壯語,且在表達方式上也極大借鑒了壯族民歌的高亢方式,情感表達飽滿并恰到好處,受到聽眾的廣泛喜愛,也具有較高的傳唱度。
(三)將壯族原生態民歌的“高腔唱法”“對唱形式”與流行音樂進行融合
在壯族原生態民歌中,“高腔”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唱法,在情緒的表達上更加飽滿、充沛,在與現代流行音樂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壯族民歌的“高腔”進行情感表達,并且與其他唱法進行融合、穿插,通過嘗試多樣性的唱法來呈現出不一樣的作品質感,給觀眾更加奇妙、特別的聽覺體驗,也能夠有利于多種情感的精準表達;另外,壯族民歌中的“對唱形式”也可以利用在現代流行音樂的表演中,提高表演的互動性和豐富感,讓流行音樂更加豐富,也讓壯族民歌更加多彩。總而言之,壯族民歌中擁有寶貴的文化財富,將民歌中的唱法運用在現代流行音樂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
三、總結
壯族原生態民歌的轉型發展之路體現著人們對于民族特色藝術的不斷追求和創新,將壯族原生態民歌的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融合和創新,能夠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優秀作品,給聽眾更多良好的體驗,并且促進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揚。也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激發更多專業人士的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陸婭妮.壯族嘹歌與當代流行音樂的融合探究[J].藝術教育,2018(14):107-108.
作者簡介:劉雅琴(1980—),女,廣西玉林,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作曲創作理論、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