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 孫海音



【摘要】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小提琴、管風琴、大鍵琴演奏家。《意大利協奏曲》(Italian Concerto)是巴赫在1735年為雙層大鍵琴而創作的一首獨奏協奏曲。本文將從《意大利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創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與處理等方面進行闡述。根據自身的演奏體會表達個人的觀點和看法,為喜愛巴赫及演奏這部作品的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巴赫;獨奏協奏曲;曲式分析;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創作背景簡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1750.7)生活在巴羅克晚期,這一時期的鍵盤器樂發展空前繁榮,意大利主調色彩濃重的音樂廣為流傳,涌現出許多包括巴赫在內的優秀演奏家和作曲家。經過多年地深入研究,巴赫融合了意大利音樂與復調音樂不同的風格特點,以獨奏與全奏的部分替代了主部與插部的關系,從而產生了這部完全不同于以往莊重風格的《意大利協奏曲》。
這是一首唯一例外的協奏曲,因為這首作品不會在樂團演出,只有在鋼琴家的獨奏會中能夠聽到,他是巴赫于1735年為巴羅克晚期流行的鍵盤器樂——雙層大鍵琴而作,由單一鍵盤器樂演奏。因為大鍵琴是撥弦樂器,音量小而且沒有太大的強弱變化,為了得到強弱差別,巴赫產生了疊加鍵盤以區分強弱的想法,將作品按照協奏曲形式寫成獨奏和樂團全奏部分,雖然這部作品由全奏開始,接著獨奏,再進入全奏,又回到獨奏,事實上都是同一個人在同一架鍵盤器樂上進行演奏,但這種寫作和演奏方式卻得到了不一樣的音響效果。最精彩的是,雖然只有一種樂器在演奏,全奏部分聽起來卻像是有好幾種樂器,非常熱鬧;當進入獨奏部分后,伴奏聲部就變成了樂團襯托著突出的強音,完整表達了獨奏部分的歌唱性,所以這是一部一個人演奏的協奏曲。僅僅通過一架鍵盤器樂展示了整個樂隊的恢弘效果,這部獨特的作品具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二、曲式結構分析
《意大利協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共三個樂章組成。快板第一樂章是整個作品的基本樂章。巴赫繼承了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協奏曲創作思維和原則——整首作品基于獨奏和全奏形成對比,大量使用Ritornello樂段,即微小的反復樂段。速度約是稍快的快板(allegro animato),F大調,2/4拍。
曲式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共分為四個部分,全奏先后出現了五次,全部主題材料都被積極地展開并大量使用。從輝煌熱情的F大調全奏引入,作品整體情緒輕巧明快富有彈性,節奏強調強拍,樂句鏗鏘有力,旋律線條清晰而又充滿跳躍感。每一部分的全奏開端都緊緊圍繞主題,在變化發展中也不斷擴展出新的內容,表達了每一部分完全不同的情感。
在F大調的關系調上變化出了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寬廣和主動性強的第二部分全奏樂段在d小調上不斷模仿并充分擴充了主題素材部分,接下來的獨奏卻開始漸漸收縮,連續的倚音連奏與斷奏俏皮獨特,力度較弱,聽起來輕巧有趣,這一樂段也在第四部分的獨奏中重復出現。
從結構圖中可以看出,第三部分是以全奏—獨奏—全奏的結構組成,恢復了穩定性和對稱性,由整體較弱的全奏進入,力度和表達的情緒逐漸加強。但第四部分卻由獨奏開始,干脆地進入全奏,與第一全奏部分遙相呼應,回到F大調后完整再現了第一全奏部分的音樂材料,以回歸主題干凈、圓滿的結束。在整個樂章中,每一部分的獨奏起到了插部一樣的連接對比功能。通過其不斷變化,或收縮或擴張,突出了明麗的全奏主部音樂,整個主題給人以充滿彈力、生氣勃勃而又富于剛毅性的感覺,具有明顯的和弦性、主調性特點。這一樂章整體呈循環結構,為古回歸曲式。
三、演奏分析
這部作品最初是為雙層大鍵琴而作,雖然在模仿獨奏與全奏上現代鋼琴與大鍵琴相差甚微,但音色上這兩種樂器仍有一定的區別。在現代鋼琴演奏中,觸鍵的變化會引起音色的變化,而不僅僅是音量的變化。因此,在演奏這部作品時,我們需要通過手指力量的變化來區分獨奏和全奏、配合和對抗的關系,將主題旋律盡可能的突出,從節奏的松緊變化中巧妙的顯示出左右手的對比,使音樂充滿了層次感,音響效果應做到連貫又不失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中的 forte和 piano不是如今普遍使用的強弱記號,而是巴赫對于作品中的樂隊部分與獨奏部分的標記,演奏者應加深理解并重視。演奏時必須體現出全奏部分的恢弘與獨奏部分的細膩感,在音樂形象的對比、音符時值的對比和音色的對比三個方面將意大利趣味展現得淋漓盡致,表達出整個樂章樂觀積極的整體情緒。
第一部分由全奏輝煌的引入(譜例1),第1小節與第5小節左手的第一個和弦應做到堅實沉穩,強調樂句的宏偉開端,第8小節開始左手需要稍加重力量突出主旋律的起伏,右手出現的所有十六分音符都要輕巧且短促,第9小節右手由跳音開始的六度后半拍應重點強調并保留足夠時值。從第15小節以后,左手十六分音符注意連斷音的區分以得到旋律的細膩變化,左右手的漸強和漸弱應體現出巴赫作品中情節戲劇化的特點但不宜過強。第30小節左手的短促跳音充分襯托出右手精致明快的旋律,但要注意上方音構成的旋律線條始終不能斷開,這里要在連線內完成跳音,必須在觸鍵和手腕的落提上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并加以訓練,才能獲得接近原作的音響效果。
第53小節在主題上有了第一次變化(譜例2),在左手均勻的十六分音符襯托下,后半拍的 C音力度為f,演奏時充滿剛毅和彈跳性,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機勃勃的感覺。
自信和活力的主題漸漸地變得柔和,像一道月光指引著后三個變化,在明亮的主調色彩中,第二部分的獨奏旋律線條內使用了大量的裝飾音,有頓時豁然開朗,令人倍覺有趣,在彈奏這些裝飾音時則需要輕巧精致,連奏與斷奏完全區分。
獨奏與全奏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旋律線條和音響效果不再像主題一樣富有動感,而是十分輕巧。例如以下旋律(譜例4),右手的旋律線條趨于主調色彩,左手織體伴奏則是三度、四度、五度的主調的雙音重復,將右手旋律襯托突出。
最后完全再現了第一部分的全奏內容(譜例5),F調主和弦昂揚的再次響起,回到了主題最初的陳述,圓滿結束了第一樂章。第一樂章中主題共變化出現了五次,每次出現時旋律聲部都應突出,當最后主題被完全再現時,演奏者更需要將力量凝聚在指尖,這一部分構成了整個演奏最輝煌的階段。
在主題的多次變化中,演奏者也必須表現得新穎有趣,通過樂曲的層次感、流暢嚴謹的速度與節奏使觀眾感受到其中細膩的感情變化,而對于細節的控制不僅僅需要技術的支持,更需要有自己對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在大腦中提前分配好左手和右手的旋律線條,并根據音符的邏輯排列來設計下鍵的深淺和力度,突出每個變化主題特點的同時保證整體的和諧與生動,才能真正理解和詮釋這部獨特的作品。根據我對這部唯一例外的協奏曲的研究和演奏體會,認為在演奏第一樂章時需要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節奏與速度
《意大利協奏曲》屬于巴羅克時期的音樂,十八世紀屬于節奏較緩慢的時代,不允許有類似于浪漫主義音樂所使用的自由的節奏,巴赫的作品更是以節奏的平穩流暢著稱。我們演奏這部作品時,還要與當時巴赫創作之初使用的古鋼琴演奏速度相吻合,不應一味地追求速度,追求速度就背離了巴赫作品的初衷,對于節奏和速度要有嚴謹的把控。
(二)連奏、斷奏與非連奏
巴赫作品要求音色明亮簡潔,彈奏時對手指觸鍵要有很好的控制。這部作品的觸鍵應和巴赫作品的基本風格保持同步,每一個聲音都要清晰才能夠把意大利音樂活潑動聽的旋律充分展現出來。在彈奏這部作品之前,首先應該在腦中構建一條自然而流動旋律線條,雖然巴羅克音樂的旋律起伏感并不像浪漫主義音樂那樣豐富多彩,但一定的旋律起伏仍不可缺少。
一般使用非連奏的觸鍵方式來模仿古鋼琴的清脆效果更加貼切。即每一個音之間的距離要一致均勻,自如的把每一個音型、線條表現出來。第一樂章中八分音符多為旋律線條,十六分音符為襯托突出主要旋律,故十六分音符采用輕觸鍵、連奏的方式表現,八分音符用斷奏、深觸鍵展示堅定的音樂風格特點。獨奏樂段中,盡量用指腹觸鍵,左手重復的伴奏音型半觸鍵即可;這樣才能收到詼諧、風趣幽默的效果。在彈奏跳音時,彈夠時值的一半為恰到好處,不應過短,也不能拖拉。
(三)裝飾音的演奏
在《意大利協奏曲》第一樂章中,顫音、回音及波音等多次出現,創作之初是為了豐富古鋼琴音響效果,由于古代鋼琴音色輕盈柔和,裝飾音和現代鋼琴彈奏時音色有些不同,演奏這首作品時裝飾音的彈奏方式一定要適用于現代鋼琴比較厚實的音色,因此,裝飾音的力度變化不可過大,以免破壞整部作品的基本結構。
(四)音響效果與聲部區分
演奏時不能太過于厚重,要給聽眾們輕松自如的感覺,這部作品是巴赫與人們進行歡快放松的溝通對話。所以,演奏起來要控制手指的力量,對手指獨立和控制的要求很高。對于速度較快的段落,需要在演奏的過程中盡可能的放松手指,使主題旋律更加突出;內聲部的主題演奏不能模糊,要清晰地表達主題旋律,盡量控制手指的下鍵力度;低聲部在演奏時要以沉重為主,特別是在低音形成階梯型走向和模進時,要注意控制其他聲部的下鍵音量。
四、結語
在《意大利協奏曲》的創作中巴赫通過將各個聲部交織,使每一樂段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構成了一個整體,透過樂曲傳達出豐富的能量,繼承了意大利音樂簡明扼要的風格,加上德國傳統的復調創作手法,模仿了協奏曲中全奏與獨奏的對立,將第一樂章果斷堅定、氣勢恢宏展示了出來。巴赫的鍵盤音樂作品與德國音樂風格迥異的作品并不多見,因此他在《意大利協奏曲》中以地方特色為題材發揮他的創意,以多聲部的古鋼琴曲呈現的協奏曲效果,成為鋼琴藝術史上唯一例外的協奏曲,值得探索、理解和更好地詮釋這部作品。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7.
[2][德]阿爾伯特·施韋澤著,何源,周廣琛譯.論巴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田歌.巴赫《意大利協奏曲》創作風格與鋼琴演奏分析[D].青島:青島大學,2013.
[4]管峰.試論巴赫《意大利協奏曲》的風格特征與演奏處理[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6).
[5]王科靈.《意大利協奏曲》的風格超越與表達體驗[J].藝術百家,2010(2).
[6]顧培潔.巴赫《意大利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音樂分析[J].北方音樂,2015(9).
[7]鄭爽.巴赫《意大利協奏曲》風格與演奏探討[J].當代音樂,2016(4)(上).
作者簡介:孟曉,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孫海音,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