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摘要】教育部已將京劇正式納入中小學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已是趨勢,讓學生們從小形成保護、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京劇雖為“國粹”,大部分學生對它的了解少之甚少,京劇課程的教學難度比起一般的音樂作品大很多,甚至有些學生會有排斥的心理,原因很簡單,“聽不懂”“看不懂”,解決這個問題勢在必行。
【關鍵詞】初中音樂 ;京劇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國粹”京劇在世界舞臺上更是獨樹一幟。2010年11月17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2008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將京劇正式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中,除教學內容有所增加外,還確定了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內容。并在10個省市開展試點工作,以便在全國范圍逐漸推開。作為南方學生,“聽少”“看少”的現象比比皆是,導致“聽不懂”“看不懂”。本文正是本人依據自身教學經驗,提煉出部分能提升學生“懂”欣賞京劇的能力。
一、行當“妝容”——看
每一位中小學音樂教師一定都唱過京歌《說唱臉譜》,里頭有句歌詞“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妝容是京劇火遍大江南北,吸引一大波外國人為之迷醉的原因之一。傳統色彩的運用,刻畫出不同人物的特征。例如,關羽忠肝義膽,以紅色臉譜為主;竇爾敦桀驁不馴,以藍色臉譜為主;包拯剛正不阿,以黑色臉譜為主;曹操奸詐狡猾,以白色為主等等。
如何區分各個行當,可以通過服裝、顏色、刺繡、面妝等等一系列進行判斷,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以透露出該人物的社會地位、性格等等。例如在京劇行當中,生角大家都不陌生。有誰關注過生角的髯口呢?黑色30歲左右,灰色40歲至50歲,白色的60歲至70歲。由此可見,京劇不僅僅是一門聽覺藝術,更是一門結合美術色彩、服裝設計、傳統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綜合藝術形式。
二、四派“唱腔”——聽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在唱腔、韻味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特色。作為中學音樂教師,京劇課上介紹“四大名旦”必不可少,學生對于四人的名字也都知曉,但大部分教師亦止于此,如若進一步聆聽對比四人在某方面的差別,相信學生們對于“四大名旦”乃至京劇的興趣都會有很大的提升。本人以四大名旦各自唱腔等特色為例,教師可以播放不超過4分鐘的音頻,播放前給予學生提示,通過聆聽音色,談談視頻中該大師的唱腔特色。
(一)梅派
梅蘭芳,1894年出生于江蘇泰州京劇世家,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四派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將京劇藝術多次帶向世界舞臺的藝術家。在梅蘭芳5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發展提升了旦角的表演藝術,更創造出獨具一格的“梅派”。代表作品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黛玉葬花》等,獨創的“劍舞”“袖舞”更是轟動一時,這些都為梅蘭芳旦角演繹生涯尊貴地位奠定基礎。不可不提一個點“梅派唱腔”,畢竟學生們在短暫的課堂中,通過聆聽的方式更能加深印象。
梅蘭芳唱腔圓潤、端莊,具有典型的古典美。咋一聽,規矩平淡,內里卻深沉含蓄,具有古典美。他的嗓音甜、潤、亮、翠、圓、寬,善于用共鳴的梅蘭芳用自己獨特的行腔方式詮釋劇種的每一位人物。
(二)程派
程硯秋,1904年出生,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地道的八旗子弟。幼年艱苦訓練,程硯秋以驚人的毅力熬過了童年時光。早年習武生,后改花旦、青衣,是一位唱、念、做、打樣樣精通,且文武皆宜的全方面人才,這些都為他后來創立“程派”,成為中國京劇四大名單之一奠定堅實的基礎。程硯秋的代表作品相當豐富,例如青衣戲《武家坡》等,表演念白的花旦、刀馬旦戲,如《虹霓關》等,昆曲戲《鬧學》等,改編《竇娥冤》,編演《英臺抗婚》等悲劇題材以反映封建社會女子的悲慘命運。
程硯秋的唱腔在京劇界也是別具一格。程硯秋嚴守音韻規律,注重四聲,跌宕起伏,節奏多變,唱腔幽咽婉轉、若斷若續,講究“聲、情、美、永”的高度結合,并在舞臺演出中注重貼近生活,是眾多京劇藝術大師中較為突出的一位。如果說梅派的“新”不落跡象,程派則從里到外,徹底全新。程以獨樹一幟的發聲、吐字、用嗓、潤腔、行情等綜合技巧創造了深意曲折、抗追斷續唱腔。程硯秋獨特的剛柔結合的唱腔特別適合表現外柔內剛的封建時期命運悲慘的女性角色。
(三)尚派
尚小云,1900年出生于河北省,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尚派”創始人。尚小云用其一生書寫尚派歷史,形成“文武并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藝術風格。1917年京劇進入了鼎盛時期,相繼出現“三大賢”“四大須生”“凈行三杰”“四大名旦”等優秀的戲曲唱將,尚小云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代表作品有《昭君出塞》、《三娘教子》等。
尚小云的唱腔在四大名旦中,是繼承傳統唱腔最多的一位。因師從陽剛一派,所拜師傅均為老成典型,加上音域寬廣,長相俊俏,身材適中,早年唱青衣出名,被譽為“青衣正宗”。他繼承了傳統青衣“節節高”的唱法,在唱工方面,不止不刪減詞句,還刻意按照老派的唱法,繼承傳統精華。尚小云的唱腔以剛勁有力為主,高低音運用自如,非常適合表現巾幗英雄的颯爽英姿。
(四)荀派
荀慧生,1900年出生于河北阜新,是我國著名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也是荀派的創始人。幼年父親便將荀慧生與兄長賣予梆子戲班學戲,哥哥受不了打罵私逃,只剩荀慧生。后來又被賣到河北梆子學花旦,吃盡苦頭,夏穿襖,冬穿衫,用自己的毅力練就了“唱、練、做、打”四功,后拜師學習棒子花旦,并隨師四處唱戲演出,知道17歲才獨立成班,19歲改演京劇。建國后,在周總理的指示下,為京劇改革做出了大量的貢獻。代表作品包括《紅娘》《紅樓二尤》等。
荀慧生的唱腔柔美婉約,新腔有三個特點。讓人喜悅、聽懂、動情。荀慧生的嗓音甜媚,又善于運用半音、上下滑音等裝飾音,故特別適合展現活潑可愛天真的少女形象。口語化是其唱腔的一大特色,荀慧生吐字以京腔京韻為主,保持板眼同時還能做到唱就像說,如此行云流水般的唱腔真得歸功于早年梆子滾板的學習。
作為荀慧生的親傳弟子,國家一級京劇演員孫毓敏是這么形容四派的尾音,梅派尾音自然落下;程派尾音上提;尚派尾音干擲;荀派尾音腔化。
三、京劇“三性”——動
大部分音樂教師(此處所指的是高中、初中、小學),在京劇教學中介紹的知識點無非是唱腔、伴奏樂器、四功、五法、四大名旦、行當等等,教學模式無非是講授法+視頻播放,偶爾帶唱幾句意思意思,至于學沒學會,老師們一概不知。這樣的教學是無效的,本人稱之為“大鍋飯”。同一種模式教遍7歲——18歲,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京劇、不聽京劇、不愛京劇,甚至厭惡京劇的現象出現。發現問題+逃避問題=存在問題,發現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這兩個公式你會選擇哪個?就本人而言,我面對的是初中生,為了讓學生們“看得懂”,我會在基礎教學完成的情況下,多花一節課的時間帶孩子們走進并認識京劇,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受益匪淺。
(一)虛擬性
虛擬性是一種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通過虛擬模仿的方式表現出真實的生活,表達出藝術家們對生活的理解以及寫照。正應了那句話“藝術創作源于生活”。
京劇的虛擬性,具有“以虛代實”的特點,京劇演員可以隨意操縱舞臺的時間與空間,給張桌子,做出個飲酒動作,舞臺就成了宴會廳;伴奏樂隊給點鏗鏘鑼鼓經,舞臺就成了戰場;白晝黑夜更是一瞬間的事。舞臺可以瞬息萬變,對時間和空間可以任意地自由處理,這種運用自如并且富有彈性的舞臺空間和時間的涵義,則完全要依靠演員的表演予以表現。
看似簡單的表演若想要打動人心,或者讓觀眾看明白,就要求演員們必須心中有物,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在表演中逼真地表現出來。假如,此刻想要表演喂雞,演員就得假裝打開雞圈門,引導雞到吃飯的碗周圍,從兜里或者腰間的臉盆中抓起一小把米,邊撒給小雞吃,邊發出“咕咕咕”的聲響吸引小雞注意。這一連串看似很家常的動作,在空空如也的舞臺上,演員們就得演得逼真,這樣觀眾才能看懂劇情。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虛擬性”,虛擬性讓京劇的舞臺得到解放,豐富了京劇表演。
對于初中生而言,或許表現力不如小學生,但想象力絕對更高一籌,也更成熟、現實些。音樂教師在京劇教學課堂中教會學生看懂演員們在表演什么,這對于孩子們的京劇欣賞能力提升幫助極大。
(二)程式性
程式性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京劇的程式性是個抽象的系統概念。覆蓋整個舞臺演出,在數百年的京劇發展歷史中,有著一套完整的程式系統,這也是京劇表演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一大緣由。
阿甲先生曾說過“戲曲程式,來源雖出自生活,但決不是生活原型的再現,是把生活的原型經過敲打、搗碎,然后再重新熔鑄成另外一種形式結構去表現生活的。” 任何一種表演形式都來源于生活,每一位京劇演員在舞臺上都是“假戲真做”,戲結束,劇情不復存在,但在演戲的過程中,要求演員們將自身真實情感進行提煉、夸張、規范,加注生命力、賦予美感,凝聚成鮮明的程式美,讓觀眾欣賞演員們出神入化的演出時,體驗到京劇藝術的表現力、感染力和無窮的魅力。
對于中學生而言,太抽象的概念他們聽不懂,所以在龐大的程式體系中,可以挑選出最適宜的一小部分進行拓展解釋——京劇演員身段動作程式。例如蘭花指、蘭花掌、山膀、云手,生旦凈丑各個行當的人物在表現同一個“山膀”時,動作截然不同。動作簡單易學,學生可以在學習模仿動作的過程中了解該行當或者劇種該主角的表意,乃至思想等等。比起枯燥無味地講授法,學生們表示更能接受。
(三)綜合性
綜合性是京劇藝術特征之一,由舞臺、負責、道具、妝容、布景等各個方面綜合而成,并非一個單一的概念,這種種都要靠演員來完成、展示。
京劇是集唱、念、做、打于一體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對于演員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四功”“五法”都是基本功,有些演員為了完成“一功”的學習,需要刻苦訓練幾年。這也正是京劇能夠迷倒眾人,舉世聞名,讓眾多中外觀眾為之折服、癡迷的原因吧。
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抽選京劇綜合性中的1至2點展開說明。例如教師介紹服裝。可以花旦、青衣的服裝比對說明,還可以簡介生角中胡子長短、顏色等所代表的人物。
希望更多的教師能夠重視京劇的教學,讓更多學生真正愛上國粹。
參考文獻
[1]王慶玲.論京劇“四大名旦”的唱腔音色[J].戲劇之家,2012(12):12.
[2]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