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海珠 岺梅珍
【摘要】音樂教學是自由的,形式和內容上是多樣的,但是其核心是一致的,始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在最新一輪的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下,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在具體的地方音樂課堂的教學中,把學生音樂審美的培養與安鋪八音地方音樂課堂設計相互融合起來。主要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課堂教學的實施、教學評價的組織來構建課堂。希望通過安鋪八音地方音樂的課堂教學,將學生的音樂審美的培養落到實處,并使學生對本土的地方音樂得到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時給眾多同行的音樂教師一些地方音樂課堂教學的啟發。
【關鍵詞】地方音樂;安鋪八音;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安鋪八音是中國廣東省廉江市古鎮安鋪的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藝術,至今有80多年歷史悠久。八音是中國古代樂器的統稱,計有手鈴1對、小扣鑼1個、小鈸1對、木魚1個、清磐1個、煞板1個、小鼓1個、橫簫1支、洞簫1支、椰胡2架、高胡1架、二弦1架、三弦1架、沉胡1架、大筒1支、琵琶1架、月琴2架、秦琴2架,譜以當地富有特色的曲調,演奏起來,歡快清雅,裊裊動人。《到春來》是廣東漢樂的傳統樂曲,在廣東省各地都有流傳,主要描述春曖花開的美麗景色。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以“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為主要目的,我們以音樂課堂為平臺,建構了地方音樂進校園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以地方音樂“安鋪八音”《到春來》為例說明。
一、基于審美的地方音樂“安鋪八音”教學設計
(一)“安鋪八音”地方音樂教學的取向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將音樂審美表述為: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進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可以說,“音樂審美”在小學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培養目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主張把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應現代與當代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但在現實中,音樂教學在大多數都是單調乏味,照本宣科的,常常忽略結合地方音樂,使教學“失色”甚多。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音樂教師逐漸意識到地方音樂既有助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熱烈家鄉的情感。
(二)“安鋪八音”地方音樂的教學目標
有學者認為“體驗目標、內容目標和過程目標是音樂課堂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1]但是,這三者的關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中的三個維度,每一維度代表著音樂教學結果中不同性質的一面,而最終所要達到教的目標與學的目標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體驗目標主要表現為教的目標,內容目標主要表現為學的目標,過程目標則是教與學的雙重目標”[2]這要求在設置教學目標設計的時候要把握以下幾個關系。一是內容目標、體驗目標與能力形成的關系;二是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與過程目標的關系。因此,地方音樂“安鋪八音”的教學目標應該指向學生的音樂審美的培養以及引導學生挖掘和感受地方音樂的魅力,將知識的講授與審美的欣賞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多感官去感受“安鋪八音”的美。只有這樣,才能在音樂教學中,煥發音樂魅力,展示本土音樂特色,讓學生獲得音樂相關的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家鄉音樂的熱愛之情,提升本土文化自信。
在《到春來》一課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其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起觀看《到春來》演奏的視頻,明確所需的演奏樂器,嘗試進行曲目的演奏;其二,通過體驗和比較不同小組曲目的特點,學生共同討論、探究和分析安鋪八音樂器和《到春來》曲目的特點;其三,每一位學生借助現場樂器的教學和經典曲目的獲取直接知識,進行親身的體驗和感悟,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品質,培養學生對本土音樂的喜愛之情。
(三)創設真實的音樂學習情境
有學者指出“高校音樂教學課程的安排大多是出于學校團體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缺乏音樂課程自身所特有的實踐性教學設計,這就使學生無法將課堂所學的音樂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和鏈接,無法獲得情感上的共鳴體驗,也難以提升審美能力和相關的音樂知識技能。”[3]強調音樂教學應該具有實踐性,并且將音樂課堂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積極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課前,教師提供演奏“安鋪八音”《到春來》的樂器和場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真實性的摸索和探究,并進行曲目的演奏;課中,教師現場演奏《到春來》,豐富學生的直觀體驗。學生演奏《到春來》,并與教師進行對比,感悟“安鋪八音”曲目的特點;課后,學生再次演奏《到春來》,加以鞏固對“安鋪八音”的理解。
(四)通過多元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評價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課堂教學起著調控和引導的作用。在評價主體上,要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信息多元化,重視自評和互評的作用。“關注全人的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和人性化,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與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4]地方音樂“安鋪八音”教學評價應是多元的,比如自評與他評,表演與說唱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和指導。
二、基于音樂審美的地方音樂“安鋪八音”教學的實施
(一)課前
發送《到春來》相關的視頻、材料以及分工表給學生。由于樂器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在課前給每一小組準備好所用的樂器和練習的場所。學生通過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合理分工,積極參與練習,按時提交作業。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優秀的器樂作品,感受器樂豐富的表現力和美感,積極參與合奏、重奏、獨奏等實踐活動。課前的真實性資源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小組合作可以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初步了解。
(二)課中
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課前作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分析《到春來》曲目的特點。教師和學生通過現場的吟唱和演奏,強化課堂教學。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和現場的示范教學,教師指導學生對《到春來》曲目進行分析,并進行歸納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及時反饋。
(三)課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到春來》曲目進行修改。學生提交作業,教師組織大家對作業進行的投票,選出“安鋪好聲音”。
設計意圖: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到春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對“安鋪八音”有了更加系統化和全面化的理解。利用投票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促進多元性評價。
三、基于音樂審美的地方音樂“安鋪八音”教學的反思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把地方音樂的傳承和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是音樂教學最終的目標。對本節教學,進行了以下的教學反思:
(一)教學方法應具有代入感
學者馬蔚蔚認為,“音樂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學科,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但是傳統的教學內容往往只局限于教材,知識面狹窄。另外,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側重音樂理論和技巧的灌輸,對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不夠重視。”[5]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音樂,提倡翻轉課堂。這不僅有利于豐富音樂教學資源,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和提升,培養學習自主性。
在課前,借助網絡發布《到春來》的相關視頻、學習資料和任務,以及分工表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完成課前任務,最終以小組演奏《到春來》作為課前學習成果。通過課前反饋,可以了解到,學生基本掌握“安鋪八音”樂器的演奏方式和技能,并且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將自己負責的部分順利完成。但是,大多數未能準確把握和表現樂曲的情感,小組各成員之間沒有注意聲部間的和諧和均衡,對樂曲整體性的感受與感悟較弱。為此,將各小組課前錄制的曲目和名家演奏的曲目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問題所在,理解《到春來》表達的真正含義。這是傳統音樂教學方法的改變,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應具有實踐性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要求“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學生創造意識”,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意識,通過藝術實踐和實際操作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音樂基本知識與技能。
圍繞“安鋪八音”經典曲目《到春來》展開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引導學生觀摩現演奏、實際操作、現場體驗、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環節來逐步理解“安鋪八音”的特點。正如學者李紅梅所說:“傳統本土文化融入到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開展與本土文化相關的音樂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入到濃郁的本土文化交流活動、表演等場合,更好地實現本土文化與音樂的交融。”[6]這節課,我們以“安鋪八音”經典曲目《到春來》的演奏為教學抓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總結和感悟。以表演的形式展開教學,在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同時,促進地方音樂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覺民.音樂教學的三維目標及其實踐意義[J].中國音樂學,1999(3).
[2]蔡覺民.音樂教學的三維目標及其實踐意義[J].中國音樂學,1999(3).
[3]李紅梅.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吉首大學學社,2018(1).
[4]姚麗雅.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教學評價[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10).
[5]馬蔚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音樂教學的SWOT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7).
[6]李紅梅.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吉首大學學社,2018(1).
作者簡介:柯海珠,湛江第一中學副校長,碩士研究生,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教育管理;岺梅珍,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本科,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