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集體課作為與聲樂小課對應的一種聲樂課型,廣泛應用于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學中。本文將針對聲樂集體課的教學模式給出具體建議,探索最佳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聲樂集體課的優勢最大化地體現出來,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聲樂;集體課;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聲樂集體課不同于聲樂小課,由于人數眾多,教師往往不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因而聲樂集體課應以解決聲樂學習中的共性問題為主。聲樂教學的共性原則即在聲樂的教學中,學習者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基礎聲樂知識和基本聲樂技能,比如音高音色、音強、節奏、歌唱的正確姿勢、正確的呼吸支持、共鳴腔體的運用和調節、正確的吐字咬字等,因此,本文對聲樂集體課授課模式進行研究。
一、注重提高學生的聽覺審美能力以及樹立正確的歌唱理念
音樂教育的重點在于聽覺辨別和分析,促進學生審美性的成長和發展讓學生獲得這種能力。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聲樂藝術更是與聽覺的審美緊密相連。國內大眾的耳朵比較傾向于欣賞流行唱法,對于美聲與民族唱法則比較生疏,較難接受。然而美聲與民族唱法的方法技巧較流行唱法有它的科學性,也有利于聲樂初學者保護發聲器官,一般在聲樂學習的基礎階段,普遍采用美聲唱法的技巧方法來打基礎。聲樂初學者在根據教師傳授或者示范的方法下,發出與以往未進行正式學習前相比不同音色的聲音,在一段時間內,需要耳朵與心理來接受,適應新的方法與音色。每一階段的聲樂學習,以及進步都是在不斷地在聲音的調整中來完成的,擁有良好的聽覺審美能力能讓人辨別聲音的優與劣,可以說聽覺的審美能力高低對于聲樂的學習至關重要。在聲樂集體課的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提高學生聽覺的審美這一教學的目的貫穿整個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在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利用聽覺審美的提高來促進自身歌唱的進步。聽覺審美能力的提高不僅能使聲樂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讓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受益。
在聲樂集體課中,提高學生聽覺的審美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視聽的教學手段,將歌曲欣賞與聲樂的教學結合起來。在教學的最初階段,由于初學者還沒完全掌握技巧方法,嗓子容易疲憊,此時可以多貫穿歌曲的欣賞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聽優秀歌唱家的演唱音頻,欣賞不同的演唱風格,不同的演唱版本,在此基礎上探討不同的演唱處理方法等。這種注重聆聽與體驗的聲樂教學方法,更加貼近學生的內心感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聽覺審美,還能為今后的學習與演唱打下基礎。
在聲樂教學的最初階段,就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歌唱理念。做到不亂喊亂叫地歌唱,了解必備的歌唱生理器官的常識,以及相關聲樂理論知識,這是進行聲樂演唱實踐的前提。提高聽覺的審美能力與樹立正確的歌唱理念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聽覺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歌唱理念,正確的歌唱理念的形成也同樣有助于聽覺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訓練科學的發聲,初步地解決學生聲樂技術上的問題
科學的發聲方法能使學生的歌唱發聲器官,各部分機體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規律的基本狀態下,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教師應通過示范與輔導,讓學生掌握一些較為基礎的聲樂技巧,糾正學生發聲方法上的一些錯誤概念和不良習慣,初步解決氣息的支持、真假聲的混合以及轉換、喉嚨的打開等聲樂技術上的問題,使學生逐步確立起較完整、較系統又較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歌唱打下良好基礎。
能較好地解決學生聲樂技術上的問題是聲樂小組課或一對一的聲樂小課這類課型的優勢。在聲樂集體課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的領悟能力各不相同且人數較多,對于一一解決學生聲樂技術上的問題來說,則顯得較難。在此的建議是教師應恰當地運用提示語與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進行聲音技巧上的調節,教師的提示語運用不當將起到相反的作用。專業的聲樂術語抽象難懂,教師應避免運用過多技術化的語言,宜利用通俗易懂或形象化的語言來提點學生。如“打哈欠的感覺”“笑的甜美一點,笑肌抬起來”“溫暖的音色”等語言提示。教師的正確示范以及恰當提示語與肢體語言的運用在聲樂技巧的教學中必不可少,在聲樂集體課的教學中,可以挑選出那些音樂感覺良好,聲音狀態尚可的同學來進行演唱示范,通過樹立榜樣的作用來促進教學。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歌唱興趣與良好習慣
聲樂集體課的教學不止是讓學生學會幾首簡單的歌曲,單純地解決一些聲音技巧問題,更要培養和保護學生的歌唱興趣、習慣以及自信心。以歌唱興趣愛好為動力來進行聲樂的學習,歌唱的情緒才會飽滿,才會達到全身心地歌唱境界。在聲樂的初學階段,在還未能較好地掌握聲樂技巧方法的情況下,擁有歌唱的興趣與自信心能為演唱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聲樂集體課的教學中,經常能碰到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歌唱興趣淡然的情況,這時候教師應積極與學生溝通,發現她們的問題來調整教學。如有的女生嗓門較粗音色較低沉(可能是個女中音),她們往往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夠動聽,不適合學唱歌,有不自信的情緒。這時候分聲部演唱讓她們了解自己聲部的特點則非常必要。聲樂集體課雖說以解決聲樂學習中的共性問題為主,但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的初級階段,對于每個人嗓音條件各不相同的情況,應挑選不同民族、地域的作品,難度適中篇幅較短且適合男女生都能演唱的歌曲來學習。待有了一定基礎后,可根據音色特點分聲部來演唱一些重唱類與合唱類的曲目,分聲部的演唱不僅能鍛煉聲樂學習中的音準問題與團隊協作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嗓音特點,提高學生的歌唱自信心。
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如對于教師布置的學唱歌曲的任務,大部分學生會通過聽音頻來學習,利用聽熟歌曲旋律來取代視譜和打拍跟琴練習這必不可少的熟悉樂譜的步驟,從而導致回課的時候,很多音不準節奏不正確的狀況發生。這種學習歌曲的方法對于簡易的歌曲雖說可行,但對于旋律復雜難度稍大的歌曲就容易出現較多錯誤了。學生在課下練習錯誤的旋律越熟練,課上越難改正,諸如此類錯誤的學習習慣還有不習慣打拍子等。在聲樂集體課中,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基礎參差不齊,常出現因為對歌曲不熟練、學歌緩慢,教學進度低下效果較差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以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從教學的最初階段起,就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聲樂集體課中教師不容易充分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這個問題,可以采取把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每個小組挑選出音準節奏樂感較好的一名組長,在課下學習的時候,帶領小組成員一起唱譜熟悉歌曲,互相監督、互幫互助、共同促進。
四、結論
聲樂集體課的教學模式有利有弊。它有利于聲樂初學者在集體的學習氛圍中互相學習,傾聽別人的演唱,鍛煉敏銳的聽覺,辨別出正確的音準與優質的聲音狀態;可以運用輪唱、齊唱、重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來演唱,鍛煉團隊協作的能力,體驗聲樂學習的樂趣,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利用好這種授課模式不僅能為初學者的聲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還能起到節約師資等教學資源的作用,值得廣大聲樂教師共同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艾伯利斯,劉沛,任凱,譯.音樂教育學原理[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任英曙.培養學習興趣重視技能訓練——淺談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J]科技信息,2008(34).
作者簡介:謝艷娟,女,研究生,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