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璐 孟醒
【摘要】本文以劉天華先生的《歌舞引》和《虛籟》兩首琵琶曲為例,通過分析其演奏的技術技法和作品情感表達,探究作者的琵琶作品藝術風格,以及所折射出的民族情懷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劉天華;琵琶;藝術風格;技術技法;情感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序言
劉天華先生是中國民族音樂史中的標桿性人物,除了大量優秀的器樂作品以外,他的貢獻更多的在于其作品所折射出的時代精神,以及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在那個尚存在封建偏見的時代里,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作為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文化產物,被人們所輕視、摒棄,而像劉天華這樣具有西洋音樂學習經歷的音樂教師來說,本應享受著更高的生活待遇,而他恰恰在這樣的時候選擇了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歌舞引》和《虛籟》是劉天華先生所創作的三首琵琶曲中風格特點最為突出的兩部作品,一動一靜,一張一弛,分別象征了不同歷史時期作者的內心獨白,深刻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人們對國家富強的期許。劉天華先生作品中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他從不用萎靡墮落或是痛苦悲傷的情緒去展現生活,而是將一腔熱血轉化為抗爭性與吶喊式的號召,鼓舞人們站起來去為民族崛起而奮斗,或是用音樂描繪山川湖色,在積極樂觀的景色氣氛中向人們傳遞希望與光明。現代很多琵琶新作品大都注重曲式結構和技術技巧層面,以掌握高超的演奏水平為主要目標,而很難在作曲中注入情感和精神層面的演奏要領。
一、社會背景——藝術創作的依托
(一)劉天華與他的愛國情懷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階段,清朝一步步走向衰沒,社會動蕩,人心不安。在混亂的軍閥的統治下,中國經歷了空前的政治與社會沖突,同時也造就出了文學藝術的爭鳴。但也正是在這個時代交替的轉折點,出現了很多為音樂奮斗的作曲家、演奏家,同時,很多優秀的作品也應勢而生。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奉勸劉天華不要傾注于民族音樂,轉而進行西洋樂的教學,因為那樣不但可以順應于西洋音樂的滲透需求,還可以改善他的生活質量。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在文化救國的志向指引下,將自己對音樂的專注和對祖國的熱愛,結合對西洋樂的研究,對民族音樂進行了良性改革。
(二)民族音樂的發展狀況
劉天華先生剛好處在一個對民間傳統音樂存在偏見的社會里,當時社會上認為,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作為樣式古舊的民間音樂,帶有舊社會遺留文化的縮影,是街販甚至更低級的社會地位的人才可以把玩的,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音樂教學場所開始禁止使用民族音樂。因此,很多傳統戲臺被拆除,而鋼琴、小提琴等西洋音樂則成為咖啡館等社交場所里高等階層人群的象征。是他的堅持使民族音樂沒有被時代所拋棄。從他創作的曲目中可以清楚地窺視當時的社會狀況,體會人民內心的感受和矛盾。《歌舞引》與《虛籟》兩首琵琶曲,正是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誕生的,深刻地表現了劉天華先生對琵琶發展史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創新改革音樂的決心。
二、演奏技巧——藝術風格的體現
(一)作品演奏技巧簡述
劉天華先生的三首琵琶創作,是琵琶領域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突破,其中,《虛籟》《歌舞引》兩首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特點,卻又寄情于同一種思想精神中,最能代表他的琵琶作品藝術風格。
《歌舞引》從整體來看,運用了樸素、簡單的演奏方式,雖然主題比較單一,但全曲的演奏技法不斷變化,利用加花、變奏、模進等多種演奏技巧,使單一的主題旋律在不同段落中表現出不一樣的風格與特色,所以并不會讓人聽起來感到乏味和單調。演奏者要注意指尖觸弦時要干脆、準確,撥弦時要注重流暢、明快,準確把握節奏律動的規律,重視強弱對比。
相比之下,《虛籟》的演奏技法模仿了古琴的音色,通透而深沉,由中心句不斷發展變化,從而形成了貫穿全曲的主題材料,較多的運用了揉弦、延音、漸強減弱等技術手法,因此演奏者應注重氣息的保持,準確劃分樂句,加入呼吸和強弱對比,尤其要注意右手要連貫、一氣呵成,其難度主要在于韻味的體現。
(二)藝術表現手法的比較
1.技術技法的不同
《歌舞引》從整體來看,主要是慢板和快板相互交替進行的。劉天華在樂曲中創造性地運用了快速的挑彈和勾搭技巧,并用不同力度的手法來實現,凸顯出節奏的變化,從而形成音量上的對比。其中,輪指一定要根據樂段情緒來表現,時緊時松,時快時慢,切忌過于死板,平鋪直敘。全曲兩種風格交替出現,變化的頻率較為頻繁,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注重在段落交替時收放自如。值得一提的是,該曲在左手上采用了泛音和實音交錯出現,并持續演奏空弦的技巧,使音樂形象更加活躍和明了,主要體現在樂曲的第三段。
《虛籟》的演奏技巧較為簡單,并沒有運用過多復雜的技法,主要表現一種悠遠、深邃的風格。作者在創作這首樂曲時,雖內心悵然,但更多的是思考,是對祖國安危的關懷,并不是軟弱的呻吟。因此,演奏者除了要注重長短音、快慢拍的配合之外,一定要找到音量的平衡點,避免因彈撥力度過強而破壞了樂曲的意境,也不可因過于柔弱而呈現出一種萎靡之風。要減少換把時產生的不必要的滑音,注重弱音進入。對待半輪要連貫有力,不可操之過急;對待長輪要均勻流暢、緩緩而出。觸弦要短而有力,講究虛實結合,追求音質的統一。另外,該曲的尾聲部分采用了多變的速度,由極慢開始,逐步加快,最后以中慢的速度結束,充分闡述了心理活動的過程。
2.藝術風格的不同
劉天華先生在創作這兩首作品時并沒有說明曲名的意義,但從作品風格中不難體會他的情感訴求,兩首作品創作背景不同,也因作者當時的心境而風格迥異。《歌舞引》主要體現在歡快之美。它創作于1927年,全曲輕快活潑,表達了積極向上、蓬勃朝氣的號召力,鼓舞人們要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另外,他正是在該曲創作時萌生了“音樂圖志”的想法,用民族音樂來實現思想解放的想法。而兩年后所創作的《虛籟》則主要體現在憂郁之美,營造一種深沉、幽遠的意境,表現了正逢國家陷入水深火熱的時期,作者在寂靜之夜時獨自沉思的場景,心懷一腔報國之志卻得不到肯定,十分惆悵,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但全曲并無半點頹廢或悲壯之意,所以演奏者一定要把握好該作品的風格,體會作者寵辱不驚的境界。
三、時代精神——藝術成就的詮釋
(一)音樂教育的轉折
劉天華先生除了對琵琶、二胡等樂器進行創作以外,更是注重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他將民族音樂教學搬上講臺,專門建立起教學大綱,使學生能夠更加系統、準確地認識到民族音樂的精髓,感受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在民族音樂艱難而曲折的歷史進程中,他抵住了冷眼與打擊,進行一次一次的嘗試,使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得以在逆流中存活下來,讓民族音樂取得今日的成就。而我們除了學習劉天華先生創作作品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進行歸納與整理,并結合社會發展的現狀,將他的藝術思想運用到演奏中,夯實理論基礎,真正做到在不斷整理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將劉天華先生的思想、精神運用到實際演奏中,為實踐夯實理論基礎,真正領悟其內涵,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建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藝術創新的突破
劉天華的藝術風格可謂是前無古人,他創造性地使用西洋音樂技法,對民族音樂進行創造,使其能夠順應時代趨勢,實現長久的發展。
以《歌舞引》《虛籟》兩首作品為例,他的創作一般采用簡單、傳統的技巧,輔以西方音樂元素的潤色,將主要重點放在樂曲風格和情緒的掌握,旨在保留傳統音樂文化中最純粹的精神,他對西方音樂的掌握不僅僅停留在借鑒階段,而是深入探究其規律性,將西方的演奏技術融入民族音樂中。因此,他對國樂的改進,不是中西方的簡單結合,而是繼承和發展音樂文化遺產,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建立起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推向世界的藝術發展道路。另外,在融入新元素的同時發揮國樂的優勢,在不摒棄民族音樂基礎的前提下彌補其不足。
(三)民族意識的喚醒
在中國歷史上那段艱苦且緩慢的發展過程中,曾以“東亞病夫”的形象難以在世界立足,當時的很多音樂作品也確實表現了一種萎靡不振、郁郁寡歡的形象。而劉天華的音樂作品,要么以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激發人們建設祖國、振興民族的斗志,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傳統民樂改革信心和動力,要么以深沉、真摯的感情,訴說對祖國的無限關懷,激發了當代有識之士的民族責任心。
《歌舞引》和《虛籟》兩首作品分別詮釋了這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體現了劉天華先生獨具匠心的音樂才能和偉大的民族氣節。音樂是歷史的鏡子,它不僅能夠折射出過去的社會,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激勵后輩人的一種肩負使命,一種責任擔當,一種對傳承中華文化傳承的責任。
四、結語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中,只有為音樂賦予靈魂,才能充分發揮出它應有的能量和教化作用,這同時也是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在音樂學習、創新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除了技術技巧上的突破和對曲目風格的掌控以外,一位優秀的演奏者更重要的是追求心與音樂的溝通,讓樂曲走進自己的心里,再由心而生,傳遞給聽者。每一首作品的創作都不可能是憑空產生,它們就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樣,擁有各自的背景和故事,因此,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曲合一。劉天華先生將這一思想融入藝術創作中,除了豐富的作品外,更是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金格格.劉天華琵琶獨奏曲的音樂形態與創作理念分析[D].武漢音樂學院,2016(2).
[2]王漫溪.劉天華琵琶傳承與發展[D].山西大學,2015(2).
[3]董霞妹.撫琴弄弦,喚醒民族記憶——淺談劉天華的音樂創作風格[J].戲劇之家,2015(1):6.
[4]張欣.劉天華對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貢獻[D].河北師范大學,2011(2).
[5]盛雪.融會貫通洋為中用——試析劉天華先生和他的琵琶作品《虛籟》[J].學術研究,2008(5):3.
[6]顧凱霆.淺談琵琶演奏中的氣息運用[J].大舞臺,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