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茜



【摘要】德彪西,法國人,印象派音樂代表人物。印象派音樂是受“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而產生的音樂流派,這些音樂并不描繪具體的景物,只借著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種氣氛,或一種印象。德彪西在創作上進行了創造性的變革,由此形成了曲式結構、節奏、調式布局、和聲材料上的創作特點。
【關鍵詞】德彪西;印象派音樂;前奏曲;創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十九世紀末,在歐洲文化活動中心——巴黎萌生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即印象主義藝術。印象派音樂一詞是從繪畫借用過來的。不同于印象派繪畫的是,印象派音樂的主角是音響和音色。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者與完成者,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這種持續了幾百年的音樂風格不同,印象主義音樂常被人們稱為一個人的流派。
德彪西曾寫作了兩集、共二十四首前奏曲,其中,《前奏曲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一〇年,《前奏曲第二集》出版于一九一三年。書中每一首曲子就像一幅畫或一首詩各有各的魅力,有的神秘,有的憂郁,還有的充滿幽默感,但大多數的曲子像蒙上了一層薄紗景物,影影綽綽、模糊夢幻。
“亞麻色頭發的少女”是《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八首,是德彪西為世人所熟知的曲目之一。此曲是根據盧康特·德·利勒(Lecante de Lisle,1818~1894)的詩集《蘇格蘭之歌》編成的。描繪坐在苜蓿花叢中的亞麻色頭發的少女,歌頌愛情的美妙。
一、模糊自由的曲式結構
德彪西所創始的印象主義音樂,同印象派繪畫的主張十分相似,在明確的線條或輪廓之外,他更喜歡只借著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種氣氛,或一種印象。這首作品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從曲式劃分標準來看,本曲是由展開性中段動力再現的三段曲式構成。
整首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呈示段是1-11小節,由并行非方正二句式樂句構成。第一樂句為1-7小節,其中,1-4小節為第一材料(例1),由圍繞著主音的Ⅵ7和弦構成,以環繞式旋律和后十六分節奏音型為特點;4-7小節為第二材料(例2),以弱起為節奏特點。第二樂句為8-11小節,為主題的變化重復,主要使用了第一材料進行寫作,只使用了第二材料中的弱起節奏。
從接下來的第12小節開始,樂曲進入展開性中段。展開段是12-23小節,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12-16小節,主要材料來自于呈示段,沒有大量引入新材料,僅在14小節加入了流動性強的連續附點節奏,調性上從bG大調轉入下屬調bC大調上。第二階段為17-21小節,17小節是貫穿前一小節發展而來,并且16-18小節的連續下行的后十六級進旋律明顯體現出是對第一材料的結尾的旋律走向和節奏型的模仿。調性短暫地轉入bE大調,形成離調,并且在19-21小節運用連續的上行音階,推動音樂進入高潮。第三階段為22-23小節,作者在22小節加入了推動力強的后半拍三連音節奏,在調性上回到了bG大調,推動樂曲形成高潮。第24-28小節為連接句,旋律主要來自于主題,并且運用極似奧爾加農的平行四度或平行五度,形成神秘又夢幻的效果。
從29小節開始,是一個類似于三部曲式中的再現段的段落,但是它不僅僅是對呈示段的動力再現,還融入了展開段中的材料片段,簡潔又悠遠,營造出朦朧的意境,將人帶入亞麻色頭發的少女身邊。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三部曲式的結構依稀可以辨認,但德彪西并不是用傳統的三部曲式的原則來構思的,更多的是從音樂表現的需要來寫作。其中,模糊難以分開的樂句營造出作曲家希望的朦朧、自由的意象。
二、富于變化的節奏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常常出現自由的、富于變化的節奏。他避免以每一小節第一拍上的重音作為旋律的開始,調整每一小節強拍上的節奏律動,追求旋律如同一泓清泉緩緩流淌到下一小節,音樂也在這種輕盈的流動中顯露出獨有的清麗之感。
《亞麻色頭發的少女》以流動性、搖曳性的主題節奏開始(例1),整曲以十六分音型為主,從一拍半的屬音bD開始,如同懸掛在天空之上一般,通過減弱節拍的推動力和調整節拍中的重音位置,打破3/4拍圓舞曲的性質,形成安靜、祥和的氛圍。
三、獨特風格的調式布局
德彪西不喜歡僅僅使用傳統的調式調性,他更多的使用變化的半音,旋律中常常體現出東方的五聲調式與俄羅斯音樂調式的特點,有時還使用他創立的十分獨特的全音音階。
《亞麻色頭發的少女》的主題旋律便是使用了東方的五聲調式音階,整體呈現出五聲調式獨特的神秘感。在整體的調性安排上是從bG大調(1-14小節)→bC大調(下屬調,15-16)→bG大調(17小節)→bE大調(離調,18-21小節)→bG大調(22-39小節)。許多旋律具有東方色彩的調式感覺,例如35-36小節(例3)的旋律相當于五聲調式中的角調式。隨著東方調式的使用,傳統大小調的功能性被大大削弱,營造出獨屬于德彪西神秘與微妙之感。
全音音階和傳統的大音階和小音階不同,是由六個全音組成的。這種音階纖細而淡雅,常常塑造出清幽的氛圍,根據全音音階譜成的曲調會給人一種迷惘或朦朧的印象。在《亞麻色頭發的少女》中并沒有涉及,但是在《前奏曲第一集》的“帆”中,德彪西幾乎全篇都在使用這個音階。全曲中除了六個小節以外,都是使用了全音音階寫成的。
四、充滿色彩的和聲
德彪西音樂中最大的特點在于和聲的運用,他喜歡表現微妙和難以捉摸的東西,因此,為了營造出朦朧的色彩,或是模糊的輪廓,他常常使用不和諧和弦,甚至是在傳統作曲技法中的不良的和聲進行,還有持續音,這不僅豐富了他的作品表現力,而且極大地解放了了作曲的技法。
在《亞麻色頭發的少女》中,主題旋律一共出現了三次,每一次的出現都呈現出不同的和聲效果。第一次出現在呈示段的第一樂句的1-4小節,是從Ⅵ級和弦上環繞的旋律開始,呈現出優美的,具有五聲調式特點的主題,到音樂的最后和聲出現從Ⅳ→Ⅰ的變格終止;第二次出現在呈示段的第二樂句8-11小節,主旋律音區沒有發生變化,但此時的和聲出現平行的大小七和弦Ⅰ2→Ⅱ2→Ⅰ2→Ⅱ2→Ⅵ7→Ⅴ11→Ⅰ的正格終止,音樂中的色彩性和聲與功能性和聲進行終止式交替使用,模糊了明晰的曲式輪廓,由第一次出現的清新的主題混入了不同的色彩;第三次出現在再現段的28-32小節,主旋律在下屬和弦的映襯下高八度奏出,和聲回歸到Ⅳ→Ⅵ→Ⅰ的變格終止,與第一次主題出現時的和聲布局相似,呼應著呈示段的主題,但又區別于主題,給人模糊不定之感。
在德彪西的音樂中,增三和弦,九和弦與十和弦等這些不協和和弦,都和三和弦一樣,被當作音樂中的色彩材料與功能性和聲一起交替使用。德彪西很喜歡使用九和弦,這種和弦有極強的不穩定感,如果不予解決,就會產生不滿足的感覺。其效果有如捉摸不定的陰影,為樂曲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德彪西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時就常常使用平行五度來表現音樂,為此他常常受到傳統的老師的批評。但是,他對禁用平行五度是持懷疑態度的,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經常會使用這種被認為效果空洞惡劣的和聲進行來表現自己的音樂。《亞麻色頭發的少女》中的24-28小節就運用了這種和聲進行(例4)。
持續音的運用也是德彪西音樂中非常鮮明的特點。一般對于持續音的應用有兩種:一種是為了鞏固調性,如15小節中的低音區的bG持續響起,雖然此時已經轉到bC大調上,但是只產生了短暫的離調感;第二種持續音是為了增加和聲的色彩,如28-30小節(例5)中延續不斷的Ⅳ級和弦,映襯著上方再現的在Ⅵ級和弦上環繞的主題,這種和聲的應用豐富了旋律的色彩。
五、總結
在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風格的音樂作品中,清晰明了的曲式曲調消失了,傳統的和聲規則也被打破,和聲開始更多的只被當作音樂中的色彩使用。在他的樂曲內容中很少表現出傷感、憧憬、激動、喜悅這些主觀的情感,更在意的是對瞬間的客觀印象的把握與呈現。
正如德彪西自己說的 “在舒曼之左,或是肖邦之右”,這句話是對他鋼琴創作地位的精確概括。他一生并沒有像浪漫主義時期的舒曼和肖邦一樣,留下大型的鋼琴作品,盡管如此,德彪西所寫的鋼琴曲憑借其魔術般的音響與魅力,仍舊頗具分量并且具有特殊地位。除了《前奏曲》第一和第二集,德彪西還有其他出色的鋼琴作品,包括《為鋼琴而作》《版畫》《歡樂谷》《意象》第一和第二集、《十二首練習曲》等。
印象派音樂尤其是德彪西的音樂,可以說是連接浪漫派音樂和現代派音樂的一條紐帶,是一個音樂新時代的端倪,是新世紀音樂許多重要特點和精神意境的源點。他的創作摒除了同時代李斯特等人絢麗的技巧,僅以淳樸與簡潔的音樂語言表達。由于他具有開拓意義的創作,使他的音樂在20世紀甚至世界的音樂的天空之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輝。
參考文獻
[1]沈旋.西方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