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媛



【摘要】奧地利作曲家、理論家阿諾德勛伯格(1874-1951)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以他為代表創立的十二音作曲技法,打破了傳統調性體系,擺脫了大小調功能運動,最終構建起無調性音樂的新秩序。本文以勛伯格《六首鋼琴小品》Op.19 No.5為例進行音樂分析,加深對作曲家“自由無調性創作時期”(1909-1923)創作理念和構思的理解。
【關鍵詞】勛伯格;《六首鋼琴小品》Op.19 No.5;音樂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勛伯格于1911年創作的《六首鋼琴小品》Op.19,是其“自由無調性創作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在本部作品中,沒有出現完整的十二音列,而是由十二音序列中的某些集合構成,這些集合猶如傳統作品中的動機貫穿原則。這種“細胞式”因素的展開手法,雖然作品規模極其短小,但是其中充滿對微音程動機進行發展的邏輯,使作品具有完整統一性。
《六首鋼琴小品》Op.19 No.5一共十五小節,3/8拍,分為3+5+3+4四個樂句,三聲部,主調織體。其中,I(1-8)為樂思的呈示;M(9-11)展開;T(12-15)收束。接下來從音高結構、音程進行,以及節奏節拍幾個角度對作品進行音樂分析。
一、音高結構及其特征
本作品是勛伯格用集合寫作手法創作的,核心音級集合的貫穿是整個作品最重要的音高結構邏輯。
(一)核心音級集合的貫穿
從音級集合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作品作品要由三音集合3-2(0,1,3)和四音集合4-7(0,1,4,5)構成(見譜例1、2)。
這兩個集合就像整個作品的動機,集合3-2貫穿全曲,并伴隨3-2的變形3-1、3-3、4-1、4-2,具有統一的性質;從第三樂句對比樂句開始,出現集合4-7,由于4-7與3-2的音程含量不具有包含關系且表現各異,所以這兩個核心集合為對比關系,集合4-7在第三樂句的出現更作為全曲結構的劃分點;隨后的第四句是對4-7的發展和變形,集合4-3、4-10、4-13、4-29都是集合4-7變形的結果(見譜例3)。
(二)整體音高運動的結構功能
從全曲母集合的運用中可以看出(見表4),集合9-4和9-3這組具有最大相似性的集合是全曲的最大集合,并且在最后三小節作為全曲的結束和高潮部分才出現。在第一樂句中,集合8-7作為第一個出現的集合(8-7是9-4和9-3的子集),具有明顯統一全曲的作用:集合8-z15是8-7的相似集合,而8-19、8-20分別是集合8-7的最大相似性集合(分別為R2、R1);集合7-4、7-13都是8-7的子集,全曲在母集合運用上體現出完整統一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曲集合分布上,集合8-z15出現了3次,具有明顯的結構力的作用,讓作品在集合的運用上以7-8小節為中心呈對稱形態,更形成樂句上的對稱感(見譜例5)。
二、其他結構元素的結構功能
在作品節奏上,主要以十六分音符進行為主,節奏型較傳統。在作品的節拍上,雖然總體節拍為3/8無變化,但每個聲部出現的重音點不同,高聲部嚴格以3/8為節奏拍點,重音在每小節第一拍;而中低聲部多以弱起的形式出現在第二拍上,大量運用休止符(見譜例7)。這些片段呈不規律的間斷式進行,常常是突然出現,對高聲部旋律進行短暫的裝飾與點綴后又突然消失,從而打破了高聲部旋律的平穩均衡進行,在節拍上增強了不穩定性。
三、小結
《六首鋼琴小品》Op.19 No.5是勛伯格按照集合的方式進行寫作的。作品通過核心音級集合的貫穿,以及母集合的對稱性作用,體現出集合在作品中積極的貫穿和結構力作用。作品中橫向旋律上高度半化進行、內聲部旋律大多數的弱起出現等,營造出不穩定性和極具表現主義色彩的傾向;但是,節奏型的穩定,幾處具有傳統性質的和弦出現,又可以看出作品創作中與傳統寫作方式的關聯,可以看出作曲家從調性音樂向無調性方向的不斷努力。作品中極具特征性的核心音級集合,更是勛伯格“格言風格”最明確的體現。
注釋:
[1]袁利軍.勛伯格早期無調性音樂創作分析——兼論其受勃拉姆斯的影響.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9(5).
[2]馮璐璐.勛伯格自由無調性音樂的作曲技法與創作特點分析——以<鋼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為例.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1(5).
參考文獻
[1]王中余.阿倫福特音級集合理論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08.
[2]袁利軍.勛伯格早期無調性音樂創作分析[D].上海音樂學院,2009.
[3]明虹.論威伯恩《六首管弦樂小品》Op.6之六中所蘊含的“結構對位”[J].黃鐘,2010(2):34-43.
[4]馮璐璐.勛伯格自由無調性音樂的作曲技法與創作特點分析——以《鋼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為例[D].西安音樂學院,2011.
[5]李如春.《勛伯格<鋼琴小品六首>Op.19的圖表分析》齊魯藝苑,2008(2).
[6]張堯.新音樂中的傳統繼承性——試析勛伯格《鋼琴小品六首》[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7,79(4):35-36.
[7]冶鴻德.自由無調性作品的創作觀念與結構途徑——勛伯格《六首鋼琴小品》的技法分析[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7(4):54-62.
[8]胡超.淺析勛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鋼琴小品六首》[J].黃河之聲,2017(10):67.
[9]陳儷月.淺析勛伯格《鋼琴小品六首》(op.19)及《鋼琴曲五首》(op.23)的織體特點[J].樂府新聲,2009(1):197-203.
[10]劉舒.論一致性原則在勛伯格《鋼琴小品六首》(Op.19)中的體現[D].中央音樂學院,2010.
[11]劉文平.告別調性——勛伯格《鋼琴小品六首》op19分析札記[J].音樂探索,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