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征燕
【摘要】高中的學習非常緊張,音樂鑒賞課又沒有高考的壓力,因此同學們對這門課程不是很重視。所以,怎樣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同學們的音樂記憶潛能,從而發揮一堂課40分鐘的效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該論文闡明了音樂記憶的概念,最后通過在學生中的調查、測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凡是能讓學生產生情感、產生共鳴的作品,記憶效果就好。然后總結出幾種能夠充分挖掘學生音樂記憶潛能的方法。
【關鍵詞】音樂記憶;新課程;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翻開高中《音樂鑒賞》模塊教材,你會發現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和大量的課后探究題;瀏覽課程的配套課件,你可以觀賞到許多的影像資料,了解到豐富的音樂常識;同學生交流,或問卷調查,你會發現在多媒體時代的環境下,學生們能從多方面的渠道獲取自己想要的音樂作品和音樂知識,可真正談到對音樂課的熱愛程度卻仍眾口不一。這就使得在高考綜合改革的大環境下,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倍感壓力和挑戰,
音樂鑒賞課沒有會考、統考的壓力,同學們對這門課程不是很重視。所以,怎樣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同學們的音樂記憶潛能,從而發揮一堂課40分鐘的效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那么什么叫音樂記憶呢?如何充分開發學生的音樂記憶呢?
音樂記憶是音樂作品刺激人腦中的海馬體,建立起暫時神經聯系及留下痕跡,然后在大腦中反映和重現出來。對音樂記憶的培養我們應利用一切聽音樂的機會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努力在記憶和想象中重現聽過的音樂。還應該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意義,意義越深就越容易記住。
在音樂欣賞課堂上,我曾做過這樣的測試,讓同學們欣賞一些作品: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中“天鵝”的主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主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李斯特的《愛之夢》、諾拉·瓊斯的爵士音樂《不知為何》、舒伯特的《菩提樹》、蕭友梅的《問》。得到結果是,95﹪的同學對前六首作品記憶深刻,后二首音樂作品沒有聽過或印象不深。當問他們為什么時,他們在問卷中寫到:前二部作品是音樂大師的杰作,旋律震撼人心、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旋律在S.H.E的《不想長大》的副歌旋律中出現、《c小調練習曲》氣勢恢弘,一瀉千里、爵士音樂《不知為何》合我的口味,所以印象深刻。其實,根本問題在于他們受到了音樂的感染,體會到了音樂的優美精妙,對所聽的音樂產生了興趣。聽音樂與傾聽音樂這是兩個不能等同的概念。聽音樂,是與生俱來聽見音樂的能力,是人的感覺器官對聲音的生理反應。而傾聽音樂是將音樂轉化為共鳴的過程,它包括感知、理解。通過以上的測試,我們可以總結出:凡是學生對之感興趣的音樂事物,能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的、使情感產生較大起伏的樂曲,學生容易記憶:反之,如果學生萎靡不振,毫無興趣地聽課,天天心不在焉地練琴或有口無心、毫無表情地歌唱,他們的音樂記憶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久而久之,音樂記憶的功能將會慢慢減退,進而不熱愛音樂,對美妙動聽的音樂無動于衷,以至于在精神方面、情緒方面、性格方面乃至為人處世方面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新課改后的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由中國民間音樂、中國創作音樂(按時間的順序,從古代發展到現代的各時代的代表性的音樂)、亞非拉美歐民間音樂、西方專業創作音樂(按時間的發展劃分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現代主義音樂、流行音樂)四個板塊構成。內容非常全面,條理也非常清楚。那么怎樣讓學生通過對所欣賞的作品產生情感后,從而去發展、挖掘學生的記憶潛能呢?筆者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瀏覽書籍、網絡,體現自我探究式教學
網絡時代的到來,為音樂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F代教育技術媒體以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不受時間限制、形象直觀等優勢深受師生喜愛,成為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在創新教育中越來越顯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學生對新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應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做好音樂教學工作,引導學生主動地學,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構建他們自己的音樂欣賞體系。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信息進行預習、自學,或請個別學生提前做準備,在課堂上做“專題匯報”。凡是學生主動參與,親自體驗,了解到的知識,學生極易記憶,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或終生難以忘懷。這樣就達到了挖掘記憶潛能的效果。
二、學會精打細算,充分利用有效時間
一節課的時間只有短短的40分鐘,那么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呢?教學的目的就是同學們要想盡一切辦法把老師上課所教授的知識深深地記在腦海里。因此,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必須要懂得抓住重點,強化記憶。如若要讓學生記住音樂主題,我們則需要盡可能多的加深音樂主題的印象。比如,在上《京劇大師梅蘭芳》這節課時,課前我播放《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音樂,將學生置身于古典京劇的氛圍中,感受京劇的唱腔、韻味,使同學們對京劇的唱腔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可輕聲地播放這一主題音樂。這樣,我們不但可以加深同學們對作品旋律的印象,還可以增加我們的課堂活力,同時達到加深記憶的效果;還可設置體驗環節,讓學生學唱《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中的片段,親自感受京劇一字數轉、輕柔婉轉、字正腔圓、繞梁三日的獨特韻味。
三、理清教學思路,確定教學主線
一堂優質課就如同寫文章一樣,在明確了自己的創作意圖,積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后,就需要構建一條課堂教學的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當然,這條主線的選擇可以根據教師的理解而有所不同。例如《鼓樂鏗鏘》一課,筆者以“鼓”為主線,從聽鼓——賞鼓——玩鼓三個方面進行授課。“聽鼓”體現在課前播放的一段鼓樂影像資料和聽鼓樂《錦雞出山》;“賞”鼓體現在欣賞鼓樂《滾核桃》;“玩”鼓體現在分組進行節奏訓練和為《龜兔賽跑》寓言故事創編打擊樂節奏。這樣就從不同的層面讓同學們感受到中國鼓樂之美,加深了同學們對中國民間打擊樂的體驗。自然而然同學們對《鼓樂鏗鏘》這節課會記憶尤深。
四、做好拓展探究,深化教學內容
翻開課本,每節課后都有“拓展與探究”這一環節,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得到拓展,而且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助于引導學生實現理性的提升,更是加強記憶的有力手段。以《獨特的民族風》為例,這課共有5個拓展探究題,其中二、三、四題較為簡單,只要學生上課又認真聽講,就不難作答。它們可以考察同學們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音樂感受、體驗、認知的程度。第一,五題較復雜,學生需要認真欣賞、比較、感受、分析,再配合網絡查詢信息才能總結出答案。教師可以用小組合作式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在課前分配給小組進行預習,查詢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派代表進行交流。這些拓展探究題檢驗了同學們對課堂上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再次加強了同學們對本節課內容的記憶。
從以上課前、課時、課后的三個環節中,我們都從中感受到:挖掘學生的記憶潛能不是用單一方法就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必須多方面、多渠道地同步教學,及時了解和發現學生們的興趣和愛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盡可能地達到較好的效果,讓學生們由被動灌輸變為主動吸收,從而達到挖掘記憶潛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