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安科院工業安全研究所
根據應急管理部及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10至2018年,全國工貿行業共發生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以上事故122起、死亡467人,占工貿行業較大以上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的40%以上。僅在2019年上半年,有新聞報道的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事故就不少于8起,比如2019年5月10日,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留守營鎮豐滿板紙有限公司污水處理車間3名工人不慎墜入污水處理池,經搶救無效死亡;2019年3月3日,四川省達州市甕福達州化工有限公司物流部磷酸灌裝區硫化氫氣體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9年2月15日晚,廣東省東莞市一紙業公司發生污水調節池氣體中毒事故,7名工人死亡。有限空間作業與老百姓貼得近,事故易發多發,已成為當前我國各地開展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的重點。
國內外對有限空間的定義基本一致,即定義為有限空間首先需要同時滿足4個條件:一為進出口有限或者受到限制;二為人可以進入內部作業;三為不是設計為長時間作業的空間;四為存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集聚或氧含量不足等危險有害因素。
我國把有限空間分為密閉或半密閉設備、地下有限空間和地上有限空間3類。在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行為都稱為有限空間作業,作業主要類型包括施工、維修、保養、清理等。
有限空間作業涉及的行業領域非常廣泛,如礦山、化工、煉油、冶金、建筑、電力、造紙、造船、建材、食品加工、餐飲、市政工程、城市燃氣、污水處理、特種設備等。
有限空間作業存在著可能發生中毒、窒息、火災爆炸、墜落、溺水、坍塌、觸電、機械傷害、燙傷等事故的風險,其中中毒、窒息和火災爆炸事故較為常見。
從對以往的事故分析來看,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有以下4個特性:
在作業過程中,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一旦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區域即會發生中毒窒息事故。如2017年5月29日,河北省辛集市歐賽皮革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曝氣池電機發生故障,維修人員進入車間15 m左右后中毒倒地,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
從事故原因來看,在2010年到2017年間,有多起事故是由相同原因導致的,具有一定的反復性。如2010年3月8日,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超萍小米辣食品廠發生的中毒窒息事故,2012年11月3日,重慶市渝北區年香食品廠發生的中毒窒息事故,均是由于生產場所環境不良造成,且均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后果。
從事故后果的表現形式來看,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如因中毒窒息導致的昏厥、甚至死亡。且從應急救援角度來看,由于事故的突發性,常常進行盲目救援,進一步擴大了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影響范圍,以及加大了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如2017年4月3日,湖南省湘潭市潔寶清潔服務有限公司在清理湘鄉市澳泉食品有限公司污水池時,發生一起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由于沒有對突發事故采取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導致事故影響進一步擴大,最終造成4人死亡、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346萬元。
據統計分析結果,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在地區、行業、時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在季節方面,相對秋季,春、夏、冬季發生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次數和造成的死亡人數較多;在地理區域方面,華北和華東等地區是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多發區域;在行業方面,輕工、冶金和建材3個行業事故發生次數與死亡人數總占比近90%,為主要事故多發行業。
有限空間作業涉及面廣、危險有害因素多、安全風險高,但是風險管控辦法并不復雜。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有效防控有限空間作業風險。
一是制定并嚴格執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有限空間作業的單位要建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明確有限空間臺賬、安全培訓教育、審批、現場安全管理、安全操作規程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全面辨識,摸清底數。企業應對本企業的有限空間進行辨識,確定有限空間的數量、位置以及危險有害因素等基本情況,建立有限空間管理臺賬,并在有限空間處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
三是強化有限空間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企業應把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作為新員工入廠教育和培訓的重要內容,每年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訓中也要有防范有限空間作業事故的內容;每次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要對參與作業的人員進行專項培訓,特別要加強對臨時工、農民工、外包單位人員的培訓。

有限空間作業前檢測井內氣體 畢文婷/攝
企業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首先應當對作業環境進行評估,分析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應急預案,并報經相關部門和人員批準。其次,要根據作業方案、應急預案的要求,備齊符合要求的通風、監測、防護、照明等安全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裝備。第三,要按照作業方案,明確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及其各自安全職責。第四,要對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的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專項安全培訓,使其熟知作業方案和作業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防控措施等。
實施有限空間作業時應當嚴格按照作業方案進行。
首先,采取可靠的隔斷(隔離)措施,將可能危及作業安全的設施設備、存在有毒有害物質的空間與作業地點隔開,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杜絕無關人員隨意出入。
其次,嚴格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對有限空間采取通風措施后,對有限空間氧濃度、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有毒有害氣體濃度等指標進行檢測。未經通風和檢測合格,任何人員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檢測的時間不得早于作業開始前30 min。
第三,作業過程中,應當保持空氣流通,禁止采用純氧通風換氣。同時要對作業場所中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定時檢測或者連續監測。作業中斷超過30 min,作業人員再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重新通風、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發現通風設備停止運轉、有限空間內氧含量濃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高于限值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清點作業人員,撤離作業現場。
第四,作業人員必須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與外部有可靠的通訊聯絡;監護人員不得離開作業現場,并與作業人員保持聯系。
順利完成有限空間作業后,應清點人員及設備數量,確保有限空間內無人員和設備遺留后,關閉出入口。作業人員將全部作業設備和工具帶離有限空間,解除作業區域封閉措施,撤離現場。
企業在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前,應做好應急準備。要根據作業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并加強預案演練,現場作業人員、管理人員要熟知預案內容和救援器材使用方法。
一旦發生有限空間作業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企業負責人報告,禁止盲目施救,防止事故后果擴大。企業有關負責人員接到事故報告后,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救援人員做好自身防護,佩戴必要的應急救援設備開展救援。在自身救援技術、裝備、隊伍無法施救的情況下,應及時聯系消防救援隊伍等專業救援單位開展救援。
2012年7月以來,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專項治理工作持續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發現了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有的企業對有限空間的概念仍然不清,認識有誤,沒有認真組織開展本企業的有限空間辨識工作,導致有限空間作業風險失控。
二是有的企業沒有將有限空間作業納入危險作業審批,沒有建立審批制度或審批制度不落實,沒有按規定在有限空間作業場所設置安全警示標志。
三是有的企業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對作業存在的安全風險認識不足,心存僥幸心理,長期習慣性違章作業,使有限空間作業各項措施形同虛設。
四是企業盲目施救問題依然突出。2017年,全國13起有限空間較大事故全部涉及盲目施救,因盲目施救多死亡35人。2018年發生的9起較大事故中,7起事故涉及盲目施救,導致多死亡18人。通過對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以上事故調查報告的翻閱整理發現,事故應急處置過程中,尤其是事故現場人員采取的應急處置,尚存在情況判斷不明、應急保障不足、處置措施不合規等諸多問題。如看護人員和事故現場人員將中毒窒息倒地誤認為是由于發病或摔倒等其他原因,或誤判為觸電事故等,從而忽略了有限空間內存在的中毒窒息危險,出現采取應急措施不當等問題;有的由于應急物資配備不足,看護人員和事故現場人員無法從現場附近取得防毒面具和安全繩等,就直接跳入有限空間內進行施救,造成施救人員中毒窒息,并無法立即被空間外人員迅速救出;而有的看護人員或施救人員是因安全防護用具不合格或配置不符合實際使用情況要求,即使按要求正確佩戴了安全防護用具進行援救,但也受到了傷害;還有的事故發生后,未能立即設置警戒區域,使得眾多周圍人員一擁而上,盲目施救,使事故后果擴大等。
五是部分地區執法檢查寬松軟,執法檢查零處罰。一些地區仍然重檢查、輕執法,甚至只檢查不執法,一些地區仍然執法多處罰少,甚至全年執法“零處罰”,暴露出部分地區執法工作剛性不足,對違法違規行為未依法依規予以處理,監督執法未形成震懾效應。
針對這些問題,應對癥下藥,進一步推動有限空間作業事故防控工作。
一是企業應落實相關法規標準要求,提高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意識,具備有限空間辨識和安全風險評估能力,按照制度和作業方案的要求做好作業前、作業中和作業后的各項工作,不打折扣地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二是完善有限空間作業相關部門規章和標準規范,針對有關企業對有限空間的辨識存在誤區和有限空間安全警示不規范等問題,制定《工貿企業有限空間參考目錄》《有限空間安全警示標志標準》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三是強化宣教培訓,多渠道拓寬和提升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宣教水平,下大力氣提升有關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人員安全風險意識,積極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和有關安全知識培訓。
四是嚴格執法檢查,要敢于動真碰硬,督促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到位。對不落實有限空間作業要求導致發生事故的,要依法依規追究有關單位和企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