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涵
摘要:我國的中小學生在接受常規的學校教育之外,往往還會選擇各種名目繁多的校外培訓,其不斷加碼的學習壓力已經讓學生透不過氣來,其大幅攀升的消費支出更成為了許多家庭難以承受之重。本文在對城區中小學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分析了中小學生校外教育非理性消費支出的情況、成因,并提出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校外教育治理和解決現實教育需求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生 校外教育 非理性消費
近些年來,國家為了減輕居民家庭的教育消費壓力,出臺了不少減負政策,這雖然讓中小學生的在校教育支出得到了明顯控制,但卻無法控制學生校外教育消費支出的非理性“瘋長”。對此,國家一定要高度重視,摸清校外教育消費的情況和成因,對癥下藥,從根本上矯正這種過度消費行為,不要讓學生和家長被這種不正常的教育消費拖垮。
一、中小學生校外教育非理性消費支出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本地城區重點中小學的跟蹤調查,目前中小學生除了接受常規的學校教育之外,往往還會選擇各種名目繁多的校外培訓,校外教育消費支出目前是大部分家庭支出中的大項,比重較高,其中有很多內容都是非理性消費,已經成為不少家庭日漸沉重的經濟負擔。具體支出費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參加校外教育機構開辦的各種輔導補習班,或者請家教,這部分學生所占比重較大,幾乎所有學生都有此方面的經歷,費用有高有低,有的一對一輔導一節課就可高達500元,一年花費數萬元不是神話,畢業班的個別學生一年的消費支出甚至能高達10萬元以上:二是有60%多的學生選擇了傳統文化、寫作、音樂、舞蹈、體育、美術、棋類、播音主持、科學實驗等興趣教育內容,這部分消費支出也相當可觀,一節課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如果是在外地參加藝考集訓的學生則支出更是驚人:三是參加國內外游學、自主招生訓練營等方面的支出也呈快速增長態勢,雖然次數有限,但因為天數長,很多學生還需要家長陪同,所以支出費用并不低,如果涉及出國,則支出數目更大。
二、中小學生校外教育非理性消費支出快速增長的成因
(一)升學壓力驅動。小升初、中考、高考為學生帶來的壓力較大,升學率高的初中和重點高中就那么幾所,好的大學也要靠成績說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部分家長為了保障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學校,迫不得已犧牲孩子校外自由時間,找培訓機構或老師去補習。還有一部分家長看到別人家孩子都去補習,則因擔憂自己孩子被追趕上,也不得不跟風而上。
(二)收入增長支撐。201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家庭生活越來越富裕,自然也會愿意在子女教育上加大投入,雖然負擔不輕,但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其花銷一般都會得到上面兩到六個長輩的保障。
(三)校外教育誘導。隨著學生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長,校外培訓市場也快速成長起來,一些優質的校外教育機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彌補了學校教育上的不足,但需求的暴增,也讓校外培訓市場魚龍混雜,收費標準水漲船高。另外,一些誘導性宣傳也讓許多家長做出了不理智的教育消費行為。
三、矯正中小學生校外教育中非理性消費的對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從根本上解決“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窘境,政府、社會、家庭一定要共同發力,矯正非理性的教育消費行為。
(一)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解除唯分數、唯升學的“緊箍咒”,深入推進中高考錄取制度改革,打破傳統考試招生的“唯分數論”和“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局面;推動教育集團化辦學,建立網上教育權威平臺,讓優質教育資源能夠科學分配和相互共享,從而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健全學校全面育人的功能,構建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服務體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定制教育需求;切實提高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待遇,并加強考核,讓教師把心思真正放在學校教學上,放在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上。
(二)加強校外教育治理
必須加強對校外教育機構和個人的教育服務行為的規范化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分工界線,不能任其野蠻生長,要禁止培訓機構開展與學校重復的主要學科培訓,不能讓家長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了培訓機構;必須對在校教師加強管理,對于違規從事有償家教的中小學在職教師的補課與輔導行為要嚴厲查處,堅決抵制課上不講課后到校外培訓機構講,并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必須全面清理不合規的培訓機構,教育主管部門要會同工商、稅務、物價等部門開展聯合檢查,不斷優化教育生態;必須加強對組織游學、集訓營、各類比賽等機構的監管,淡化其營利性,突出其公益性。
(三)解決現實教育需求
對待成績不好且需要通過輔導來提升成績的學生,建議學校組織優秀教師成立輔導班,利用課余時間將其組織起來進行強化輔導和跟蹤指導;對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建議學校把興趣班做實,搭建才藝展示平臺,同時支持社會辦學機構開展個性化教育;對待放學早家長無法及時接的學生和假期家里無人看管的學生,建議教育部門與政府研究,在學校建立合理收費的學后托管班、寒暑假托管班,開放學校部分教室供學生自習活動,在社區、圖書館開辟獨立區域供學生使用,并招募老師、家長和大學生等志愿者參與管理。另外,學校也要與家長加強溝通,進行正向心理疏導和宣傳,引導學生家長轉變錯誤的教育觀念,共同研究解決孩子成長中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