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尋找媒體融合發展的方法,探索全媒體建設的路徑,構建共同思想基礎鞏固的體系——亦即尋找和構建全媒體時代共同思想基礎生態系統的“重塑新范式”,至關重要。莊庸、王秀庭合著的《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戰略研究》,對于學習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詮釋和構建全媒體時代“共同思想基礎”重塑新范式,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實踐。其研究價值和成果意義,已經超越單一學科的領域范圍,達到了國內領先的水準。
關鍵詞:媒體融合 全媒體 共同思想基礎 全媒體時代 重塑新范式
2019年1月25日,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這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大政治、現實和理論問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怎么看?如何辦?特別是如何尋找媒體融合發展的方法,探索全媒體建設的路徑,構建共同思想基礎鞏固的體系——亦即尋找和構建全媒體時代共同思想基礎生態系統的“重塑新范式”?
圍繞這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重大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莊庸、王秀庭合著的《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戰略研究》(全三冊,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提出了具有重大價值的新理念和新觀點,發現和解決了影響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它密切聯系并切中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脈絡、思路邏輯和智慧,以全媒體時代“數字閱讀的重大現實攻關問題”為問題導向,找準互聯網+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切入點和工作著力點,原創性、獨創性、創新性地提出了國家,國民共同思想基礎“生態系統重塑新范式”——這個選題對于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的研究、創作和出版發行,也幾乎與此同步。這決定了它從一開始就定位于“新時代全媒體發展國家戰略研究”的高度——學習、貫徹和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以有關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與講話精神為指導思想、行動綱領和操作指南,聚焦全媒體時代中的數字閱讀重大現實攻關問題,以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為切入點和著力點,撬動新時代全媒體發展國家戰略研究的大格局。這可以說填補了當下全媒體時代數字閱讀和互聯網+出版戰略的趨勢性、對策性、理論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空白。
從黨的十八大開啟新時代,到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對“新時代”作出概念命名和定義,再到當下“全媒體時代”風起云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詮釋和闡述媒體融合發展的理論體系,建構“新時代國家全媒體發展戰略”的研究,指導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重塑共同思想基礎鞏固的生態系統,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研究課題。它事涉如下三個層面的關鍵性問題——《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對此都做了“關鍵性”的基礎探索和基石研究。
第一個層面,如何系統梳理有關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觀點、新判斷和新理念,發掘其全媒體建設的思路、邏輯和智慧,解讀和詮釋為新時代全媒體國家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行動綱領和操作指南?這要求我們不能停留在“文件”式的理解,而必須深入地發掘、解讀和詮釋其中的精髓。《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就此關鍵議題,探索和實踐了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解讀、詮釋和建構方法。
比如: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的“媒體融合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2019年1月25日,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明確提出了“全媒體時代”的論斷:“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第二次層面,如何聚焦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現實攻關問題”,以問題導向,界定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和求解數字閱讀的變局、契機與挑戰?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刻理解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和全媒體建設的發展趨勢、發展關鍵、發展格局等重要闡述,找準中間的關鍵節點,重新“連接”新時代重要思想和重大現實攻關問題之間的問題導向與解決方案。
《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以數字閱讀下的“出版再造和編輯重塑四大誤區”,來求解這個問題:再造出版、重塑編輯被“物”所役,而難以識“人”。即互聯網+屏閱讀革命并不是簡單的地改變了“內容”的媒介和載體,更深層次和深遠的變化,是“人”的變化,技術革命塑造整個時代的文化氣質和人的精神;追逐屏閱讀,并忽視平閱讀傳統的傳承。即互聯網網上網下兩條線,平閱讀與屏閱讀各說各話;不能再傳統出版內部進行“屏閱讀再造”。即只談論在互聯網上或“終端屏”中應對屏閱讀革命中的閱讀新趨勢,卻忽視在現階段、在實際情況下“傳統圖書、出版和編輯工作”真正重要的“屏閱讀”創新變革,亦即發生在互聯網之下、終端屏之外,發生在出版業傳統業務中對傳統出版的“互聯網+”再造;舍本逐末,聚焦“互聯網+”媒介變革,卻忽視“內容為王”。即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轉型,其出路在于構建全產業鏈“互聯網+”新出版商業模式,但是核心與靈魂仍然是“內容為王”……這是真正做到學習、貫徹和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以其(包括其新時代媒合發展思想)為指導思想、行動綱領和操作指南,求解數字閱讀時代的重大現實攻關問題。
第三個層面,如何找到全媒體時代的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構建媒體融合的好杠桿,真正撬動國家,國民共同思想基礎“生態系統重塑”的大格局?“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明確地提出了“屏閱讀”的概念,并以此為關鍵,從“傳統平閱讀”到“屏閱讀新時代”,將21世紀中國出版所經歷的整個過程梳理和概括為“三個出版時代”:21世紀之初以來,中國暢銷書發軔時代;2012年以來,主題出版時代;2015年以來,隨著“中國化”和“互聯網+”相繼揭開時代的序幕,出版被推入了“互聯網+中國化出版時代”。
莊庸、王秀庭合著的《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特別指出,屏閱讀自身也在經歷1.0、2.0、3.0時代的進化,從而勾勒出了數字閱讀、媒體融合時代、全媒體時代的內在發展邏輯,明確確立并論述了互聯網+出版“供給側結構”戰略,并且對新時代全媒體發展的國家戰略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可以說,對于學習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詮釋和構建全媒體時代“共同思想基礎”重塑新范式,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部專著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實踐。其研究價值和成果意義,已經超越單一學科的領域范圍,達到了國內領先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