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松
摘要: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國內法體系得以不斷改進和完善,經濟法與民法作為具有一定專業性但兩者聯系性又相對較強的法律體系,其與社會市場變化有著直接關系。與此同時經濟法作為新興法,民法作為傳統法,民法學教學對經濟法學教學有著直接影響。接下來本文將對經濟法學與民法學教學進行一定比較分析,總結兩者實際特點并制定適用于兩者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
關鍵詞:經濟法學 民法學 教學比較
從現實角度出發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秩序的全面建立,我國經濟法與民法兩者之間關系也隨之發生一定變化:在市場日常行為中民法往往是需要經濟法進行調整的,經濟法無法將民法置于民事行為外,因此這種復雜的關系造就了經濟學教學與民法學教學的密切相關性。
一、當前我國民法學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民法學在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過度看重分論的現象較為明顯,通常在民法總論系統中包含總論和分論,但大部分地區在民法學教學期間,都不太關注民法學總論,只是將教學重點放在分論上。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即總論相對較為成熟,且其所具有的國際化趨同性特性較為突出。整體制度構建相對較為完善,相應教師在總論教學期間往往會不自覺陷入形式化教學的境地,且受教者也不喜歡總論教學;而分論由于本身制度構建相對較為薄弱,可隨時緊扣社會熱點的特性,使得其教學趣味性更加突出,受教者也更喜歡學習分論,這便使得當前我國民法教學呈現以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
以此同時民法學教學期間,由于近年來法學專業一直位于學科就業排名的后三位,這便使得法學專業教學必須重視學生就業難的現象,繼而圍繞民法學教學做了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而改革措施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做為教育改革重點,校方和教師在進行民法教學時開始將學生實踐能力放在第一位,隨著而來的是無法控制民法學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合理分配,使得整個民法學教學所表現出的輕理論重實踐的特性極為突出。
民法本身所具有的實質性功能特點使得其體系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條符合自身的發展方向和自我延續路徑,因此其“自成一派”的體系,使得整個民法學教材以及民法學理論書籍等所具有的獨有性更加明顯,相應專業書本內容幾乎沒有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完全與其他學科呈現隔離狀態。
二、當前我國經濟法學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從現實角度出發來看目前我國經濟法學教學由于其是所具有的新興特點,使得其整天理論完善性上仍有較大進步空間。將經濟法學理論體系與民法學理論體系進行比較可看出,經濟學理論總論仍然存在一定缺陷性:而隨著社會發展從事經濟法研究人數的不斷增加,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性質、定位、理念、調整對象往往存在一定分歧性,很難形成較為統一的觀點。而經濟法分論由于缺少總論的指導依據,直接使得整個經濟法學教材在編著上呈現多元化和多樣性,比如不同地區、不同編者等所編著經濟法教材內容差異性便相對較為明顯,直接導致經濟法學教學難度加大同時,整體教學模式也無法得以有效展現。
且經濟法學與民法學雖然都屬于法學,但經濟法學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較為明顯,經濟法本身雖然有著極強的經濟性,但經濟法作為法律化經濟政策,其所整體變動性極高。比如一直以來經濟政策都會隨著國家整體經濟形勢的轉變而同步改變運營趨勢和發展方向,這所導致的經濟法研究對象無法體現出明確性,必須要與實時的經濟環境相符合,結合現實情況來合理轉變研究對象,使經濟法學價值功效充分得以展現。這些都使得我國經濟法教學過程對教師教學靈活性和全局性意識要求極高,一旦教師不具備過硬的專業資質整個經濟法學教學效果便完全無法體現,嚴重影響經濟法學教學穩定開展進行。
三、經濟法學教學與民法學教學之比較
結合上文對當前我國民法教學現狀以及經濟法教學存在問題分析,可以看出兩者在形式和關聯上較為明顯,而民法學重視分論輕視總論的教學現象主要是因其總論較為完善,將其與經濟法學教學做實時比較,則可從總論分論合理設置入手,來對當前經濟法學教學存在問題進行一定改進完善。明確經濟法學總論與分論關系主要是呈現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其總論即是指原則,而分論便是具體制度信息:由此可見經濟法學與民法學相比,存在總論和分論背離的現象,其不似民法學總論與分論呈現一體化的形式,因此注重對經濟法學總論和分論的系統協調便顯得極為必要:以此構建適當的教學方案,確保學生能夠在有明確總論原則的目標指導依據基礎上,充分了解總論與分論之間的具體聯系,以此確保經濟學教學目標與教學體系的完備性充分得以展現。
經濟法本身屬于新興的現代法,其與民法相比理論基礎較差,且經濟法也不像民法有適合自身內在的發展路徑,因此經濟法必須通過與民法的差異比較,在進行經濟法教學時必須做好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合理吸收和改進,以此使經濟法教學體系能夠充分得以展現。與此同時由于經濟法學本身理論基礎較差的現象,其必然不能像民法學一樣施行重實踐輕理論的教學方式,而要先做好對理論根基的改善。
同時這個過程中相應專業人員也必須明確經濟法學教學目標,要以培養學生理論分析運用能力為做相應設置,確保學生運用經濟法理念、原則、框架得到有效培養,同時促進其對生活中經濟現象分析能力,以此使經濟法教學理論與學生學習方向形成一致性,繼而有效解決當前我國經濟法學教學所存在問題,提升經濟法教學水平。
結束語:綜上所述,通過對經濟法學教學與民法學教學之比較,可以看出經濟法學與民法學本身相似之處較多,且兩者都作為法學范疇內重要組成內容,并不存在前后主次之分,因此在實際教學期間應結合自身特點和當前時代發展情況,互取所長來保障經濟法學教育教學和民法教育教學都可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