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寧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中央非常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是綠色發展,綠色化學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以可持續發展為主旨,與生態文明建設在開發中保護生態的理念高度契合,發展綠色化學已成為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一、綠色化學的內涵及特點
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基礎科學學科,是研究化學變化的科學,它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化學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可是談到化學大多數人便想到污染,主要是因為傳統化學雖然能創造出人類生產生活中離不開的很多新東西,但在一些生產中卻排放出大量有害物質。不但浪費了大量資源,還嚴重影響和污染了生態環境。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霧霾、水土污染、重金屬污染等化學事件的負面形象引發了公眾的抵觸心理。
綠色化學的誕生源于污染治理理念的轉變,是新時代的清潔化學,能達到環境無害化的生態要求。從源頭上消除化學工業對環境的污染是綠色化學的核心理念,可以說,綠色化學的生產源頭、生產過程和生產終端都能達到零排放與零污染。
二、綠色化學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
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就是人口多,資源短缺,綠色化學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從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實現保護環境、防治環境污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一)綠色化學能從源頭上阻止環境污染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了,但這只是表面看上去豐富,其實質量大幅下降了。比如日用品消耗越多,像生活污染物、工農業污染物等等垃圾也就越多了,人們的生存環境遭到不斷的污染,這就使得公眾對環境問題日益關心,對物質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防污、治污、提倡綠色已成為當今的主題。綠色化學遵循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堅持環境保護的根本在“防”,而非“治”的原則,是從源頭上來阻止環境污染的化工技術。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止環境污染,必須大力發展綠色化學。
(二)綠色化學能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率
作為人口大國,我國人均耕地、淡水和礦產等資源,從在世界排名看相當少,人們的生產生活將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依托石油、天然氣的“高碳經濟”已面臨衰退,“低碳生活、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公眾的強烈選擇。綠色就是應用低碳技術更少產生新污染,更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綠色化學能實現最大化利用相關原材料的使用價值,有效提升資源的利用率。由此看來,綠色化學全面改善和提升了生產理念和生產技術,解決環保和開發之間的關系,通過科技投入,在開發中實現“吃干榨凈”,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了一條新路。
(三)綠色化學引領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目前,人類利用的主要是化石碳資源,比如煤、石油等非可再生資源,地球承載資源并非取之不盡,如今資源短缺形勢嚴峻,同時人類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會排放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新時代被開發利用的太陽能、風能具有不確定性、分散性、效率低和成本高等缺點,核能也因為技術問題不能被廣泛應用,而綠色碳科學開發生物能,能為人類高效清潔利用能源提供支撐。因為地球最豐富的生物質是木質纖維素,通過生物質轉化將木質纖維素轉化成生物能源,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從而實現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大力發展綠色化學的實踐途徑
隨著新時代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加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刻不容緩,應該說綠色化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界人士都對化學合成與工業生產過程的綠色化,表現出極大地關注。因此,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加快發展綠色化學。
(一)強化科普宣傳,形成思想共識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從人類用火告別茹毛飲血的時代,化學就開始造福人類,充分滿足社會需求了。但是不知何時起,不少人把化學工業與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氣候變暖,以及危險品爆炸劃等號。而忽視了化學學科對社會的貢獻,并時常被無知和盲從所抹黑、褻瀆甚至妖魔化,其實人類的衣食住行都依賴于化學技術。因此,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向公眾普及生活中的化學常識,糾正公眾對化學的誤讀,是一件十分緊迫的工作。
(二)強化人才培養,助力持續發展
新時代人才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一資源,但化學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專業,大多數人卻不愿意在這個方面發展,化學專業人才極其缺乏,主要由于一些和化工相關的安全事故和突發事件頻發,使得人們對從事化工行業的工作產生偏見。國家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高校合理擴大化學相關專業的招生比例,為保護地球環境、實現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儲備高素質人才。
(三)強化創新意識,激發發展動力
創新決勝未來,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綠色化學作為前沿交叉學科,是提高效益、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不僅傳承化學的理論與方法,還要強化創新意識,在觀念技術上創新發展,開發環境友好的技術與清潔工藝,設計安全、可生物降解的產品,貢獻于可持續發展。
總之,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綠色化學要樹立綠色品牌,才能真正成為保護環境、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確保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