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于程元
摘要:河北省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過程中必然形成新的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產生新要求。文章論述了河北省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對農民工技能需求的影響;分析了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供給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策略。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京津產業轉移 職業技能
京津產業轉移為河北省產業規模擴張和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產生了新需求。“新生代農民工”,這些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后期開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亞群體,正逐漸成為新興產業就業大軍的主力。因此,探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策略,對助力河北省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一、河北省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對農民工技能需求的影響
京津產業轉移為河北省帶來新的產業、新的管理體制和新的技術人才,有利于河北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河北省產業結構變革將導致技能需求類型、規格、質量、數量的變化。
(一)河北省承接產業轉移對農民工技能需求規模的影響
河北省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不同的產業結構對于農民工技能需求規模是不同的。在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河北省積極承接首都產業功能轉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承接產業轉移升級的過程中,尤其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將帶來大量城鎮就業機會,這是農民工技能儲量的基礎。隨著產業結構層次的不斷提高、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將生成更多的就業崗位。以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將擴大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而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進一步挖掘現有勞動力技術需求,迫使他們為爭取更好的就業機會和薪酬待遇而提升技能水平。
(二)河北省承接產業轉移對農民工技能需求結構的影響
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的本質就是生產要素在企業甚至整個行業中的重新配置,在此過程中,勞動力就業必然會受到影響,引起人力資本結構的變化。
在此次承接產業轉移升級中,河北省在制造業方面,依托北京科技資源優勢和津冀先進制造業基礎,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產業。在服務業方面,建設一批樞紐型物流產業聚集區,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商務服務機構。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革,必將導致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河北省承接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勞動力就業轉型的過程。作為新興產業就業主力軍的新生代農民工,其專業知識、業務技能、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均會得以大幅提升,這也會助推我省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因此,產業結構的變革與升級同人才技能需求結構不僅是一種相互依存關系,更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技能供給狀況調研分析
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供給狀況的調研,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農民工本身的內驅力,二是職業技能的供給主體。
(一)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內驅力調研分析
課題組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問卷調查顯示:對于“是否重視自身職業技能的提升”的調查,44%的受訪者較為重視或很重視自身職業技能的提升,態度為“無所謂”的占24.8%。這說明職業技能提升意識并不強烈的農民工占比較大。調查另顯示,不重視職業技能提升的原因前三位分別是職業技能提升意義不大、缺乏技能提升的機會和條件、沒有時間和精力;重視職業技能提升的原因是就業單位要求和自身主動以及不提升就要被淘汰,同時工資激勵也是部分農民工重視職業技能提升的原因。對比分析不重視與重視的深層次原因可知,認識問題是不重視的主要原因,激勵問題是重視的主要原因。
(二)職業技能供給主體調研分析
當前承擔農民工職業培訓主體的主要是政府和企業。政府機構不定期組織一定技能培訓并配有專項資金和組織機構負責技能培訓,且這些培訓都是免費的。這些培訓是面向全社會的,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的,但都歡迎農民工積極參與。同時,也發現政府部門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就職業技能提升與企業聯系互動較少,培訓內容相對單調,大多采用講授方式。
本課題組走訪企業發現,行業屬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影響較大,建筑業最低、制造業和服務業較高;建筑行業最少組織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項目,不重視這方面工作,原因是工人流動性大,隨時可能跳槽,對企業沒多大意義。而在制造業企業走訪時情況卻不同,企業老板不負責組織職業技能培訓,但是有激勵機制,按崗付薪。一些年輕工人為了加薪,會主動去一些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向技術專家或熟練工人去學習和他目前工作相關的內容。技能提升的內容比較有針對性,如車工、鉗工、電腦制圖等,學的內容不系統,但見效快,學習地點一般在生產一線。
(三)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技能供給存在的問題
1.職業技能培訓供給主體動力不足
當前承擔農民工職業培訓主體的主要是企業和政府,社會力量和職業院校參與較少。政府機關大多是奉命行事,對培訓內容和培訓效果沒有給予足夠關注;宣傳不到位,受益人數有限。對于農民工就職的中小企業而言,受培訓成本、時間、師資及農民工流動性大等客觀條件所限對技術培訓并不積極。
2.農民工技能培訓資金投入缺乏
目前,農民工技能培訓供給主體主要是政府,資金投入基本來源于財政收入。由于沒有相關政策和獲利點,企業和社會力量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教育投資甚少。
3.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內容與實際脫鉤
當前,政府主要承擔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供給職責,但培訓內容既定,以講授方式為主,沒有緊跟產業發展趨勢,也無法貼合農民工的真實需求,造成參加培訓人數與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三、對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策略的思考
(一)構建有效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機制
創建多元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資金投入機制。包括:政府定期撥付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專項資金:企業提取職業技能培訓專項經費,建立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專項借貸基金等:確立從制度上推進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組織管理機制。改善政府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統籌規劃,加強組織,協調教育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以及行業等多方力量,協同推進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建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監督與評估機制。由政府相關部門、企業、行業組織等專業人員組成評估機構,依據農民工培訓后的就業質量情況將培訓機構分成不同的等級,定期公布相關信息。
(二)開創多樣化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創新培訓內容
開創校企合作訂單式、半工半讀式、師徒傳幫帶式以及派出式等多樣化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精準貼合產業發展趨勢,適應企業要求,滿足培訓人員真實所需。
(三)尋求切身可行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舉措
在政府指引下,調動各方力量,尤其是加強并深化校企合作,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與農民工職業技能的雙提升。
政府方面,引領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方向與產業轉移政策相協調,建立長效機制并完善配套政策為農民工技能提升提供保障:企業方面,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建立激勵措施體系,激發農民工參與熱情;職業院校方面,轉變固有思想,改變辦學模式,積極為農民工服務;注重農民工需求,開發市場導向課程;解決工學矛盾,靈活授課;利用現代手段,開發網絡課程;樹立長遠目標,開展學歷教育:其他培訓機構和行業協會方面,協助政府制定農民工培訓準入制度和標準,幫助職業院校制定相關行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