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民敬 儲常松
摘要:馬歇爾計劃對西歐輸血型的經濟援助,使西歐經濟、社會秩序得以穩定,也強化了美國對西歐的控制,遏制住蘇聯在歐陸的擴張勢頭。本文對于馬歇爾計劃實施的原因進行初步的探究,說明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是受多方因素影響的,最終服務于美國的全球戰略。
關鍵詞:馬歇爾計劃 原因 全球戰略
1947年啟動的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是美國在冷戰初期遏制政策在經濟方面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又被認為是杜魯門主義的邏輯延伸。而此前同是針對歐洲復興所提出的史汀生方案、羅斯托方案和杜勒斯方案的許多觀點和建議都被吸收進了馬歇爾計劃中。此外,喬治凱南(GeorgeFrost Kennan)的“5.16備忘錄”以及克萊頓的“5月備忘錄”均為馬歇爾計劃奠定了基礎。根據統計數據顯示,1948年到1951年美國向歐洲提供的援助大約為131億美元,占到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2%。美國“慷慨”施行馬歇爾計劃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我對于這一問題的淺見。
一、國際環境背景
從國際環境的角度考慮,可以從美國自身、蘇聯以及整個歐洲所面臨的情況進行分析。
戰后美國的綜合國力為世界第一,而蘇聯在戰爭中付出了數千萬人傷亡的代價,戰后的歐洲則是“亂石堆,尸骨存放所,瘟疫與仇恨的滋生地”。而美國在制定外政策時已經決定徹底拋棄孤立主義,這是戰后美國意圖問鼎世界霸權的體現。雖然美國在實力上成為了第一,但是卻不得不考慮蘇聯的因素。
二戰之后,美國當局曾經指出,一旦與蘇聯進入對抗的狀態,美國最為薄弱的環節將是在大西洋,如果美國在大西洋的東岸,即歐洲沒有任何前沿陣地的話,那么美國就要失去進攻敵人的最短也最為直接的通道。而且美國當局也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歐洲只有西歐能夠成為美國堅實的盟友。這實際上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進行考慮,如果失去了西歐,美國將失去堅實的橋頭陣地,面臨著被趕下海的危險,那樣的話,美國的本土也將受到嚴重的威脅。
這種擔心也是不無道理的,因為從當時的歐洲所面臨的情況來看,蘇聯是有可能達成上述猜測的。蘇聯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已經占領了東歐以及德國易北河以東的部分,而在戰爭期間,一旦占領了某個國家,占領國就可以在被占國之中行使主權。而對于蘇聯來說,“對于一國的占領意味著要全面控制該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意味著它有權按照自己的樣子塑造被占領國”。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東歐出現了一系列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它們為蘇聯構建起了一條安全走廊。如果按照美國當局上述的分析來看,此時的東歐國家更像是一塊跳板——蘇聯完全可以借助這一跳板前進到西歐境內,使得美國不得不下海。而西歐國內的現實情況又會進一步加深憂慮。
如果看到戰后初期西歐各國國內的實際情況的話,那么二戰就無所謂戰勝國與戰敗國了,因為滿目瘡痍的情況廣泛存在于西歐各國之中,而且這種貧困的情況甚至會誘發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的危機。在經濟上,當時的西歐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比如素以農業發達著稱法國,到1947年竟然有320萬畝小麥失收,而居民每天口糧僅僅是6英兩面包。而德國在1947年1月的生產水平僅為戰前的31%,2月再降為29%。但是這卻為共產主義的成長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政治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共產主義對于變革的重要意義,而在法國、意大利、挪威等國聯合政府之中,不僅有共產黨人的身影,而且共產黨人甚至把持著極為重要的政府部門。以接受美國援助較多的意大利為例,戰時的意大利共產黨擁有七萬多個武裝組織,1947年國內大選之時,意大利共產黨獲得了31%的選票,可見當時意大利共產黨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意大利共產黨已經表現出了親蘇的態勢,美國也擔心控制了整個意大利北部的意共會里應外合,最終使蘇聯在地中海地區得以鉗制美國;軍事上的西歐政府更是毫無招架還手之力。所以包括美國在內,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均認為自己面臨著共產主義的威脅。
綜上所述,戰后的美國要求確立起世界霸權,而蘇聯是其最大的威脅。美將歐洲尤其是西歐的地位看得極其重要,而被美國視為盟友的西歐,面臨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很有可能出現共產主義里應外合的情況,故而,對于西歐進行援助以幫助西歐振興,穩定國內局勢,增強對抗共產主義的力量是必要的。
二、國內經濟因素
我們可以將當時歐洲的情況與美國進行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雖然歐洲既有英、法等戰勝國,又有像德國這樣的戰敗國,但是從戰后的社會經濟環境來看,兩者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整個歐洲滿目瘡痍,幾百萬人掙扎在死亡線的邊緣。根據資料顯示,而且嚴峻的經濟環境已經在歐洲各國蔓延為社會動蕩。而美國的情況卻恰恰與之相反,1947年前后,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到了全世界的40%,工業生產占62%,在經濟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
然而這些卻僅僅是表面的現象,美國在繁榮的背后卻蘊含著巨大的危機。根據克萊頓在“5月備忘錄”中所指出的,美國向歐洲援助的產品應主要是煤、糧食、棉花、運輸設施和其他類似物資。其中除了棉花,其他產品都是過剩產品。并且指出美國的棉花再過一、兩年也將出現過剩,這說明美國在戰后的確是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生產過剩問題。這與美國戰時本土未受攻擊以及大量為戰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誠如馬歇爾在演講中所談:“歐洲今后三到四年的對于國外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主要是從美國——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她現在的能力是無法支付的而必須獲得巨大的額外幫助?!币簿褪钦f,歐洲國家對美國產品有著極大的需求,但是這些國家因為戰爭的緣故導致通貨短缺,因而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購買,這樣就會使得大量本應該用來出口的商品積壓,出現生產過剩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美國進行援助才能提高歐洲居民的購買能力,同時也是化解本國生產過剩的危機。
再者,援助歐洲尤其是西歐,也是確保美國商品能有可供投入的市場。在當時的情形之下,東歐國家已經在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逐步邁進,而美國在制定馬歇爾計劃只之時,有意無意地排除蘇聯與東歐國家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商品的市場實際上是減小了,這也要求美國必須要確保在西歐的市場。而產能過剩要求產品輸出又使得這一情況更加迫切。然而,處于動蕩之中的西歐各國不利于一個穩定市場的出現。所以,美國要為西歐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幫助西歐復興,進而為自己的產品尋找一個穩定的市場。
而美國政府也曾向民眾解釋,援助的錢最終還會回到美國。這其實也反映出了上述的問題。美國政府的考慮是,通過援助西歐,幫助西歐恢復經濟,提高西歐人民的購買能力。這樣在西歐人民富裕的基礎上,他們會增加對于美國商品的需求,總之會使得美國更加富有,也就是說,“西歐復興將會增加美國的貿易,維護自由世界的穩定,使美國從中受益。”再加上要消除本國的危機,保有市場,故而美國推行援助西歐的政策。
三、思想方面的因素
思想方面的因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沖突,這其實是和國際環境因素相聯系的,正因為美蘇之間存在著價值觀上根本對立的矛盾,美國才會對于對共產主義的威脅反應如此強烈。而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左右甚至說決定美國對外政策的實施。
二戰之后,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影響,反對共產主義不僅僅是反對共產主義的理想,而是蘇聯在政策上的實施明顯與資本主義世界相左,如生產資料的占領,還有就是蘇聯的擴張使得美國更加對于共產主義充滿敵視。正如在上文分析的那樣,美國擔心蘇聯在歐洲的擴張導致整個歐洲出現赤化,這樣就會使美國在爭霸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最終為美國的國家利益帶來威脅,而美國認為能夠消除共產主義威脅的方法就是復興歐洲的經濟,拯救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但可以看出的是,在當時兩大陣營正在逐漸成型,美國援助西歐決不僅僅是幫助西歐從戰爭中恢復過來,更深層的原因是“要遏制共產主義在歐洲的蔓延”。
從思想因素進行考慮,還應當從美國自身進行分析。美利堅民族認為自己對于世界的發展承擔著一種特殊的使命,這種使命感從根源上講與基督教傳統以及美國早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發展模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人類的“山巔之城”。在此思想的影響之下,美國人認為自己應該是世界民主的典范,并繼而誕生了“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但同時在社會內部也產生了將美國有將其理念推向世界各地的義務的思想,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馬歇爾計劃的出臺。由特殊使命生發出的“天定命運”的理論,使得美國自詡為世界自由的領袖,而在面對所謂的共產主義威脅之時,拯救資本主義世界就是美國義不容辭的任務。正如杜魯門所說:“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中做出選擇……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創造條件,使我們和其他國家能夠共同建立一種不受高壓統治的生活方式?!边@其中固然體現出了意識形態的分歧,但是美國對于自身使命感的認識也是昭然若揭。所以美國認為在歐洲出現的動亂,意味著民主已經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這又將給全世界帶來災難,故此,對于歐洲尤其是西歐進行援助,也是美國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體現。
四、結語
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是在特定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加上本國經濟面臨的困境,在意識形態的對抗以及天賦使命的影響之下進行的,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從影響推行的因素來看,馬歇爾計劃實際上包含了實用主義以及理想主義兩種內容。所謂的使命感正是理想主義的體現,而援助西歐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證自己的國家利益,對抗共產主義以求謀得世界霸權,而這就是實用主義在外交政策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