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繁
摘要:我國養老金缺口問題日益嚴重,其本質是代際轉移支付失衡的問題。提出了養老金收支等式,強調養老籌措必須兼顧企業發展、長期人口結構和收入的年齡分配結構,分析了加強社保征繳力度對企業和長期收入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建議嚴控養老金支出增長率,為企業和育齡人口減稅,結合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方式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關鍵詞:養老金 缺口 代際 繳納費率 減稅
一、引言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和人口紅利的消退,養老金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近年來愈發明顯,部分地區出現了支付能力不足一年的情況,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針對養老金缺口問題,我國正在采取多方面措施予以應對,如加速養老金全國統籌進程,將資金從盈余充裕地區向不足地區轉移;推進社保征繳制度改革,由稅務機關統一征繳;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穩步推進延遲退休政策。同時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長動能換擋期,經濟增速存在放緩趨勢,面臨的資源約束更加嚴格。養老保險問題是一項重大的長期問題,關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本文從代際的視角對此進行分析,對現有政策進行評價,并嘗試提出可行的建議。
二、養老金缺口問題分析
我國現行基本養老保險的籌資模式是部分累積制,以統籌賬戶為主、個人賬戶為輔,其本質是代際間的轉移支付,政府向企業和勞動人口征收養老金,向退休人口進行轉移支付。因此養老金缺口不僅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人口問題。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并通過適當簡化,養老金收支需要滿足以下等式。等式左邊是養老金收入的來源,等式右邊是收入的運用,包括支出和結余。當收大于支時,存在正的凈結余,當收小于支時,凈結余為負數,表明需要消耗歷史結余。
勞動人口×養老金繳納費率+財政補貼
=退休人口×養老金支付比率+養老金凈結余
養老金缺口問題在等式中的表現是支出需求相對于收入的凈增加,凈結余不斷減少甚至轉為負數,存在因歷史結余耗盡而導致制度難以為繼的風險。人口老齡化是失衡的核心矛盾。通常用人口撫養比——即一名老齡人口對應幾名勞動力人口——來衡量老齡化程度。人社部發布公報顯示,2017年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在職職3129268萬人,離退休人員11026萬人,撫養比為2.65.較2011年的3.16降幅明顯。養老金缺口一定程度上是歷史遺留問題,最初享受養老金待遇的人群并沒有在工作期間足額繳納,而是由當時勞動人口繳納的費用支付,在人口紅利上升期這種模式可以維持,但人口紅利消退疊加人均壽命大幅延長和人口出生率下降時,就面臨撫養比下滑問題。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嬰兒潮人口逐步進入退休年齡,未來幾年撫養比將進一步降低,給養老金賬戶平衡和財政補貼帶來更大壓力。勞動人口流動導致的地域間失衡也是問題的重要方面,年輕勞動力流入地區養老金盈余較多,流出地區面臨入不敷出問題。
三、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原則
從代際的視角來看,解決養老金問題必須兼顧企業發展、長期人口結構和收入的年齡分配結構。勞動人口的生產勞動是物質、精神財富的根本來源,而企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生產的具體形式,養老金支出的根本來源是當期和跨期的勞動成果的再分配。開展再分配活動的底線是不能影響生產部門的產出,否則是竭澤而漁,未來收入的減少將加劇后續的失衡風險。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經濟換擋期,民營企業正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困難,減輕企業負擔成為社會共識,養老保險政策的調整應該充分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
從長期人口結構看,全面二孩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出生人口下滑趨勢仍未根本扭轉,育齡人口面臨的收入和養育成本約束增強,降低生育意愿。從長期來看,合理的人口結構是彌補養老金缺口的根本方法,扭轉人口是負擔的思維方式、鼓勵生育迫在眉睫。
在收入的年齡分配結構方面,偏向老齡人口的分配制度對人口結構產生不利影響,因為生育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持,而老齡人口占有資源卻缺乏生育的意愿和能力,育齡人口有意愿和能力卻缺乏經濟基礎,形成資源的錯配。日本是這一問題的典型,因為終身雇傭制和論資排輩的企業文化,日本年輕人口的收入被壓低,且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難以承擔婚育成本導致不婚、不育現象普遍,進一步惡化人口老齡化問題,企業活力不足、經濟發展停滯、利率低迷成為社會的長期困擾,日本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四、現有改革措施的評價
為了維護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收支等式的失衡需要采取措施予以糾正。現有的政策正在從多個維度嘗試緩解和解決資金缺口。養老金全國統籌不改變收支總量,但是能夠優化收支分配的地域結構,緩解局部失衡。社保基金投資股票市場,提高歷史結余的收益率,有利于增厚收益,同時將金融資源投入社會生產,有利于擴大社會總收入。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是對國有資本未來收益的貼現和轉讓,因為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該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未來財政收入的增長空間,劃轉比例存不可過高。
延遲退休改革在既定人口年齡結構的基礎上重新劃分勞動人口和非勞動人口,是緩沖撫養比下滑的直接方法。此項改革的難點在于不同職業類型統一退休年齡的合理性,對于從事管理、知識密集工作職業的人群,延遲退休年齡對勞動能力的減損有限,而對于從事體力勞動、操作性、事務性職業的人群,則容易產生能力不勝任的情況,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出現收入的斷檔期,需要完善相關制度提高企業雇傭高齡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參與率。
養老保險是社保中占比最大的險種,加強社保征收力度有利于提高養老金的實際繳納率。2018年國稅地稅合并改革方案明確,自2019年1月1日起社保將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國家發改委等28個部門發布聯合備忘錄,嚴厲打擊拒不繳納社保費、未如實申報社保繳費基數等失信行為。我國社保費率綜合水平較高,占收入的30%-40%左右,但普遍存在未足額繳納的情況。稅務部門掌握企業的薪酬支付數據,將堵上未足額繳納的漏洞,大幅提升實際征繳比率。以北京市2018年社保繳費為例,假設稅前工資水平為社會平均工資8467元,如果按照最低繳納水平,每月繳納五險為1611.76元,稅后收入6624.72元,若足額繳納企業、個人合計繳費比例按照41%計算,每月應繳3471.47元,提高115.4%,稅后收入4,950.66元,降低25.3%。并且未規范繳納社保的企業通常利潤率較低,對用工成本敏感,面對大幅提升的社保負擔和嚴厲的違規懲罰,可能會采用勞務合同方式用工予以規避,降低用工數量,甚至停止營業。此類企業提供的工資水平通常也較低,可支配收入的大幅降低和失業將嚴重影響員工的生活水平,采取勞務用工方式將使勞動者失去勞動合同法對其權益的保護。
拉弗曲線描繪了政府的稅收收入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當超過一定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會抑制經濟增長,使稅基減少,導致稅收下降,該理論的原理和結論同樣也適用于養老金。馬雙通過定量研究發現,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使員工工資與福利總量減少0.7%,降低企業雇用人數0.8%,從實證角度證明了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從短期來看,提高實際征收率能夠增加養老金收入,但考慮到對企業經營和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有較大可能會減少未來長期收入。希望管理當局仔細評估政策對企業和個人產生的影響,審慎制定合理的社保費率,為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
五、應對養老金缺口的政策建議
在多重條件的綜合約束下,降低養老金支付與繳納的相對比例,提高企業經營活力和生育意愿是可行的改革方向,具體措施包括:嚴控養老金支付增長,名義增長率和食品、醫療物價水平增長率持平可基本保證生活質量的穩定:參考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的稅率優惠,為小微企業設計差異化的養老保險費率,避免繳納負擔大幅增長;因為人均收入增長率大幅高于通貨膨脹率,可適當調低養老金基數逐年增長速度,使之略低于收入增長,同時還可以保持高于支出的增長率;為企業減稅,產生的財政赤字由貨幣發行彌補,適度提高通脹水平,在給定名義增長率之下降低養老金支出的實際增長率,而企業利潤和勞動工資可隨通脹水平同步提高,實現收支比例的提升;鼓勵生育,向育齡人口定向減稅,增加嬰幼兒看護服務供給,降低教育費用,扭轉新增人口減少的長期趨勢,為養老制度的長期可持續奠定基礎。
養老金缺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問題,必須充分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提高憂患意識。政府、企業、在職和退休的員工,應該顧全大局,共度時艱,為養老保險制度的長期穩定運行、經濟發展和民族的未來共同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