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溟
摘要:學校作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在校園傷害案件中如何承擔責任一直是學界及社會大眾關注的重點。我國法律規定了學校在校園傷害案件中的過錯責任原則,但判斷過錯的標準只能依據部門規章的相關規定。建議對校園安全管理進行立法,全面規范學校的安全管理責任。
關鍵詞:學校 校園傷害 法律責任
近些年,校園傷害案件時有發生,虐童案、校園暴力案、校園安全事故等等類型的案件不時見諸報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追究肇事者刑事、民事法律責任的同時,人們不禁會思考一個問題:在校園這樣一個較為特殊的環境下,作為獨立民事主體,學校應該在這些傷害案件中承擔怎樣的民事責任?我國法律在處理這一責任歸屬問題上遵循著怎樣的原則?
一、我國法律中侵權責任的歸則原則
根據《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我國法律中關于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一)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除非法律另有規定,任何人只有在侵害他人的行為中負有過錯,其才會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里的過錯既包括行為人故意的主觀狀態,也包括過失。這一原則規定于《侵權責任法》第6條。過錯責任的原則意味著受侵害人不僅需要證明侵害事實的存在、侵害結果與侵害人的行為有因果關系,還要證明侵害人負有過錯,不論這種過錯是否是侵害人故意的。
但在特殊情況下,由于侵害與受侵害雙方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法律特別規定由侵害方負舉證責任。意即受侵害人只需證明基本的侵害事實,而侵害人需要證明其在此侵害事件中不負有過錯,如果其不能證明則推定侵害人在侵害事件中負有過錯,從而承擔賠償責任。這就是過錯推定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均由法律明確規定,《侵權責任法》所規定的適用情形包括:(1)教育機構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損害的賠償責任;(2)非法占用的高度危險物致害時,所有人、管理人的連帶責任;(3)動物園的動物致害責任;(4)建筑物、構筑物等及其擱置物、懸掛物致害責任;(5)堆放物倒塌致害責任;(6)林木折斷致害責任;(7)窨井等地下設施致害責任等。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相對于過錯責任原則存在,是指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即便行為人對侵害行為不負有過錯,但法律仍規定行為人需要對侵害結果承擔賠償責任。這一原則規定于《侵權責任法》的第7條。無過錯責任的適用多是一些有高度危險性或者高科技的領域,比如產品責任、環境污染責任、民用核設施責任、高度危險物致害責任等,另外還有一些基于特殊關系的無過錯責任,比如監護人責任、雇主責任等。規定此類歸責方式主要是考慮到上述領域有較強的危險性和外部性特征,過錯侵害責任難以公平的分配各方責任。而基于特殊關系的無過錯責任乃是基于行為人所處地位而負有的特殊義務。
(三)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對上述兩種歸責原則的補充。是指在當事人對于損害的發生都無過錯且法律又沒有規定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下,依據公平的理念,綜合考慮雙方的損失與利益、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害造成的不利益。這一原則規定于《侵權責任法》第24條。《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一些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但在實踐中,這一原則有著更為廣泛的運用,在個別過錯難以確定的侵權案件中適用此原則也可以取得個案正義的良好結果。
二、校園侵害案件中的學校的法律責任
在《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學界對于校園侵害事件中學校需要承擔何種責任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觀點包括“監護關系說”和“契約關系說”。“監護關系說”家長將學生交付給學校實際上是讓渡了一部份監護權,學校與學生之間是監護與被監護的關系。而在校園侵害案件中,學校未適當的履行監護義務給學生造成傷害的自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監護人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承擔無過錯責任,所以依據這種觀點,在校園侵害事件中,不論學校方是否對侵害有過錯,都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有觀點就認為,“監護關系說”實際上混淆了學校和家長在與學生關系之間的不同之處,學校乃是實現國家普及教育政策的專門機構,其根本作用是實施教育而非監護,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同時,過分強調學校的監護職能只會在適用法律過程中產生混亂。
三、學校在校園侵害案件中的管理義務
根據上文所述,《侵權責任法》確立了校園侵害案件中學校的過錯責任原則,其中的過錯主要指學校未盡到教育及管理的職責,那么如何理解這一職責,學校發生怎樣的過錯才會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我們可以看一些審判案例中司法機關是如何認定的。在扶余市法院審理的王某與扶余市弓棚子鎮第二中學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一案中,原告王某與被告于某、徐某還有其他同學在班級窗下課間休息,被告于某、徐某互相打鬧,于某用手推搡徐某,徐某把在一旁站著的原告撞倒在地,致使原告受傷。法院認為,“學生于課間時在操場玩耍,雖不屬于正常的教學時間,但學校到對學生依然負有管理之責。學校應當安排老師或其他工作人員對學生在課間玩耍的秩序進行現場維護,保證學生安全,避免因哄鬧、推搡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對于學生在校生活期間發生推搡的危險行為,學校工作人員未盡到相應職責,未進行教育、告誡和制止”,所以扶余市弓棚子鎮第二中學應承擔賠償責任。
而在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山東建筑大學等與張金輝、顏秀勤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二審案件中,一審原告在校園內道路行走時被一審被告駕駛機動車撞傷。法院認為,“建筑大學作為校園秩序的管理者,對學校的安全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涉案事故的發生具有建筑大學管理欠缺方面的因素,建筑大學應對涉案事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在云陽縣人民法院審理的龔玉清與謝貝妮,云陽縣南溪鎮水市小學等健康權糾紛一案中,被告云陽縣南溪鎮水市小學通知原告到校為其孫子交保險費,原告行至學校操場上,被正在操場上玩耍的二被告撞倒受傷。法院認為,“云陽縣南溪鎮水市小學雖然制定了嚴格的門衛管理制度并在顯著位置予以張貼,但由于落實制度不嚴,導致校外人員在學生集中入校的時間段進入校園,應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在上述案例中,法院認為學校存在過錯的原因主要是未盡到相應的管理職責,從而造成了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而這種管理義務顯然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對學生正常學習活動的管理,也包括學生在正常學習時間外在校園內活動期間的管理,另外還有對學校內各項設施的安全、有效進行管理,甚至對外來人員的進入、活動同樣要進行管理。
在教育部2017年12月5日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中,教育部對校園安全管理責任的認定提供了相應的標準。主要包括十項要求:1.構建學校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形成以校方責任險為核心的校園保險體系;2.建立健全學校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采取切實措施,確保學校師生人身安全、食品飲水安全、設施安全和活動安全,使用校車的學校嚴格執行國家校車安全管理制度;3.制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預防和應對不法分子入侵、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落實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的有關要求;4.配備保障學生安全與健康的基本設施和設備,落實人防、物防和技防等相關要求,學校教育、教學及生活所用的設施、設備、場所要經權威部門檢測、符合國家環保、安全等標準后方可使用;5.定期開展校舍及其他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6.設立衛生室或保健室,按要求配備專兼職衛生技術人員,落實日常衛生保健制度;7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和安全、衛生教育宣傳櫥窗,定期更換宣傳內容;8.突出強化預防溺水和交通安全教育,有計劃地開展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教育,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技能:9.普及疾病預防、營養與食品安全以及生長發育、青春期保健知識和技能,提升師生健康素養;10.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師生應對突發事件和自救自護能力。
可以說上述《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所闡述的10項校園管理建設要求與校園侵害案件均息息相關,其較為全面的規范了學校的校園安全管理行為,為校園侵害案件的處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為學校的校園安全建設指明了方向。
四、對立法的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校園侵害案件中學校民事責任的認定,我國在法律層級上通過《侵權責任法》確立了學校的過錯責任原則,并通過對不同行為能力管理對象的區分,分別適用了不同的舉證責任原則。而在“過錯”標準的認定上,《侵權責任法》主要以原則性規范的方式進行了闡述,具體到學校管理的職責則由教育部或其他有關部門的部門規章加以調整。這種立法形式的好處在于既能在較高層級的法律上實現原則性規定的普遍性和權威性,又能兼顧在不同教育機構、不同情況下靈活適用的問題。但在具體案件的實務處理中,我們發現法院針對學校責任的認定往往較為籠統,對具體情形下學校是否盡到了管理責任只能由法官以自由裁量的方式認定,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在此具體問題上無法可依的現狀。因此,較為完善的《校園安全法》似乎就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一部獨立的《校園安全法》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規范校園安全建設,可以詳細的區分不同層級、不同性質教育機構的管理責任,也可以對不同情況學生的權利進行更好的救濟;其次,由全國人大以立法的方式進行規范有助于相應規則成為訴訟實踐中的正式法律淵源,讓法官在處理相應案件時有法可依,使審判更加公正、科學;最后,校園安全的立法有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正確的校園安全觀念,提升教育行業的安全管理水平。
對于校園安全建設,相對于立法層面的推進,更重要的還是全社會對校園安全給予足夠的重視,將保護師生合法權益落到實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校園傷害事件的隱患,還校園以安全、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