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榮霞

一、引言
近年來,會計誠信缺失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會計造假問題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引發了會計行業的誠信危機。美國的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因財務造假損失嚴重,我國的會計造假丑聞也是屢禁不止,從“歐亞農業”到“綠大地”等財務造假丑聞接連曝出,體現出企業治理存在的信用危機。針對企業誠信缺失,國內外學者從各方面分析了誠信缺失的原因,包括相關利益驅動,企業治理結構混亂,政府監管不力等等。政府及學者也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更新和修訂了法律法規,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規定,但會計造假事件仍舊頻頻發生。本文通過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系統分析造成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并基于此對企業會計誠信提出合理應對策略,希望能有效防范企業會計誠信缺失,提高企業競爭力,維護相關者利益,建立誠信社會。
二、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會計誠信問題的表現形式
1某些企業會計誠信缺失
企業誠信缺失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問題,從“歐亞農業”到“綠大地”,從“貝因美”到“海南亞太”,會計造假屢禁不止。企業財務造假久治不愈,2017年以來,證監會就對U家進行財務造假的公司發出了行政處罰處決書。包括雅百特、爾康制藥等在內的財務造假企業被證監會查處。雅百特公司違背會計誠信進行財務造假,在2015年至2016年9月之間,累計虛增營業收入、利潤分別約5.8億和2.6億,爾康制藥于2016年年度財務報中虛報財務信息,其中虛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29億和2.08億。通過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企業會計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在會計信息披露中虛減成本、虛增營業收入、虛列企業的總資產等,以此來實現企業的非法所得,達到既定經濟利益。
2.會計中介機構誠信缺失
會計誠信的缺失同時也表現為會計中介機構誠信缺失。大部分企業財務造假案例的背后,都與對其會計報表等相關信息做審計工作的會計師事務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國內鞍重股份假借九好集團進行重組,被認為是2017年備受關注的造假大案。事實的發生與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有著直接的關系,調查中發現審計機構利安達在審計九好集團2013年至2015年度財務報表過程中,出具了存在虛假記載的審計報告。通過分析有關案例發現,會計中介機構會計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聯合企業,編制虛假財務報告,審計程序不到位,出具虛假審計意見等,以此實現機構的經濟利益。
3.個別會計從業人員誠信缺失
會計誠信缺失不僅存在于在企業、會計中介機構,也存在于會計人員個體。在當前經濟環境及公司治理下,個人在工作中不能嚴以律己,踏實手頭工作。由于會計人員受企業管理層的管理,在工作中當個人意見與上級領導意見產生沖突時,因為害怕得罪領導,最終可能對自己造成影響,所以選擇隱瞞和掩蓋問題,幫助公司做假賬,導致數據失真。這就引發了道德危機,體現出了我國部分會計從業人員會計職業道德嚴重缺失。
(二)會計誠信缺失造成的危害
1.破壞市場經濟秩序
會計誠信缺失會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會計信息出現失真,將會直接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不過縱然國家統計署每年都會嚴肅強調要如實上報相關會計數據,但依舊存在信息不實的情況,從而造成各項經濟指標失真,影響國家的宏觀調控及相關財政政策的制定,造成相關政策法規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最終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由此可能引發不正當、不公平競爭的市場局面,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
2.損害相關者利益
企業會計誠信缺失將直接損害企業投資者、債權人等經濟利益。針對上市公司來說,相關監管部門一旦揭露其財務造假,新聞媒體就會進行全面報道,造成公司股票呈現出一種斷崖式的暴跌,這對于股東來說,幾乎是一種災難性的損失。對于債權人來說,會計信息失真將導致其失去正確預測被投資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另外,某些企業通過在財務報表上多列費用與支出,隱瞞真實利潤以逃避稅收,減少國家稅收收入,損害了國家及公眾利益。
3.影響會計人員自身
會計誠信缺失會影響會計人員職業發展,情節輕的將被吊銷會計相關資格證,不得再從事會計職業,情節較重的將處以罰款和相關刑事處罰。九好集團誠信缺失案例中,證監會對審計機構利安達進行處罰的同時,對簽字的兩名注冊會計師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10萬元罰款。受利益所驅使,會計從業人員非但沒有堅守職業道德底線,而且還聯合企業共同造假,做出違法的事情,長期以往會降低會計人員的可信度,破壞其良好形象,影響會計人員的職業發展。
(三)會計誠信缺失原因分析
1.會計造假成本低
會計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會計造假成本過低。企業是對其收益和成本進行權衡后的基礎上進行會計造假的。如果實施會計造假能給企業帶來一大筆收益,遠遠大于造假后被查處的成本,企業就會進行會計造假,因為不管怎樣保證了企業一定的收益。企業進行財務造假多半是在公司年報上動手腳,且非常隱蔽,因此被發現的概率非常小。
2.利益驅動
受巨大利益驅使,企業通過偽造會計信息,企業可以獲得投資者青睞、銀行貸款、逃避企業所得稅支出等相關利益;企業管理層、經營層可獲得職位提拔、薪酬增加、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會計職員同樣可獲得薪酬、職位、業績獎勵等方面的利益。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如果會計造假帶來的經濟利益超出自己職業道德范圍內帶來的利益時,會計人員就有可能會違背職業道德進行造假。
3.個別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滑坡
誠信是會計從業人員的首要堅持原則。我國當前部分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思想道德素質較低,在工作中不能依照規章制度辦事,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利用個人職務之便,非法挪用公司財產;有些會計人員受上級管理,對上級管理層偽造篡改的會計數據明知有假卻為了保全自己工作而不敢吭聲,認為無關自己的利益,避而遠之,從而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我國會計人員利益不確定性及不對稱性,造成一些會計人員要么急功近利,要么鋌而走險,嚴重失信。
4.法律制度不完善
學者從法律的缺陷來探究會計誠信問題,認為法制不健全導致失信成本低廉,政府監管能力不足和輿論監督不力,使失信者不能受到應有的懲罰,即使受到懲罰,其所付出的成本遠遠小于所得收益,促使越來越多會計失信問題出現。比如在九好集團的誠信缺失案例中,證監會對簽字的兩名注冊會計師只是處以警告處分和處以10萬元罰款。法違規行為處罰程度不夠,失信所負擔的成本過低會導致了一些財務人員甘愿以身試法,從而使負面影響擴大化,產生更多更普遍的會計造假現象。
5.監督部門監管不力
監督部門對企業的監管主要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由于企業內部審計、監督機構受企業所管轄控制,企業大部分經濟活動都是領導控制進行的,會計人員一般都是按照領導的要求和指示工作的。外部監督主要體現為政府和社會監督。我國財政、審計、稅收、工商行政管理等許多監督機關相互獨立,各自的監督職能不一致,彼此之間不能有效地銜接,相互間缺乏溝通與理解,未能達到良好的溝通配合進行聯合監管。從社會監督來看,法律所規定的企業接受注冊會計師審查取證的范圍有限,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的社會監督功能遠遠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三、會計誠信缺失的治理措施
(一)加強會計誠信的“自律”機制建設
1.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
企業會計工作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水平,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滑坡是造成會計誠信缺失直接原因。一方面企業要加強專業培訓,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培訓和業務學習,學習會計最新政策與制度改革、會計核算與計量等相關的知識、提升業務水平、加強自律意識、做好職責范圍內工作等;另一方面建立獎懲制度,對于會計造假的人員進行嚴格處罰,對于愛崗敬業、堅守原則勤懇工作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制度建設提高會計人員專業素質。
2.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對于企業來說,要完善公司治理和強化內部控制。科學的企業內部控制能夠極大地保障資金安全和周轉效率。調整企業管理結構體系,對領導的權利進行分化,增強監事會的作用,使其能夠在企業制定重大決策時,對領導者、管理層進行有效監督,保證企業決策制定的科學性。同時,完善企業法人制度,企業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建立委托代理關系,強化企業財務約束力。這樣不但可以避免領導者做決策時獨斷專行,也能夠減少領導干預會計工作,避免會計誠信缺失。
3.加強會計行業自律機制建設
加強會計行業自律機制建設能夠間接減少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有助于樹立良好的會計師形象,實現會計審計機構有效的社會服務、社會監督功能。國內外誠信缺失案例,不難發現,會計審計機構并沒有職責做好審計工作,而是伙同企業進行會計造假,因此,加強會計行業自律機制建設勢在必行。同時,會計行業自律組織委員會應充分發揮作用,全面建立會計行業自律體制,以行業誠信建設為主線,完善注冊會計師發的修訂,履行行業協會職責,對于違反會計師職業操守的會計造假行為,列入終身職業禁入內容。通過提升會計造假成本倒逼注冊會計審計師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利用專業優勢為企業做好服務,同時做好社會監督功能。
(二)加強會計誠信的“他律”機制建設
1.構建會計誠信評價體系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這是千百年流傳的經世名言。對會計從業人員來講,會計誠信缺失會影響自身的職業前途。對企業來講,會計誠信缺失會影響企業形象,進而損失經濟利益,不利于其興盛繁榮。因此,通過建立全國企業誠信數據庫,對于信用積分保持良好的企業,鼓勵投資人、銀行融資支持,對于違背會計誠信的企業,進行信用積分扣減,并進行相應處罰,超出限度之后直接列入失信企業黑名單。通過建立會計誠信查詢體系,政府就有了企業和個人的誠信檔案,對于促進企業個人誠實文明守信,建立會計誠信企業以及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也有著重要啟示。
2.健全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和完善,使得部分會計行為缺少約束,僅依靠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難以有效控制會計造假行為。近年來,我國對多項會計法律法規及相關條例逐步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對推進企業和個人會計誠信建設初步起到了積極作用。國家有關部門應針對市場經濟運行的特征,總結近些年來企業和個人會計造假的案例,分析其造假的具體表現,造假原因其等一系列實際情況,及時對相關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進行補充與修訂,制定出詳細又具體的與會計工作相配套的法律實施細則,明確相關法律法規的處罰實施標準,使得會計工作在法律規范的威懾力和約束下得到綠色健康發展。
3.加強會計誠信問題的政府監管
政府應當加強會計誠信問題的監管。政府監管部門存在無作為、少作為的法律責任問題是造成監管不力的主要原因。國家財政、審計、稅收等監督機關代表國家利益行使企業監督的權力,應該不負國家和民眾的重托,依照法律及有關規定認真履行好監督職責,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理解,聯合監督,協調配合做好會計誠信的監督工作。實現會計誠信檢查制度化和規范化,嚴厲懲治會計失信行為,實行有假必罰,有假必打。并且加大對造假單位負責人的追責,讓他們不敢再鋌而走險做出違法亂紀的行為。
4.加大會計誠信缺失的懲處力度
目前對會計誠信的稽查力度和稽查范圍遠遠不夠,會計造假的成本低廉,違法責任輕微,故會計造假行為屢禁不止、大有愈演愈烈的勢頭。加大會計誠信缺失的懲處力度,能夠提升會計造假成本,讓造假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使其因會計造假形成的違規成本遠超過造假所獲得的收益,如此能夠迫使企業誠信經營,中介機構誠信提供服務,會計從業人員誠信做好工作。
四、結語
誠信是人的立足之本,也是企業的發展之基。當前普遍存在的會計誠信問題不但給企業帶來了嚴重損失,同時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損害了國家利益,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論文最后提出了要從健全會計誠信自律與他律機制兩方面來對會計誠信缺失進行防范與管理。相信通過不斷完善我國會計法律法規建設,健全企業管理制度等措施,我國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會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