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崇哲
摘要:隨著當前國資改革的持續深入,國有企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高潮迭起,國有企業活力與動力得到充分的釋放與此同時,這也對“管資本”新時代的財務管控范圍、方式、手段等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針對當前背景下,國有施工企業財務人員面臨“全面預算管理、資金集中管理、財務風險預警、內控制度建設和財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新情況與新要求。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 管資本 財務角色轉換
一、引言
隨著當前國資改革的持續深入,國有企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高潮迭起,國有企業內部對市場的反饋能力逐步增強,主動追逐市場需求的動力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這也對“管資本”新時代的財務管控范圍、方式、手段等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如何適時轉變財務監管機制,借力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提升國有企業內部與財務管理,是當前國有施工企業財務部門面臨的新要求。
按照當前國資改革意見,已經明確提出加強對國有企業的多方面、多部門的監督,避免國有企業決策層權力過于集中,使國有企業的重大決策全過程處于監督之下,對負債率較高的投資類業務、風險較高的金融業務等部門及崗位重點監督,通過財務基礎管理、重大財務事項監管、財務風險管控等,促進國有企業持續發展的預算管控體系,防范重大財務風險的監督體系,推動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不斷補充、完善和提升,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財務監督體系。針對當前背景下,國有施工企業財務人員面臨“全面預算管理、資金集中管理、財務風險預警、內控制度建設和財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新情況與新要求。
二、國有企業改革背景
(一)國有企業穩步推行多元化改革
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要求,按照國資委的統一部署,在充分尊重并適應市場的前提下,國家著重強調國有企業不斷優化資本結構、合理拓展市場規模、逐步增強市場競爭力,要求國有企業注重提升自身的企業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并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要求,提升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加快國有企業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支持民間資本入股國有企業,并鼓勵民間資本對入股的國有企業進行控股,以便充分調動市場能動性,同時也支持國有企業根據市場拓展需求、投資業務需求等以多種方式入股私有企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優勢和資源優勢,使入股的民營企業更好適應市場逐步的做強做大。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根據“十九大報告”要求,國家逐步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經濟資本結構逐步調整,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國有企業逐步完成行業內、跨行業的兼并、重組,有效避免市場風險,國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有效提高了企業效益和利潤,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立健全了國有資產監督體系,完善了相關預算的制度,強化了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力度,細化了對國有企業監督過程中的責任清單,對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實行審計全覆蓋。
(三)國有企業財務工作要求的轉變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正在穩步有序的推行,為了給民營企業提供更加良好的投資空間和市場氛圍,拓展民營企業市場活力,拓寬民營資本投資國有企業渠道,國家以服務者的姿態迎接民間資本入股國有企業并參與國有企業管理,國有資產的管理方式逐步由“管企業”向“管資本”轉化。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主導方面已經不是“國有企業”自身,而是在國家層面推進國有資產實現形式的資本化;國有企業再改革的命題不是政府機構“如何改進對國有企業的管理”,而是由“管企業”轉為“管資本為主”,國有企業財務工作也將不再是僅僅處理單一資本的國有企業的日常財務工作,還需向服務于股東的角色轉換,在角色轉換同時又要掌握上市企業知識和技能,做好風險防范,確保國有企業增加活力的同時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
三、國企改革背景下的財務角色轉換
(一)思想上的角色轉換
1.財務工作痼疾難除,企業活力降低
隨著經濟體制轉型,政府管企業的體制受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為改變“政企不分”,政府也曾試圖在企業法、管企業的體制框架內找到一種“管而不死、放而不亂”的“度”,但多次嘗試并不成功。
近十多年來,政府做為國有企業的出資方,一直不斷加強對企業管理思想上的“滲透”,視企業做為法人個體的事實于不顧,過分強調企業的“等級”,根據企業的出資方,對企業進行論資排輩、區別對待,導致企事業單位混為一談,以至于政府為不同國有企業服務時也帶著有色眼鏡,銀行為不同國有企業提供貸款時也采取雙重標準。政府有時過分強調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強行把政府的考核目標下達到國有企業,在企業運行過程中,政府強調自己是出資方,過分干預企業人事任免,導致企業經營日漸僵化,無法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缺乏市場敏感度和反應能力,直接導致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面對如此境況,國有企業深感無奈,國有企業財務人員也是倍感糾結。
2.“管資本”推行,解封僵化思維
政府對國有企業的過分干預、不肯“放手”,是政府視國有企業為自己財產,希望國有企業在自己的指導下“健康發展”的思想作怪,尤其我國的國有企業經歷過政企分離的改革,許多政府人員視國有企業為“后花園”,思想上誤認為國有企業不是市場中的獨立個體,不愿意讓其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希望對國有企業保護起來、干預起來,最終導致國有企業體制日漸僵化,難以充分適應市場競爭。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企業制度,實現公司的獨立地位和自我治理,國有企業的“轉制”就是由企業法規范轉向由公司法調節;政府要擺脫“管企業”的糾結,就要落實管資本為主,推進頂層國有企業的整體改制,從企業法變軌到公司法,從行政隸屬關系轉變為股權關系,國有施工企業財務人員更是要從僵化的固定的國有企業財務角色,向面向市場化、充滿競爭和淘汰的財務角色轉換,逐步建立為股東服務的市場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