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摘 要:河南省現代服務業起步較晚,伴隨產業結構轉移與發展,人均GDP遞增,為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但同時由于種種歷史問題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較慢。本文從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現實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的創新發展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河南省;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研究
一、供給側結構改革與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的關系
河南省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近年增長相對較快,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問題,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中實現服務業轉型升級,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單純地對服務業產業結構進行簡單調整,而是要實現服務業產業資源優化整合、供給與服務方式轉變以及生產方式改革等多方面目標。其本質在于促進服務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同時從供給側與生產端入手優化服務產品供給、穩定服務市場、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最終建立起現代化服務業。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具備宏觀產業格局視野,通過機制改革與機制創新促進服務業的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提升,在實現綠色生態發展的同時,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二、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服務業經歷了“循序漸進”的變革過程,從放寬相關服務行業的價格管制,到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特定服務行業領域,再到完成國有服務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使河南省現代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1.現代服務業在GDP和第三產業中的比重逐年攀升
首先,河南省現代服務業規模逐年遞增。從2005年的886.76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705.86億元;從結構上看,在GDP和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5年的8.38%和27.22%分別上升到2018年的15.47%和40.31%。其次,現代服務業吸納勞動力就業能力顯著,其從業人員從2005年的210.7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412.18萬人。
2.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居于全國中下水平
2018年,河南省GDP全國第五,接近5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全國排名第七。2018年全國服務業對GDP的貢獻增長貢獻率達到60%,而河南省服務業占GDP比重不到45%,現代服務業占GDP比重更低,跟河南省目前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地位極不匹配。尤其是在生產性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領域,河南省的步伐較慢,嚴重制約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二)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基礎薄弱
縱觀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有直接的聯系。2018年,河南省人均GDP達到7600美元,現代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傳統服務業比重依然高于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落后,發展緩慢。
2.現代服務業創新能力不足
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在要素投入和創新驅動方面依然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中較多地依賴土地、設施和裝備升級等物質要素的投入,而忽視了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品牌建設等創新要素的投入;同時,與經濟發達的省份相比,在現代服務業發展所依賴的知識、信息以及高素質人力資源等要素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特別是在人力資源方面,金融、研發、創意、管理咨詢、會計法律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面臨中高層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
三、河南省現代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路徑
(一)突出結構優化,構建服務供給新體系
以滿足需求為導向,通過消費轉型升級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主導產業,著力培育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會展服務、服務外包、居民家庭服務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房地產等傳統產業。
1.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物流體系,強化鄭州國際物流中心地位,推動物流園區建設和專業物流發展,促進物流與制造、商貿聯動,增強物流支撐服務能力。壯大金融主體,強化金融集聚,增強金融創新和服務能力,擴大融資規模,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開展試點示范,強化應用普及,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信息服務滲透融合能力。加快全域旅游、鄉村旅游和智慧旅游發展,壯大數字傳媒、創意設計、現代演藝、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規模,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2.培育新興產業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延展科技服務鏈條,積極發展與制造業聯系緊密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節能環保等服務,提升科技服務專業化水平。重點發展人力資源、廣告和法律咨詢服務,提升商務服務能力。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積極發展第三方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建成中國中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
(二)突出創新驅動,培育服務供給新動能
1.強化創新能力建設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發展,將創新滲透到服務供給各領域、各環節,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技術創新網絡,加強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文化產業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鼓勵服務業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強研發團隊建設,做大做強一批科技服務企業和機構。
2.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積極發展平臺經濟、創客經濟、跨界經濟、分享經濟等新型服務模式。推動供應鏈物流發展,支持物流企業向多式聯運經營人、物流集成服務商轉變,擴大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業務規模。培育一批互聯網金融龍頭企業,支持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鼓勵發展風情小鎮、房車露營、精品民宿等旅游休閑消費新業態。推廣“電子商務平臺+社區智能便利店+集成網絡終端”社區商業模式,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推動住宿餐飲業發展綠色飯店、主題酒店、有機餐飲、中央廚房、農家樂等新型服務模式。
3.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
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在服務領域普及應用,豐富基于移動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和虛擬、增強現實的服務產品,開展交通物流、商貿流通、網絡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培育一批智慧型健康醫療、養老、旅游、教育示范企業和項目。引進和培育一批大數據龍頭企業,在交通物流和農業糧食領域開展大數據創新示范。
4.提升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
推行服務企業資源利用全過程管理,開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務業節能節水改造,鼓勵使用新能源材料和節能產品設備,推動服務設施用地集約利用。鼓勵交通物流、商貿流通等行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運輸工具,推廣集裝單元化技術和甩掛運輸、共同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模式。
5.加強服務業質量和品牌建設
實施質量提升和品牌發展戰略,鼓勵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和河南省名牌產品,培育打造一批服務馳(著)名商標名牌、中華老字號和示范企業。推進實施“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建立完善服務業重點行業和新興領域標準體系,積極申請開展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建立服務質量統計監測與顧客滿意度評價體系,開展金融、旅游、電信等領域服務質量滿意度調查。
(三)突出跨界融合,擴展服務供給新領域
1.促進服務向制造滲透
實施生產制造環節效能提升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務企業與制造企業聯合,打造“服務+制造”、“平臺+模塊”的網絡化協同生產服務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工業電子商務、工業云計算、工業大數據等融合平臺。推動工業設計創新,建設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和示范園區,積極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定期舉辦工業設計大賽。深入開展“豫貨通天下”等服務對接、產品對接和信息交流活動,促進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
2.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
推動制造業企業基于互聯網開展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開展故障診斷、遠程咨詢、呼叫中心、專業維修、在線商店、位置服務等新型服務。在鋼鐵、有色等原材料行業推廣“多品種、小批量、準時化”定制服務生產方式,推動服裝、家電、家具等消費品行業實施大規模定制生產,培育10家左右規?;瘋€性定制示范企業和一批精準化定制服務示范項目。
3.加快服務業與農業融合
圍繞種養業發展,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鼓勵農業共營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業創客空間、休閑農業等融合模式創新。引導平臺型企業與農產品優勢特色產區合作,推行線上線下農產品流通模式,開展生鮮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試點。支持發展功能復合型農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一批農業生態觀光園和市民農園。
(四)突出開放帶動,打造服務供給新優勢
1.加大服務業轉移承接力度
依托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開放平臺,重點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地區總部和區域性研發、物流、銷售、結算、后臺服務中心及采購培訓基地,提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加大引技、引智力度,吸引戰略投資者和行業龍頭企業來豫發展。推動豫商、豫籍人才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2.拓展服務業開放領域
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跨境支付、物流快遞等支撐體系,建設跨境電商平臺和保稅商品展示交易平臺,開展平行進口汽車等試點,支持在試驗區內注冊的符合條件的中外合資旅行社從事除臺灣地區以外的出境旅游業務,積極引進外資醫院開展高端醫療服務。
3.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支持中歐班列(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等品牌化發展,建設出口產品海外倉,開辟加密中歐班列(鄭州)至盧森堡、漢堡等線路,構建聯通全球的物流大通道。支持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及國內主要經濟區建立商貿物流、旅游等合作聯盟。加快文化走出去,力爭建成6個省級文化出口基地,培育10家國際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和1—3個影響力強的國際文化交易平臺。
(五)增強服務供給新支撐
1.提升服務業“兩區”發展水平
提升商務中心區生產服務功能,推動特色商業區特色化、專業化、集群化發展,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以引聚金融服務、科技研發、商務中介等機構為重點,培育80棟稅收超千萬元商務樓宇。以挖掘特色、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為重點,打造30條文化體驗、特色商業、休閑旅游精品街區。
2.規劃建設服務業專業園區
在區域性中心城市、產業集聚區及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科技、文化創意、服務外包、養老健康、專業交易市場等服務業專業園區,建立部門聯動推進機制,加強園區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推動企業、項目入駐和產業集群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彪.現代服務業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改革[J].南京社會科學,2016,(05).
[2]李輝.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對策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7,(02).
[3]王思語,林桂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我國服務業發展思考[J].國際貿易,2017,(03).
[4]路紅艷.推進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J].中國國情國力,2017,(03).
[5]查煒.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路徑[J].改革與開放,2018,(08).
[6]來有為、蘇愛珍:中國現代服務業差距何在[J].科學決策,2004,(07).
[7]劉重.現代服務業發展與預測[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8]劉志彪.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決定因素與政策[J].江蘇社會科學,2005,(06).
[9]李原.關于我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幾點思考[J]. 經濟問題,2006,(06).
[10]楚明欽.產業發展、要素投入與中國供給側改革[J].求實,2016,(06).
作者簡介:
高 ?博(1982-),男,河南省信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