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翔
摘 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日益增長的公眾需求和政府公共服務供給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滿意度。為探討市政公共服務中民眾滿意度,以及提升民眾滿意度的策略,本文運用民眾滿意度調查的方法,通過調查分析,從基本要求、民眾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三個方面提出建議,為提升市政公共服務中民眾滿意度提供工作思路。
關鍵詞:公共服務;民眾滿意度;民眾參與
從公共服務的供給視角來看,民眾的滿意度受到公共服務供給和民眾需求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公共服務供給與民眾需求之間存在三種關系,一是公共服務供給不能滿足民眾需求,即供給不足;二是公共服務供給超出民眾需求,即供給過剩;三是公共服務供給恰好滿足民眾需求。前兩種關系為總量非均衡關系,后一種關系為供需均衡關系。當供需均衡時,民眾滿意度最高。
公共服務供給與民眾需求出現的不均衡,通常為供給不足,而供給不足的原因有多種,一是及時有效了解民眾需求,但受限于公共服務資源有限,依然無法滿足民眾實際需求,即市政公共服務供給的增長相對民眾需求的增長較為滯后;二是政府對民眾實際需求的了解不全面、不到位,致使公共服務供給偏離了實際需求;三是民眾需求的心理預期與公共服務供給的現狀存在較大的偏差,也可理解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造成的心理預期的偏差。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民眾對市政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因此對民眾滿意度進行調查,發現其問題癥結,對提升民眾滿意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一、市政公共服務中民眾滿意度調查
(一)民眾滿意度衡量指標
在針對民眾滿意度的調查中,為確保民眾回復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滿意度衡量指標的構建需遵循客觀性、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具體指標如下。
1.宏觀因素
義務教育服務、娛樂和文化服務、社會保障服務、交通服務、公共安全與環境。義務教育服務包括義務教育服務質量、滿足孩子發展需求程度、收費與師資;娛樂與文化服務包括公共娛樂場所提供、健身設施提供、社區服務、文化設施提供等;社會保障服務包括保障水平、覆蓋面、醫療服務、醫藥價格等;交通服務包括公共交通擁擠程度、公交硬件設施、公交服務水平、交通路線等;公共安全與環境服務包括社會治安、城市衛生、民警服務、食品安全、居住環境等;
2.微觀因素
1.服務效率、服務管理、服務環境、服務態度、行政人員素質、信息化水平。服務效率包括行政成本、機構設置、辦事效率等;服務環境包括布局、整潔、交通便利等;服務管理包括服務監督、投訴率與應答、依法行政等;服務態度包括主動交流、禮貌用語、反饋溝通等;行政人員素質包括著裝儀表、業務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信息化水平包括在線服務、在線事務處理、在線信息發布、在線交流等。
(二)滿意度調查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設計流程為:確定所需信息→確定問卷類型與問題內容→確定問題措辭→確定問題順序→問卷測試→問卷確定。在問卷設計完成后,以我市城區民眾為調查對象,采用委托發放的方式,在3個月時間內,按照年齡階段、性別結構、學歷結構等因素,共發放1000分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847份,有效回收率84.7%。問卷回收后進一步篩選,檢查問卷答案的完整性,剔除隨意作答的問卷,保留答案明確的問卷,之后進行統計分析。滿意度采用1—5分制,1—5分,分別表示“不滿意”“不太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非常滿意”。
(三)結果分析
1.微觀因素方面
滿意度最高的指標為服務環境中的整潔程度,滿意對最低的為服務態度中的反饋溝通。滿意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服務環境、信息化服務水平、行政人員素質、服務效率、服務管理、服務態度。從具體指標來看,硬件方面的指標滿意度較高,而軟件指標的滿意度較低,尤其是服務態度與服務管理兩個方面,比如反饋溝通、主動交流、服務監督、投訴應答、業務素質、辦事效率等,由此可見,公共服務的態度與素質需要提升。
2.宏觀因素方面
滿意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公共安全與環境、交通服務、娛樂和文化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義務教育服務。社會治安與公共交通的滿意度較高,而食品安全、醫療相關服務與藥品價格、義務教育的各項指標等,民眾滿意度較低,醫療、衛生與教育也是民眾關注較多的方面,對這方面的不滿意說明這方面的公共服務還需進一步提升。
二、民眾滿意度提升建議
(一)明確市政公共服務基本要求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中,需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號召,要以民眾需求為導向建設服務型政府。在具體工作中,要加快職能轉變,樹立服務意識與“以民為主”的意識,通過不斷提升服務意識來提高民眾滿意度。
政府需加快建立由公眾參與的政府咨詢制度,建立健全專家咨詢機制,積極支持相關的民間咨詢機構,拓寬人民群眾的反饋渠道,并主動提高反饋效率,建立健全咨詢決策信息系統。要建立溝通反饋機制,提升服務態度,強化日常反饋溝通渠道建設,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開通“24小時自助式服務”等。建立切合民眾需求的政府回應機制,強化互動性與監控性措施建設。
(二)強化公共服務中民眾參與
政府必須做到“以民眾利益”為出發點,鼓勵民眾參與公共服務,賦予民眾一定的監督權。充分發揮群眾自主建設,積極鼓勵和引領民眾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發揮民眾積極性,真正實現公共服務的平等化、平均化。要建立公眾表達的渠道,并保持渠道暢通,比如政府可允許民眾建立民眾協會,合法表達公共利益需求,政府對協會進行合理的指導。民眾以協會的形式參與公共服務,與政府建立平等溝通,這有利于使公共服務體現民眾的意愿。此外,還應建設合理反映民眾需求的機制,提高公眾組織化程度,廣泛收集民眾意見,并將這些意見用于市政公共服務優化建設中,從而提升民眾滿意度。
(三)加強市政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建設
首先,政府應結合實際情況,從服務市場的視角出發,建立多元主體形式,廢除公共服務行業壟斷,允許社會主體參與,政府把關。事業單位需體現自身重要位置,實現服務與管理的雙重性質,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尤其是醫療衛生與教育單位,應不斷改進服務,增大公共服務供給,以滿足民眾的實際需求。
其次,政府應確立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政府的主體職責,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處在主體位置,市場則起到輔助作用。因此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公共服務基本體系,健全公共服務提供系統,建立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責任制,盡可能的滿足民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最后,促進大量供給主體參與到公共服務中去,應該在公共服務供給中加入非政府組織以及市場營利組織,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公共服務,以滿足不同需求的民眾。此外政府還應主導建立一個競爭機制,形成多主體共同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佃利,宋學增.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實證研究——以濟南市市政公用行業的調查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09,(06).
[2]沙魯軍.談市政公用行業應建立以公眾滿意為導向的服務管理[J].中國外資,2011,(19).
[3]任麗慧.呼和浩特市市政公共服務滿意度評價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21).
[4]李永生.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居民滿意度測評體系構建分析[J].領導科學,2017,(06).
[5]余蓉,李軍.地方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公眾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J].現代商業,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