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稀婧 彭雪梅
◆摘 要:本文從德育目的、德育過程、德育方法、德育內容、德育評價對盧梭的教學思想進行全面分析,提出學校德育應注重兒童的自身需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適應身心發展階段、改革評價方式。
◆關鍵詞:盧梭;德育思想;學校德育
一、盧梭的德育思想
盧梭是位劃時代的教育家,其德育思想極具革命性與實踐性。本文從盧梭德育思想中的德育目的、德育過程、德育方法、德育內容及德育評價進行淺析。
(一)德育目的
盧梭認為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自然人,即身心和諧發展的“自然人”,是不受傳統教育壓迫的人,是不需要依附任何社會地位,能夠在任何環境下生存的人。《愛彌兒》中指出:“一個人要能夠在自己地位發生變化的時候毅然拋棄那種地位,不顧命運的擺布而立身做人,才說得上是幸福的。”盧梭要培養的是自然人,是社會的一員,是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不為任何其他的權威所控制的人。可見,盧梭的德育目的中突出了兒童的主體性,重視個人價值。
(二)德育過程
自愛是盧梭德育過程的起點,兒童關注的首先是他自己。當兒童的感官發育成熟,他們就會設身處地地為他的同類著想,從而獲得一定的移情能力,自愛的外延也隨之得到擴展。一旦自愛的外延擴大到愛別人,自愛也就實現向美德的轉換和升華。他甚至教育學生學會愛自己的敵人。可見自愛的外延非常廣闊,不僅包括自己,而且包括全世界的人。因此盧梭提倡的德育過程是從自愛到愛自己親近的人,最后擴展到愛自己的同類
(三)德育方法
盧梭提出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法,第一,反對當時德育灌輸的方法。灌輸式的方法既妨礙了體力的發展,還容易讓學生學會逃避、虛偽、騙人的惡習。第二,實際行動比口頭訓斥更易于讓兒童接受。口訓不利于學生獨立的思考,只有因為他們自身不良行為所產生的后果才會使兒童更不易忘記。第三,構建良好的家庭的氛圍。良好的家庭氛圍能讓兒童養成優良的品格。第四,德育要依靠實踐。盧梭強調要以行動去教育,在書本和言辭中兒童是學不到東西的。因為說過的話易忘,但對別人所做的和自己所做的卻能夠刻骨銘心。最后,德育方法要因材施教。每個兒童都應有適合他的最佳德育方法。
(四)德育內容
德育要根據兒童年齡與知識儲備來選擇,不要選擇高深的德育內容。德育的內容應避免過于完整,否則會剝奪兒童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五)德育評價
不要用各種各樣的道德標準簡單判斷兒童是好是壞。盧梭深信只要受到良好教育,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品德良好的兒童。德育評價不能只以兒童的言語為標準,因為兒童的理智還未發育成熟,他們是以解決眼前問題為出發點的。一種品德是否已經具備,要看他的心靈是否已經真正領會,只有心靈的道德才是道德。可見,盧梭的德育評價已經包括德育的結果和過程兩方面的內容。
二、盧梭德育思想對學校德育的啟示
盧梭的德育思想對我國學校德育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我國德育要更多注重兒童的自身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國學校德育過重注意人的社會性,強調人的責任和義務,而忽視人自身的價值和人的主體性。因此,德育目的設置過于政治化,容易導致學生對學校所設的德育課也容易產生反感。
學校的德育過程應循序漸進和逐步深入。我國學校德育過程的安排存在著一定不足:中學由于高考,一味強調智育,置德育于不顧;大學卻還要進行基本公德習慣的教育。德育過程安排的不合理,是學校德育實效低下的原因之一。德育過程應是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從自愛到愛自己的親人,最后到愛自己的同類的德育過程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起點與終點倒置,德育就容易流于形式。
學校德育方法應針對學生的特點。要因材施教,重視德育實踐。灌輸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傳授,學生被動接受,學生掌握了道德知識,但這些知識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學生的整個道德生活非常被動。當前學校德育中,灌輸方法占了很大比例,德育實踐所占的比例太小。要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理解和生成德育觀念,不僅知道和懂得德育常識,而且要在實踐和生活中實施,實現知行合一。家庭的德育功能雖沒有盧梭說的那樣強大,但家庭在學生品德培養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力量統一起來,德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改革學校的德育評價方式。學校目前主要是采取單一的考試方式,以分數作為評判學生品德的標準,這種德育評價方法以學生擁有的德育知識來衡量學生的道德水平是不合理的。盧梭的德育評價標準涵蓋言語、行為、心靈各個方面,用發展的眼光對學生的品德進行評價,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德育和智育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學校對其采取的評價方式和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學校在評定學生的品德時,要綜合學生的德育常識、平時的行為和內心想法三方面因素,用一方面因素作為標準,容易造成錯誤評判。德育評價與知識評價相比,應該更加側重于學生平時行為和內心想法兩個因素的考核。德育評價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來記錄學生和教師在自然情景中發生的行為,使評價具有個性特征,采取檔案袋評價方式,通過一個階段有目的、有計劃地記錄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收獲,即知識上的收獲,行為上的進步以及心靈上的啟迪。這樣能夠清晰地看到每個學生德育的進步程度,從而為每個學生以后的德育提供意見,也能促進學校德育整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88.
[2]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44,276,277,305,336,90,333,329,315.
作者簡介
王稀婧(1994—),女,四川成都人,西華師范大學公共外語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與教學論。
彭雪梅(1993—),女,四川遂寧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