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俊
檔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真實記錄,是人們保存、傳承創新文化的重要載體。2018年機構改革后,檔案館作為文化公益性純事業單位,在新形勢下更應抓住機遇,積極拓寬檔案文化發展思路,大力推進檔案文化建設,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做出貢獻,充分發揮檔案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和資政育人作用。
1 加強檔案館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1 加強檔案館文化建設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檔案是文化的母體,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載體,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資源。檔案自信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源于檔案特有的歷史憑證和文化價值。文化自信是檔案自信的統領,檔案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組成部分。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為檔案工作者樹立檔案文化自信,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服務民生實踐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對弘揚檔案的文化價值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體現。
1.2 加強檔案館文化建設是文化傳承的依托和保障
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璀璨綿延,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成就積淀而成的,這種積淀離不開古代文化的傳承,而傳承就是檔案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必須依托檔案。檔案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原始真實記錄,是社會發展的歷史憑證,是文明賡續的基因密碼。也正因為有了世代相傳的檔案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才有依托,才有保障。
1.3 加強檔案館文化建設是新時代檔案工作的價值取向
檔案館工作不能像過去只停留在文書檔案層面,僅僅開展分類組卷、裝訂保管、查閱利用等基礎工作。新時代檔案工作只有抓住國家文化建設的良好發展機遇,努力做好思路創新及工作方法創新,挖掘實物檔案蘊含的文化價值,精心布展,將檔案的文化內涵用較為直觀方式豐富多彩地展現給人民群眾,把檔案館建設成社會公眾認識和體驗璀璨文化的橋梁和紐帶,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資政育人的文化功能是檔案館建設的價值所在。
2 當前檔案館文化建設的制約因素和瓶頸
2.1 對檔案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長期以來,社會上對檔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人們對檔案文化及其價值的認識較為淺表。認為檔案工作就是保管性的工作,只要不丟失,不泄密,能應付外調、查檔就行了。談到檔案價值,首先想到的是查閱和作證。檔案的文化價值和檔案館的文化屬性并未得到社會認同,沒有將檔案館與文化聯系起來。檔案的文化形象在社會中還未完全樹立。
2.2 檔案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目前有些地方檔案館建設滯后,功能不齊全,工作環境缺乏文化氛圍,大多數縣區檔案館室陳舊老化,場所面積不足,消防設施、安保措施達不到規定標準,制約著文化功能開發。如隴西縣檔案館總建筑面積僅858平方米,為1987年建成。《檔案館建設標準》(建標〔2008〕51號)規定,縣級一類檔案館建筑面積為4600—6800平方米,縣級二類檔案館建筑面積為2600—4600平方米。隴西縣總人口52.92萬人,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館藏檔案目前18萬卷(因庫房面積受限近5年文書檔案基本未及時進館),預計未來10年檔案數量將達到25萬卷。因此隴西縣理應按縣級一類標準規劃新建檔案館。隴西縣目前正在實施的檔案館改造項目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雖已接近原有面積的3倍,但遠不及《檔案館建設標準》規定,制約著檔案館文化展廳的布置和文化功能的拓展。類似問題在周邊其它縣區較為普遍。
2.3 檔案館人才資源不足
長期以來,檔案管理工作被視為人們心目中的清閑之地,絕大部分人員所學專業與檔案工作不對口,非專業人員“半路出家”,沒有經過專業的檔案管理系統學習,人才素質良莠不齊。同時現有人員年齡老化,受編制限制新人員進不來。由于缺乏理論基礎,檔案工作往往停留在文書檔案的組卷裝訂、掃描保管等淺表層面,無法深入開發檔案的文化功能。人才資源不足成為檔案文化建設的瓶頸。
3 加強檔案館文化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3.1 提高認識,科學規劃,加強檔案館基礎設施建設
檔案管理者和決策者應充分認識到檔案工作是黨和政府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事業,把檔案館建設納入當地社會事業發展長遠規劃,就當前來說,至少應納入“十四五”規劃。就隴西縣而言,應以莫建成藝術館、隴西縣文化藝術中心(十館)城市規劃為契機,將縣檔案館建設規劃其中,把檔案館建設成為和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一樣的當地標志性文化設施。參照《檔案館建設標準》(建標〔2008〕51號),規劃建設6000平方米以上的新檔案館,為未來開發檔案文化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和空間。
3.2 統籌謀劃,引進培養,加強檔案人才隊伍建設
要打造檔案文化產品,需要熟悉檔案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支撐。這樣的人才不僅要有檔案專業知識,熟悉檔案業務,還要有其他學科如歷史、文學、廣告設計、攝影、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構建以能力建設為核心、檔案文化需求為導向、知識更新為主線的人才培訓體系,建立相應的人才培訓、競爭、獎勵機制,拓寬檔案工作者的知識面,提升檔案工作者的能力,建設高素質的檔案人才隊伍是當務之急。必要時應打破編制等限制,實時引進檔案專業人才,或通過事業單位招考等途徑選拔優秀的專業人才充實到檔案人才隊伍中來。
3.3 挖掘資源,突出特色,營造濃厚的檔案文化氛圍
利用館藏老照片、書畫檔案等建立文化走廊,塑造人文環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通過整體設計,讓檔案工作者在富有檔案行業特色的文化環境中受到啟發和熏陶。在醒目位置設置行為準則、道德規范標語牌,集中反映檔案工作者應有的道德、素質、精神、作風和形象,充分展示檔案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銳意進取的良好形象,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逐漸提高檔案部門的知名度,擴大檔案文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3.4 全面收集,精心布展,提升館藏檔案的文化內涵
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轉變,人們對檔案的認識逐步著眼于它的文化性。面對社會對檔案文化需求的不斷高漲,檔案館應將接收檔案范圍擴大到文化性檔案,使更多的富含文化元素的檔案能夠收集進館,以豐富檔案文化資源。在收集內容上,要加強對當地的地貌物產、名勝古跡、風土人情、著名人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具有社會文化價值的檔案的征集力度,拓展文化積累的層面,增強檔案館文化含量。如隴西縣檔案館布置并開放了隴西籍留美博士羅錦堂學術陳列館,正在規劃建設的威遠樓北宋古建筑陳列館、隴右大家王了望專題陳列館、隴西名人書畫陳列館、隴西改革開放40年成就展覽館等,既能提升檔案館的文化內涵,又能充分發揮檔案文化的資政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寶玲.從文化自信到檔案自信[N].中國檔案報,2017-9-13.
[2]《檔案館建設標準》(建標〔2008〕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