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英月
摘 要:民族博物館作為民族文物收藏管理、保護傳承、宣傳展示、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在民族博物館事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分析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畬族;民族博物館;民族文物;收藏保護
民族博物館是專門用來收藏、保護、搜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與民族風格物品的博物館。[1]民族博物館是反映和研究各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社會歷史、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制度方面的狀況,分別從歷史、文化、藝術、宗教、民俗、發展等方面向觀眾全面、直觀地展示一個民族的燦爛文化與悠久歷史。作為民族精神和文化載體的民族文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文明標志與精神支柱,是民族整體意識和文化凝聚力的心理依據。[2]民族專題博物館通過對民族文物的保護和人與物的有效管理來真正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和陣地作用。
1 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基本情況
畬族是閩東主要的少數民族,目前,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主要有三個:閩東畬族革命紀念館,于1989年開館,展廳面積342平方米,展廳陳列閩東畬族革命斗爭史,共分為三個部分,展出革命舊址照片、圖表120幅,文物76件,人物照片38幅,歷史畫4幅;閩東畬族博物館,于1989年開館,博物館館舍面積1500平方米,展廳面積800平方米,博物館藏品以寧德歷史文物和畬族民俗文物為主,文物總量達3400多件,其中畬族民俗文物共800多件;閩東畬族文物館,于2008年開館,展廳面積650平方米,分設鳳凰廳、歷史廳、現代廳、風情廳四個展廳,珍藏大量畬族文獻典籍、服飾、生產生活工具等文物共計700多件,全面展現畬族歷史淵源、革命斗爭史、經濟發展、文化藝術等畬族歷史文化和獨特風情。
2 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民族博物館的核心在于管理,包括物的管理以及人員的管理。從物的管理層面來分,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即文物管理、文物保護、文物研究。
1)在文物管理方面,由于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出現時間較晩,數量也不多,因此,存在底子薄、基礎差的情況。一方面表現為藏品少、家底薄;另一方面表現為文物消亡、流失多。目前,民族文物的搶救征集工作形勢嚴峻,因各民族博物館財力人力物力有限,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基本都是采取簡單的運作模式,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制度使之規范,不同程度存在著混象。
2)在文物保護方面,文物保護意識欠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對文物進行保護。對文物征集、藏品保管、藏品研究、文物修復與保護、文物鑒定沒有統一制度進行約束。主要表現在:一是文物分類定名不統一;二是無專門的庫房;三是無專業保管設備;四是文物描寫不規范;五是文物安全操作不正規;六是缺乏專業性人才。以上種種造成各館各行其是,各搞一套,館際之間無法溝通。
3)在文物研究方面,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的文物來源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田野考古后經整理移交的;二類是通過民間征集的;除此之外還有通過捐贈等其他渠道和方式入館的。目前,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對文物的研究僅僅處于初級階段,只是停留于文物表面,對文物的實質特征并未進行深入研究。
4)在人員管理方面,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存在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資金短缺、科學管理水平和設備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人才短缺及人員結構不合理的情況。加上受到互聯網的極大沖擊,人們對博物館這種傳統文化展示逐漸失去興趣。而文博部門對藏品管理、陳列、科學研究的水平不高,忽視觀眾的切實需求,經常為了迎接活動而開展工作,文博工作缺乏實質性內容,另外,由于文化宣傳手段過于單一、形式化,導致人們對民族文化保護存在淡漠態度,形成了博物館觀眾稀少、門庭冷落的現象。
3 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是機制落后,缺乏活力。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發展起步相對較晚,民族文物管理政策的總體建設上,未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僅停留在條例層面,沒有上升到法律法規的層面,單一的文物管理政策實施力度還跟不上當前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發展的需要,缺乏針對性;另外,不少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尚未在理論上加以總結和提高,思想仍處于初級階段,對民族文化保護的意識較弱,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以及封閉、僵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沒有“走出去,請進來”的意識,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導致博物館發展緩慢。
二是展陳手段滯后,缺乏創新。未建立起系統科學的展陳管理體系,未能實現展陳方式科學化、展陳手段多樣化、展陳技術現代化。由于缺乏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僅憑極少數的不太專業的文博工作者,缺乏有效的指引,只是進行閉門造車式地摸索,對文物保護形勢沒有清醒的認識,導致工作人員觀念落后,展陳模式過于僵硬,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以展柜和懸掛上墻的形式展陳圖片、實物并配以大篇幅的文字說明,未能將民族的精神實質和文化精髓展示出來,缺乏科技含量和良好的設計理念,無新鮮、生動有趣的內容,不適應新時期觀眾的審美需求。
三是專業性人才資源匱乏。文博工作對人才所要求的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目前,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普遍存在缺乏綜合性管理人才、人員結構老化、青黃不接的現象,缺少博物館藏品研究、文物修復與保護、文物鑒定等方面的人才,無支柱性文博高級人才,同時又不注重引進人才,人員配置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要,更無法開展研究性工作。
四是資金投入少,發展后勁不足。民族博物館作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存在重建筑、輕功能,重外觀、輕內容的問題,對博物館的后期資金投入少,影響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和功能的發揮。目前,除了閩東畬族博物館享有國家免費開放經費補助外,其他兩館無免費開放補助經費,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尚不夠維持日常管理開支,更無法提供文物修復和保護經費,由此造成館藏文物數量少,文博工作開展不順暢。
4 閩東畬族專題博物館發展的思路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