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麗
摘 要:本文通過對南京某高校194名少數民族新生生活適應性、學習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心理適應性四個基本維度進行測量調查,總結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現狀和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索具有針對性的新生適應性教育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教育
基金項目:2018年校學生工作課題(項目編號:JIT-XSGL-201815)。
少數民族學生作為高校學生隊伍中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具體發展情況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整體質量和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對于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少數民族新生來講,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交往等的改變必然引起學生心態發生變化,若不加以及時、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將影響少數民族在大學期間成才與成長。本研究通過對南京某高校194名少數民族大一新生生活適應性、學習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心理適應性四個基本維度進行測量調查,通過問卷回收與整理,數據處理,總結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現狀和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索具有針對性的新生適應性教育途徑。
本研究對少數民族適應性現狀采用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方式記分,從“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5、4、3、2、1的分數。題目多數為正向描述題,反向題反向計分。各維度題項加總平均后即為各維度整體狀況。通常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方法以3、3.75、4.25為對被試得分高低進行判斷的臨界點。[1]本研究也采用此評判標準。具體而言,各維度得分在3分以下,為差或低水平(程度);得分介于3分與3.75分之間,為一般水平(程度);得分介于3.75分與4.25分,為較高水平(程度)。
1 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現狀
1.1 生活方面適應性現狀
本文從對南京的氣候,食堂的伙食,宿舍集體生活,個人保管財物的能力,身體狀況,消費狀況等方面來了解少數民族新生的生活適應性。由(表1)可知,
該校少數民族學生生活方面適應均值為3.39,介于3-3.75之間,為一般水平。由(表2)可知,少數民族新生中35%的人生活適應性處于低水平,31%的人處于一般水平,23%的人處于較高水平,還有11%的人處于高水平。
其中在氣候適應方面,43.81%的人適應南京的氣候,25.26%的人不適應。這與該校少數民族來自新疆、西藏、云南等地的原因有關,這些地方的氣候與南京存在很大的不同,新生來南京后,肯定存在一定的不適應;對于消費狀況,只有46.4%的人每月能平衡預算,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新生沒有清晰的消費規劃,大部分少數民族來自于偏遠地區,家庭經濟狀況不富裕,家里給的生活費有限,進入大學后消費行為中的攀比意識、從眾意識、享樂意識盛行,消費價值觀亟待進行引導和教育。
1.2 學習方面適應性現狀
本研究從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式與方法、學習能力,老師的授課方式、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度等方面來調查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狀況。由(表1)知,該校少數民族新生學習方面適應均值為2.98,處于3分以下,為低水平。由(表2)可知,少數民族新生中55%的人學習適應性處于低水平,26%的人處于一般水平,14%的人處于較高水平,還有6%的人處于高水平。
大學的學習內容、老師授課的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高中截然不同,對于漢族新生來講學習的適應性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少數民族新生由于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加上部分新生還存在語言上的交流障礙,學習適應困難狀況突出。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只有8.25%的人非常同意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大部分的同學學習目標屬于模糊狀態。在學習態度方面,高達47.94%的人認為大學課程只要及格就行。在學習方式與方法方面,只有24.81%的人會堅持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有14.31%的同學從不課前預習、課后復習。
1.3 人際關系適應性現狀
本文從學生的課余生活與集體活動、與家人和以前同學的聯系、與其他民族同學的關系、與任課老師的關系、室友的關系、班級同學的關系、異性同學的關系等維度調查少數民族人際關系適應形狀,由(表1)知,該校少數民族新生人際關系方面適應均值為3.9,得分介于3.75分與4.25分,為較高水平。由(表2)可知,少數民族新生中21%的人學習適應性處于低水平,10%的人處于一般水平,53%的人處于較高水平,還有16%的人處于高水平。
其中,有少數民族新生從來不參加集體活動、課余生活匱乏,據調查,在課余生活與集體活動方面,8.25%的人從不參加;少數民族新生缺乏與老師的溝通,根據調查,有22.16%的同學不和老師溝通;在與異性相處方面,還有4.64%的人認為無法與異性正常交往,可見,在少數民族新生中加強如何正確的與異性交往,處理好同異性的關系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1.4 心理適應性現狀
本文從與同學的比較、對大學的認同,有無清晰的奮斗目標和規劃,解決困難的方式等方面著手了解少數民族新生的心理適應現狀。由(表1)知,該校少數民族新生心理方面適應均值為3.46,得分介于3分與3.75分,為一般水平。由(表2)可知,少數民族新生中22%的人學習適應性處于低水平,47%的人處于一般水平,23%的人處于較高水平,還有8%的人處于高水平。
調查發現,存在11.34%的人認為自身與其他民族同學的差距大,自卑感強烈。這與部分少數民族來自于偏遠地區的農村,經濟壓力大,并且由于偏遠地區的教育基礎薄弱,總體素質與東部地區的同學存在較大的差距性息息相關。在對大學的認同方面,只有33.51%的同學認為目前所在學校是自己理想的大學,對大學的認同度比較低;對于新的奮斗目標方面,只有41.23%的同學同意有清晰的奮斗規劃。可見,少數民族新生大學生涯規劃并不明確,有待學校進一步加強新生大學生涯規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