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強 呂昌嵩
摘 要:兒童問題行為的生理原因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旨在探討兒童靜息心率、父母教養方式和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
關鍵詞:靜息心率;兒童問題行為;父母教養方式
目前,對于兒童問題行為的成因可以劃分為先天生理和外部環境兩個因素,多數研究集中于外部環境因素,但對于問題行為的生理成因研究較少。國外已有研究表明,兒童靜息心率與問題行為及成年后反社會行為有顯著關聯[1],所以本文從靜息心率的角度探究兒童問題行為的成因。為國內兒童問題行為的預防、發現和矯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 靜息心率、父母教養方式和問題行為的關系
靜息心率變異性是指心跳快慢的變化情況,而心跳快慢是由兩個相鄰的心率的R頻率之間的間隔時間長短決定的,它屬于靜息心率的微觀層面。Graham, Scott, Weems等人(2016)的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靜息心率變異性有直接的關系,積極地教養行為會導致高靜息心率變異性,而消極的教養行為會導致低靜息心率變異性,并且積極地教養方式與靜息心率變異性有顯著線性相關。
低靜息心率與學齡兒童的攻擊行為有關。研究表明,正常兒童的靜息心率普遍高于有障礙兒童[2]。Sijtsema(2010)對11歲兒童的靜息心率進行了追蹤研究,并在5年后對這些兒童的問題行為進行測量,結果顯示靜息心率越低的兒童長大后出現問題行為的幾率越高。
國內外研究共同表明,積極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具有積極的影響,消極的教養方式會產生消極影響。父母的支持可以有效較低問題行為的發生概率,反之則會加大兒童問題行為的產生。
2 研究對象
本文樣本取自廣東省某小學四年級164名9-11的兒童及其父母,共發放164份問卷,采集164個心率數據,收回問卷164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118份,有效率72.00%。基本情況如下表。
3 研究工具
1)POLAR H10心率傳感器。Polar H10心率傳感器是由芬蘭POLAR公司設計生產的一款醫用級實時心率胸帶。傳感器利用心臟跳動產生的微電壓信號(ECG)放大處理直接得到心率值,原理與醫用心電圖相同。
2)兒童問題行為量表。采用兒童行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中的父母報告版本的外化問題行為分量表中的違紀行為因子測查兒童的問題行為,該分量表一共13道題,采用三點計分方式。
3)父母教養方式問卷。該問卷由40項組成,包括權威型教養方式、專制型教養方式、鼓勵謙虛、羞愧/愛剝奪、保護、命令。在本研究中,只選取了權威型和專制型教養方式兩個維度,以其整體得分進行研究。
4)數據處理和統計方法。使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錄入處理分析。本研究的統計和處理采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4 研究結果
兒童專制型教養方式、問題行為和靜息心率的性別差異t檢驗分析結果
由上表可知,專制型教養方式、兒童問題行為和兒童靜息心率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專制型教養方式和權威型教養方式存在負相關。問題行為和權威型教養方式存在負相關和專制型教養方式存在正相關。靜息心率和問題行為存在負相關。由回歸分析結果可知,靜息心率和權威型教養方式都可以負向預測問題行為,專制型教養方式可以正向預測問題行為。
5 結論
1)靜息心率、問題行為和父母教養方式存在顯著性別差異。男童靜息心率顯著低于女童,男童的問題行為顯著高于女童。
2)靜息心率和問題行為存在相關關系并能負向預測10%的問題行為,父母教養方式和問題行為呈相關關系,并且,權威型教養方式可以正向預測10%的兒童問題行為,專制型教養方式可以負向預測15%的兒童問題行為。
參考文獻
[1]Ortiz, J., & Raine, A. (2004). Heart rate leve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3(2), 154-162.
[2]Herpertz, S. C., Mueller, B., Wenning, B., Qunaibi, M., Lichterfeld, C., & Herpertz-Dahlmann, B. (2003). Autonomic responses in boys with externaliz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110(10), 1181-1195.
[3]Sijtsema, J. J., Veenstra, R., Lindenberg, S., Roon, A. M. V., Verhulst, F. C., & Ormel, J., et al. (2010). Mediation of sensation seeking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the trails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9(5), 493-502.
[4]Graham, R. A., Scott, B. G., & Weems, C. F. (2016). Parenting behaviors, parent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adolescent heart rate variability.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46(5),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