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禪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歷史及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當中,融入到旅游文化中是禪文化的發展進化。樂山旅游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中國禪文化的重要源頭,將樂山豐富的旅游資源與禪的意境結合起來,整合禪與休閑的相關領域,必將對樂山的休閑文化旅游起到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作用。
關鍵詞:禪文化;文化;旅游
1 禪文化的發展
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印度婆羅門時期也就是大概公元前6世紀左右。在印度婆羅門時代就有禪定的說法,主張修思、靜慮,由此可見從最早期開始,禪所倡導的就是一種內在修行,通過修行,達到“梵我和一”的境界,既靈魂與信仰合二為一。到了釋迦摩尼時期,相傳在釋迦摩尼晚年涅槃之際,他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人不知其義。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由此可見,最早的禪思的核心便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強調的就是開悟成佛。
待到印度佛教中國化后,到了五代十國,產生了禪宗。五代初期及以前,中國禪宗都是以靜坐定為主,即通過長期苦修禪定,累積對心性的層層剖析與體驗,最后達到明心見性。到了宋代,禪宗以新的獨立面貌出現,更多提倡思想上的修正,提倡禪不在于坐,而在于所產出的思想修正,直指人心,悟見本悟。悟后在于歷境練心,在人世經歷磨練時,才可以使自悟的心性更加堅定。當禪發展到這個階段,即心即佛、即心是佛、即心作佛的境界,那么坐也是禪、睡也是禪,時時處處都是禪。
今天對于禪文化的理解,很多人把禪文化等同于一種宗教文化,實際上,禪文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佛教文化或者是宗教文化。它是在中國佛教禪宗思想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禪文化是佛教在中國實現了“中國化”后,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的一種傳統文化。禪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在中國悠久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關于禪的禪文,禪語,禪詩,禪畫,禪食,禪茶,禪舞等若干種類,其表現的形式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 樂山禪文化
樂山,古稱嘉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坐落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樂山歷史悠久,距今5000—10000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動。公元前600年前后,以鱉靈為首領的開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唐朝中期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清朝升嘉定州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樂山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兩處,峨眉山和樂山大佛。峨眉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國家級旅游景區。古往今來,峨眉山一直是人們禮佛朝拜、旅游觀光的勝地。與峨眉山同屬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景區擁有秀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景觀,古往今來是無數文人墨客的必游之地。
禪茶,作為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樂山也是久負盛名。樂山產茶悠久,早在西晉時期,樂山的茶葉就已經聲名遠揚。樂山禪茶養生文化已有3000多年歷史,隋末唐初,每年春茶采焙,佛門均選上乘珍品進貢皇室。在唐宣宗時期,峨眉山南岳臨濟宗第三代門人創立昌福禪師,并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其以“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的茶品、 茶人、茶事理念、攬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體,并傳授茶法給眾僧人,此后,禪茶遂發揚光大。禪文化與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中絢爛的兩筆重彩,在歷史上交錯發展,彼此影響,侵入了中華民族精神靈魂的深處。樂山的禪茶史,即是茶文化的成長縮影,也是禪與茶相結合而形成的禪茶文化的瑰寶。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樂山是禪文化的天然發源地,樂山地區擁有禪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礎,但樂山對于禪文化旅游的開發和推廣力度還有發展的空間,現在還沒能形成禪文化旅游的規模效應。但是樂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與佛教的淵源,樂山的禪文化旅游大有可為。樂山大佛和峨眉山不僅僅是中國佛教圣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孕育出了獨有的帶有樂山特色的禪文化,如果將樂山的禪文化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相結合,無疑會有效提升樂山旅游的文化價值,增加樂山文化價值的內涵,為樂山旅游的文化氣息添磚加瓦。
樂山有豐富的禪文化內涵,但是還有許多其他與禪文化相關的文化外延需要我們去挖掘,以更好的全方位的體現出具有樂山特色的禪文化。必須通過科學的策劃和合理開發,才能有利于擴大樂山禪文化旅游的影響力,實現樂山禪文化旅游的產業化,對于提升樂山的旅游品牌價值內涵有著重大的意義。在物質文化豐富的今天,人們對精神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們渴望拋開凡事的煩惱,沉淀自己的內心,將忙碌的生活和禪的理念融為一體,體驗悠悠禪意,宿一晚禪房,飲一杯禪茶,食一方禪食,聽一曲禪歌,在禪的意境中品味人生,帶來精神上的極致享受。總之,讓更多人認識到樂山的禪文化,體驗到樂山的禪文化,給人民帶來更高更好的精神享受。
3 體驗樂山禪生活
將某種意義上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禪文化設計成可體驗和互動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讓人們看得到、摸得著。人們更容易感悟和體會,這樣才會有群眾基礎,否則就會曲高和寡。但是同時也要堅持禪的基本原則。禪的本質是回歸初心,不媚俗,不隨波逐流。它引導我們走向心靈自由,放下憎恨,不滿,嫉妒等負面情緒,以清凈之性體,體會人生,感悟人生,倡導正能量。在體驗方面,可以感官體驗禪產品,如禪意食品、工藝品、禪音樂、文藝演出、觀光旅游等。情感體驗禪文化,如禪故事、電影、戲劇等文藝作品、與禪師的近距離交流等。總之,從不同層面體驗禪意境、禪生活、禪文化。
發掘樂山的禪文化,并對禪文化和旅游的結合提出可行性措施和施行辦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找出最能體現禪理念的物化事物。其次,對一些大眾消費產品,如樂山的住宿,樂山的美食,樂山的特產等將他們與禪的理念更好地融合起來。此外要做大量的社會調查,如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消費者的直觀體驗,力求能形成一個對樂山市民和全國人民極具吸引力的禪文化之旅。
在樂山,挖掘禪文化資源有著極大的潛力,可發展禪文化的觀光旅游,禪文化養生旅游,禪文化休閑娛樂旅游。禪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打造需要同目標人群與時俱進,貼近和引領其不斷升級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時還要積極擁抱新技術與新創意,如融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等,使得禪文化能更易體驗、參與、感悟、交流和踐行。
正如禪意所證:萬眾皆佛,人人可禪!禪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打造成就禪文化的輝煌,實現禪文化的普惠。可以說人杰地靈的樂山是禪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對樂山禪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滿足人們對旅游產品深層次的了解和需求,同時更有利于樂山市旅游事業的長遠發展。將禪文化與樂山的特色結合在一起,發掘出與樂山文化及樂山旅游相匹配的禪文化品牌,讓人們感受到樂山獨有的帶有鮮明樂山特色的禪文化。樂山的美景,樂山的清茶,樂山的美食,樂山的繪畫,樂山的詩歌融入到禪的意境,禪的境界中,必將帶來一場專屬于樂山的禪文化體驗盛宴。禪文化與樂山豐富的旅游資源相結合,將成為樂山旅游的一張新名片。
參考文獻
[1]丁以壽.飲茶與禪宗[J].農業考古,1995(4):40-41.
[2]丁以壽.釋門自鏡錄[J].茶事辯,2010(2):171-172.
[3]姚義.中國禪[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楊敏(1980-),女,四川彭州,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學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