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澤宇
摘 要:山西朔州舊廣武古城,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體系的再現。這里群山連綿,地勢險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游牧民族和漢民族的交匯之地。本文從舊廣武古城的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因素入手,初探舊廣武古城的農牧文明融合的原因與表現。
關鍵詞:舊廣武古城;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文化融合
1 舊廣武古城概況
舊廣武古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城南40公里的廣武漢墓群南側,是山西省現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同時是位于長城中部一處重要的軍事堡寨,是山西三大關之一的雁門關防御的核心所在。舊廣武古城內保存有明代古城墻,古城城墻周長1652米,總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城墻總高8.3米,下寬5米,頂寬3.4米,外表全部磚砌,石條作基。舊廣武城是山西省除平遙古城以外保存最好的古城,在2006年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廣武古城始建于遼代,到了明洪武七年包磚,成為現代的面貌,而清代曾作過維修和補葺?,F存城墻外觀具有明代特點,但主體的布局、構造沿用遼代所設。
2 舊廣武古城農牧文明融合文化解讀
2.1 地理因素對文化形成影響
地理上的險要位置,造就了這座防御性古城。山西北部的群山匯聚之處,所建起的長城,代表著游牧民族與漢民族的交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和的沖突。雄踞著隘口,群山環繞,站在城樓上可瞭望附近一片山貌,與雁門關緊緊相鄰的舊廣武古城,在歷史上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在這里發生戰爭。因此,這里成為了歷來防御的重要地帶。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提到:“代州雁門郡,宋治廣武城,三面臨邊,自古匈奴入寇之路,號要害之郡。與忻州相應援置十三砦守之。仍為?邊安撫司治所?!痹谶@里點明了廣武城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位置。《代州志》轉引《兩鎮三關志》記載: “廣武當朔州馬邑大川之沖,忻代崞峙諸郡縣之要,凡敵由大同左右衛而入勢當首犯。東越廣武則平刑皆敵衛也,西越百草溝則夾柳樹雕窩梁皆要害也,雁門警備于是為急?!庇捎陔U要的地理位置,舊廣武古城漢代時頻頻受到匈奴侵擾,從宋遼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都為重要軍事要塞。
2.2 廣武地區與游牧文化
舊廣武古城位于晉北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交匯之處,廣武地區以北的廣袤地域,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動區域范圍。且部分歷史時期中,匈奴、鮮卑、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曾在廣武地區盤踞,或在廣武地區與農耕民族長期對峙。
游牧民族的特點之一是以地域分聚落,過群居生活。其生產集體進行,人數多,規模大。其社會組成以家庭為細胞,以部落為單位,家庭與部落則互相依托,共同生存。同時,游牧民族的文化呈現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的文化特征,其以畜牧業為核心,適應自然的固有機制,并且隨著自然因素的改變也隨之遷移,需要較好的自然環境,為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資源。而中原廣袤的平原,氣候優越,土地優渥,是游牧民族緊盯的土地。而與農耕民族的戰爭,則一觸即發。
2.3 廣武地區與農耕文化
雖然游牧文化對舊廣武古城文化體系有著一定的沖擊,但對于舊廣武古城以及廣武地區的控制,則更多的是中原王朝,因此在古城中,農耕文化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而隨著清王朝的出現,版圖邊境向外擴散,舊廣武古城不再是邊塞重鎮,而成為山西北部地區一個適宜的農鎮。由此,舊廣武古城享有安靜平和的生活,農耕文化氣息逐漸濃厚。
且在自然地理條件上而言,舊廣武古城較為適宜發展農業。東西兩側均為山體環繞,村西側為季節性河流——二道河,發源于百草口內,河道寬度為40m,深2m,由南向北經過村莊西部,為村莊耕地主要灌溉水源。
同時,農業也成為了維系地域生存的主動脈。目前,舊廣武古城村莊內絕大多數村民以種田為生,根據當地自然氣候、地址條件等因素,主產玉米、土豆等作物,同時在院落內飼養一些牛、驢、羊、豬等牲畜,村莊內還有一些農產品加工如豆腐制作、小米糕制作等作坊。農耕文化特色顯著,但整體收入水平較低。
2.4 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
在人類歷史上,曾有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游牧與農耕。游牧民族不斷遷移,而農耕文明常隨土地因素扎根于某一地域。在近代工業文明以前,整個世界的歷史便是由游牧世界與農耕時節兩者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所組成的,其交往過程主要為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沖擊。在歷史進程中,游牧民族征服農耕民族是很常見的現象。隨著游牧民族的遷移,游牧文化也滲入到不同地區。因此,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碰撞中,常伴隨著文化上的交流、習俗上的變遷。
廣武地區處于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帶,舊廣武古城建城之始,即因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戰爭而來。抵御與戰爭,帶來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上的交融。而世代以農耕為生的光武鄉民,在這種龍爭虎斗的拉鋸中也融匯今習騎善射的尚武血液,并且堅固農耕和畜牧文化的雙重特點,經濟活動農牧并重。經過幾百年來的融合,北方各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與廣武地區傳統文化相交融,成為胡漢雜居的特色,成為了此地一份獨特的文化符號,正所謂“農夫也習挽雕弓”。
從廣武地區人民的生活特點上,很明顯的能夠看出農耕和游牧文化并存的特點。人民的衣食通過農耕與土地獲取,仰仗“天”的變幻,帶有傳統的農耕文化色彩,同時,人們也牧養牲畜,以放養為主圈養其次,帶有游牧文化的風情。在飲食結構上,廣武地區人民“既食五谷,也啖腥膻”,兼容農耕與游牧文化中的飲食結構。
在建筑上,舊廣武古城見證者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融匯。目前廣武地區有著一種非遺手藝,稱作“雁門民居建造技藝”。這項技藝便與楊家將抗遼有關。軍隊在廣武地區駐扎,隨軍帶來建筑師,為此也帶來了北宋的建筑技藝。而后舊廣武古城一帶被遼代控制,在城池的建筑布局上融入游牧民族的“聚落”概念,城池內布局緊密,為游牧民族為地域其他部落侵襲的聚居智慧。
同時,廣武地區一代農民性格十分大氣豪爽,而又十分淳樸尚義,其骨子里擁有著漢文化中的“儒”、“禮”,也兼顧著馬背民族的“義”、“勇”。
由此可見,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舊廣武古城和廣武地區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兩者互相補充,產生了良好的相互吸收與借鑒。舊廣武古城,因此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防御工事,更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相接觸、相融合的載體,是一份重要且鮮活的歷史畫卷。這種文化的交融在多種方面得到體現,是十分珍貴的歷史痕跡。
3 結語
舊廣武古城,城墻和內城建筑布局基本保持完好,還原了遼代起古城的面貌,是山西境內乃至全國都鮮有的較完好保存的古城。如今現存的舊廣武古城與周邊的長城等歷史遺跡,透露著濃厚的邊塞軍事防御風情,成為山西境內一份獨到而精彩的歷史文化風景線。并由于其具有的獨特軍事防御意義,舊廣武古城被賦予了更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舊廣武古城和周邊的防御工事遺存是中國長城文化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體現了該地區歷史上的多民族融合、防御歷史,是中國軍事文化、建筑文化等的體現。
同樣,在千百年間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廣武地區的對峙中,舊廣武古城也汲取了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智慧,衍生出此地地方性智慧,見證著兩種文化在對峙的同時帶來的融合。就如同當年的宋遼兩國經過激戰后的議和,農耕和游牧兩種截然不同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相互借鑒,相互交融,在舊廣武古城中產生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值得后人發掘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