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紅
摘 要:地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重要的戰略管理資源。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進一步搞好地名管理工作,已經成為地名主管部門的工作目標之一。本文以白銀地名為特定研究區域,通過深入研究白銀市地名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能輔助政府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
關鍵詞:地名管理;問題;對策建議
1 白銀市地名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進展緩慢
1)地名普查成果轉換緩慢。現階段白銀市只是錄入了地名資料,而在成果轉換和開發利用方面進展緩慢,致使地名公共服務體系不配套、不完整。主要表現在:尚未借助互聯網全面開設地名網站、電子地圖等現代化的通信手段,也尚未借助互聯網全面開展地名信息查詢、電話問路等公共服務平臺,不能較好地服務于社會。
2)地名檔案管理手段落后。白銀市有的縣區將地名檔案與其它業務工作合并,影響了地名檔案的管理和開發利用。有的地方人員配備不齊、檔案管理不善、條件設施簡陋、管理模式和手段原始單一、要素不全、數據陳舊,甚至有毀損和丟失的現象。如,在白銀歷史地名中,有許多在白銀歷史上曾經形成并長期使用,后在歷史長河中消失的地名, 雖然它們失去了現代地理方位的符號意義,但作為各代歷史上地理方位的指稱符號,其歷史文化價值卻不容忽視。但是這些歷史地名都很難在各類書籍、文獻中查證。
3)地名研究邊緣化狀況沒有改善。白銀市無論是地名管理工作還是地名研究工作,主要由地名行政管理部門主導進行。到目前為止,地名的命名、更名、地名的標準化、地名規劃等日常管理工作自不待言,地名的學術類成果,如地名刊物、地名圖、錄、志、典的編纂,以及地名學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大都是由地名行政管理部門牽頭完成或由地名管理工作者完成。雖然仍有少數學者附帶地進行一些有關地名學的研究活動。但因諸多因素的影響,白銀市專家學者對地名研究的熱情一直受到影響。
1.2 地名管理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當前,我國地名工作從理論研究到地名法制化、標準化,從地名數據庫的建立到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推進,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地名管理體系。但是在同一個政策、同一種工作條件下,為什么有的地方地名工作轟轟烈烈、扎扎實實,而白銀市地名工作卻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筆者認為,這跟白銀市地名工作人員配備不齊、地名檔案管理硬件設施簡陋、人員隊伍素質、工作能力不高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白銀市區劃地名邊界工作編制人員達到3-5人,但實際按編在崗的人員卻只有1人,編制在區劃地名的人員都被借調到其他科室工作。有的縣區更是將區劃、地名與婚姻登記、基礎政權等其他民政業務捆綁在一起,而工作人員僅為1-2人,人員隊伍建設明顯滯后于新時期地名工作發展需要。
1.3 地名政策法規滯后乏力
一是地名命名更名缺乏約束處罰機制,導致地名管理工作的被動管理。一些建設單位在給地理實體起名時,不愿按照《白銀市地名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而是采用一些貪大求怪的名稱,有的甚至封建復古、崇洋媚外、格調低俗,給白銀市地名管理造成了無序、混亂。如有的新建居民小區,被冠于xx花園、xx山水從名字上來看,有“山”有“水”,有“花”有“樹”,簡直是人間仙境,但實地一看,花沒有幾朵,樹沒有幾棵,完全是假山一座,池水一塘,割斷了地名歷史命脈。像這類地名沒有經過白銀市有關地名管理部門審核批準,但已被使用和流傳開來,白銀市地名管理部門在統計地名時,只能被動統計,被動管理。二是現行的《白銀市地名管理辦法》包含地名管理規定、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等地名法規,也包含地名管理機構的權責、地名更名命名的原則、地名標準化原則、地名標志的設置與管理、地名普查規定、地名檔案管室的建設、地名檔案資料的建立與利用等。但沒有各級地名管理機構與城鄉規劃部門之間的協同管理規定及對一些各種因素引起的不合法地名的挽救措施、約束處罰規定。
1.4 地名標準化工作留有很多問題
地名標準化的含義即“一個地名的讀音和書寫要符合正音和正字的規定,含義健康,命名、更名履行法定的批準手續”。由此可以看出,地名標準化的基本要求是地名的形、音、義要符合規范:一是字形統一,無重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現象。二是按普通話讀音,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音書寫的規范。三是含義健康。基于此,在地名標準化進程中,地名的用字問題是一個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的領域,應當慎之又慎地對待。但是,白銀市地名文化生態目前還存在一地多名、異地同名、一地多音等問題。
1.5 地名文化保護乏力
地名的意義(即語義)具有復合性,它所提供的信息大致可分為外顯和內隱兩種形式,外顯信息是地名本身指稱的行政區劃、居民地、自然地理實體、市政設施名稱或名勝古跡紀念地等。而內隱信息則是地名所指稱的地域在歷史、政治、文化、軍事、科技、人口、交通等各個領域的信息總和。實際上就是該地域在歷史長河和現實社會中形成并確定下來的附加義和引申義。如:會寧縣的“郭城驛鎮”,它的外顯信息是其地理位置,在白銀市會寧縣北,這是它的基本意義;但在這地名的內部,我們還會知道“郭城驛鎮”因明朝中期在此設立驛站而得名。這是地名的內隱信息,是地名的附加意義。內隱信息的知名度有時甚至超過了基本意義。然而,白銀在現代城市化建設加劇的過程中,很多人認為,老地名的內隱信息和現代時尚的建筑環境不匹配,因此出現了很多棄舊立新的事情。主要表現在經典老地名文化尚未得到有效傳承和洋地名泛濫兩個方面。因此,在目前的城市建設中,地名文化保護不能回避。
2 加強地名管理工作的建議
2.1 提高思想認識,提升地名公共服務水平
地名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各級政府和地名主管部門要不斷提高認識,樹立開拓創新意識,不斷充實、完善和更新地名數據資料,大力推進地名信息化建設,盡快完成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數據庫建設,開設地名網站電子地圖、地名熱線、地名觸摸屏等載體,不斷提升白銀市地名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同時,利用地名普查成果,及時編輯出版《白銀市地名志》、《白銀市地名錄》和《白銀市行政區劃圖》等地名圖書,最大限度地轉化地名成果資料。
2.2 加強組織領導,抓好地名工作隊伍建設
要積極爭取政府對地名工作的支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地名委員會,積極發揮地名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作用,建立財政投入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地名公共服務運行機制。與此同時,地名工作也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地名工作人員的培養使用。
2.3 搞好建章立制工作,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建立地名聯席會議制度,由地名委員會以政府的名義組織召開,研究解決地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地名命名更名的議事、專家征詢、論證和市民聽證制度,嚴格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權限。推行《白銀市標準地名使用證》制度,在辦理建筑物、住宅區規劃許可證,公安落戶辦證,工商營業執照等,都應有地名主管部門核發的《白銀市標準地名使用證》。要加強地名的規范化工作,杜絕街、路、巷命名、更名的不規范,從根本上消除無名或重名的現象。堅持“先命名,后施工”的原則,從源頭上解決隨意冠名,盲目貪大求洋,名不符實的問題。要加大地名的監督檢查力度。可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和發動中小學生定期不定期對轄區地名進行巡視檢查,及時發現損毀和錯字,規范地名譯寫和用字讀音。
2.4 加強地名管理科學化,突破地名標準化薄弱環節
白銀城市化的發展,必然要求地名標準化進程與之同步。目前,由于城市化規模的要求,城鎮周邊的農村地域將成為城區。所以,城郊結合部地域的地名標準化問題更加突出,要及時進行復核、分析和處理,以此帶動農村地名標準化管理。尤其要做好農村的自然地理實體名稱規范化工作,正如民政部強調指出:“由于長期側重于對人文地理實體名稱的管理,疏于對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必要的規范化管理,造成了目前自然地理實體仍存在著不少的“一地多音”、“異地同名”、“一地多音”等不規范現象。這種狀況若不盡快改變,勢必影響到城市化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因此,白銀市要建立層次清楚、等級分明,既具有文化特點,又滲透了現代意識,便于管理、促進交流的標準化地名體系。還要重視地名規劃工作,地名主管部門要經常性地與建設、規劃等部門保持聯系,在城鄉建設規劃時,把地名規劃納入城鄉總體發展規劃范疇。編制出本地區的地名命名規劃方案。在地名規劃工作中,要切實貫徹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中“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的原則。真正從源頭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關,也可嘗試地名的超前命名,平時就要做好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的資料儲備。從而逐步改變白銀市城鎮周邊的農村地域“一地多音”、“異地同名”、“一地多音”等不規范現象和地名炒賣問題。
2.5 處理好地名文化保護與創新發展關系,保護地名文化
1)深化地名研究,豐富地名文化。強化地名存量、形成背景、文化內涵、保護利用價值等方面的研究,了解地名文化的歷史脈絡。要了解地名形成演化的過程,同時,更要注重將文獻研究與實地考證相結合,發掘地名的形態美、語言美和蘊意美。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將地名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融入我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之中。堅持與相關學科的互動,實行兼容并蓄,不斷豐富地名文化學科領域。
2)保護老地名,堅持新老地名相結合的原則。將新老地名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效地保護了老地名,又較好地體現了新地名的文化品位和時代特色,防止草率更名而增加社會成本,給社會各界和人們群眾帶來不便。保護老地名,是尊重歷史文化的表現,因為老地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萬不得已確需廢棄的老地名,可將其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檔案連同背后的歷史淵源、文化、民間故事整理成冊,妥善保管建章立卷,掛牌立碑。
3)實施地名變更程序化。在強化民政部門的地名文化保護管理職責的同時,要構建一套多部門協同機制,制定嚴格的地名審批程序,規范地名的命名、變更,確保地名變更的程序化與規范化,從機制上保障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4)有發掘和宣傳地名文化遺產。評定“千年古地名文化遺產”,征集“地名文化好故事”,鼓勵拍攝地名文化微電影。白銀要結合實際,調查研究,認真梳理,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以此強化對老地名的宣傳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景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景泰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 年.
[2]靖遠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靖遠縣志》[M].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